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道,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悄然改變其一貫奉行的“不干涉外交政策”,而其主要動因是中國在全球日益加大的經濟與安全利益。
BBC中文網報道稱,這份即將由瑞典斯特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寫道,雖然不干涉政策繼續在中國受到口頭支持,尤其在涉及領土完整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時;但近年來,有關“不干涉政策”原則可持續性的辯論,也在中國決策者中悄然展開。
漸進式轉型
沖突“隨著中國經濟與人員流動的國際化,‘不干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正在受到質疑。”這份報告寫道,“不干涉政策”正在中國試圖保護其不斷增加的海外能源利益上顯示出局限性。
不過,這種轉變是漸進式的。報告說,許多中國學者都期待中國利益的全球化引發國家防務政策的轉型,尤其在海事力量的重要性上。同時,后冷戰時代的國際體系的規范改造(諸如更加強調人類安全),也影響到了中國關于‘不干涉’政策的戰略辯論。
“但中國學界的主流聲音仍然認為,繼續堅持‘不干涉政策’的優勢要大于大規模政策改變的潛在成本。”報告說。
多樣式接觸
雖然大規模政策轉型短期內并不現實,但中國的外交人員正試圖通過不同渠道來改變沖突的現狀。比如在蘇丹與南蘇丹的沖突中,盡管收效甚微,但中國的外交人員正試圖接觸對峙雙方解決實際問題。
“對中國來說,如今對這些沖突置之不理已經愈發困難了,”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SIPRI的研究員布瑞納對英國記者表示,“伊拉克、利比亞和達爾富爾,都是很有意思的案例。”
但問題是,這種方式未來是否最終會演變為直接介入他國糾紛?這份報告指出,保護數量逐漸增多的海外中國公民和經濟利益,也可能使中國的“不干涉政策”徹底轉向。
“隨著包括解放軍在內的武裝人員、公安部和私人保安公司等更多介入保護海外中國國家利益,這種方式的可持續性可能會受到質疑,”報告寫道,中國的戰略選擇將會對國際治理和國際安全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