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17日 文章,原題:幫助中國的鴿派
1980年,中國經濟不及美國1/10。30年后,中國GDP總量升至世界第二,且不曾擾亂世界秩序。在幾乎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中國長達30年謹慎應對外部挑戰的做法,被近3年自負且時而“魯莽”的行為取代。
某種程度上,這種新姿態可以解釋西方媒體緣何正形成一種“共識”——中國成為擴張主義軍事大國。在此“共識”尚未“蓋棺定論”前,我們應提醒自己:中國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這個國家及其政府都并非“單一整體”。最近訪問北京期間,我發現中國高層正進行別開生面的爭論:中國應采取何種戰略。
按西方術語,中國存在“鷹派”和“鴿派”。鷹派稱中國遭受過百年屈辱,強大起來的中國應挺直腰板,果斷在東海和南海主張本國利益。不過在北京的爭論中,鴿派并未敗下陣來。相反,他們利用西方媒體批評中國的浪潮,以及顯示中國的亞洲鄰國愈發焦慮的皮尤最新民調,提醒中國領導層:勿忘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告誡。
他們認為,中國近來咄咄逼人的行為釋放反華情緒“老虎”,而一旦放出,就很難再將其關入籠中。在他們看來,“時間”站在中國一邊。由于實力與日俱增,中國“耗得起”。
在內部存在這種爭論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下結論并不明智。中國未必會變得更具敵意。中國人仍對屈辱念念不忘,而西方新聞界中涌現的反華輿論加強中國鷹派所謂西方存在對華“遏制陰謀”的主張。
與毛和鄧時代相比,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如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民群體,他們活力十足,但也存在可能被居心叵測的聲音控制的危險。
中國領導層的優先事項并沒有變,他們將90%的時間用于內部事物。在中國鴿派辯贏鷹派上,國際社會有很明顯的利益。因此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怎么做才能幫助中國鴿派?▲(作者馬凱碩,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曾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丁雨晴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