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來,越南北部民族地區的原生型宗教生態逐漸發展為天主教、福音教與各傳統宗教并存并對后者形成強烈沖擊的再生型宗教生態。在國際政治博弈、地緣社會與民族發展不平衡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天主教、福音教發展迅速,地下教會無序發展現象突出,各民族傳統宗教衰落明顯。宗教生態發展失衡帶來的宗教問題常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宗教事件頻繁發生。這種發展趨勢已成為影響我國鄰近地區宗教生態平衡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越南 北部民族地區 宗教生態 儒教 福音教
【中圖分類號】K733 【文獻標識碼】A
自近代以來,越南的社會發展經歷了與我國相似的歷程,其宗教生態的發展軌跡也與我國驚人相似。尤其是越南北部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我國云南、廣西邊境各族血脈相連,語言相通,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該地區宗教生態的變動,常會直接影響我國邊境民族地區。近30年來,天主教、基督教在越南的發展速度遠高于我國一側,而且在一些國際政治勢力和宗教勢力的推動下,基督宗教在越南北部民族地區的發展一直有強烈的民族性、國際性和政治性色彩,在個別民族中已經與民族分裂勢力緊密相連,成為地緣政治和社會發展中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世界上幾大宗教除東正教外,現有的主要宗教在越南均有存在。據估計,在其現有人口中,約有近30%信仰各種宗教,總信教人數在2000萬左右,以致越南共產黨曾在中央會議上討論“黨員能否信教”的問題,可見其民眾中信教現象的普遍存在。宗教多元化和宗教生態失衡發展,已經成了越南北部民族地區宗教發展的主要趨勢。
少數民族的傳統宗教日趨衰落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越南北部各民族社會中,隨各民族遷徙而帶去的傳統宗教形態成為表達和強化民族認同的重要表征,成為民族凝聚的內在動力。雖然各民族跨國界而居,且呈大分散小聚居狀態,然而民族內部的社會、文化聯系從未中斷,跨國界通婚和經濟文化往來頻繁發生,而共同的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參與培育了跨境民族認同的文化土壤。但從近代開始,各民族的傳統宗教信仰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存,卻經歷了與中國西南同源民族類似的變遷歷程。一些民族的民間宗教在逐漸復興,而一些民族的民間信仰卻早已式微。
岱族和儂族的宗教信仰雖受到了越族和泰族的一些影響,但主體仍然是道教影響下的民族民間宗教。其神職人員分為道公、師公和麼公三類,各有自己的傳承體系。如道公有等級之分,一般在家族內傳承。其宗教活動分為家庭、家族和村社等多個層次,由此形成多層宗教文化生態圈。道教化的祖先崇拜是家庭祭祀的核心,每一家庭和家族都有自己祭祀祖先(稱為家仙)的方式。每家都在屋中設有祖先神龕,其上同時設有道、師、麼三教神靈的神位。由于一些家族在歷史上遷徙不定,無固定的居所,于是形成了在屋外祭祀家仙的習俗。在家庭和家族祭祀圈之外,是以土地神、山神、水神、城隍等地方神為中心的村落祭祀圈,逢重要節日全體村民于土地廟、城隍廟、龍樹或社亭前舉行集體祭祀活動。但越南也曾經歷過類似中國將各民族傳統宗教視為“封建迷信”的歷史,其間村社祭祀的宗教儀式出現簡化的趨勢,宗教意識大不如前,宗教的神圣性逐漸淡化,而娛樂性不斷增強。近年來,岱族和儂族的民間宗教均有復興之勢,村社祭祀逐漸得以恢復,道公、師公和麼公等神職人員的地位也重新得以確立。①法國殖民統治時期,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教士試圖在岱族和儂族中傳教,但收效甚微。
遷徙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瑤族大多數仍然堅持傳統的瑤族道教信仰,與中國的瑤族一樣,瑤族化的道教已滲透到了其社會文化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祭祀盤王的奏堂儀式、稱為“過陣”的度戒儀式、祭祀祖先的各種儀式以及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祭祀活動等仍然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東南亞各國采取了一些安置山地民族的政策和措施,越南、泰國等地的部分瑤族離開了山區,其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受到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淡化,少數瑤族改信了基督教和佛教。近年來,美國一些宗教組織除了在越南苗族中加強福音教的傳播活動外,開始把越南瑤族作為下一個傳播“福音”的對象。
赫蒙族與中國苗族一樣,支系較多,按他稱可分為白苗、黑苗、紅苗、花苗(青苗)和漢苗五種,與云南南部苗族的支系大致相同。赫蒙人與其他民族雜居,但其分布相對較為集中,同一地區的赫蒙人的宗教信仰相同,內部形成一定的通婚圈。②其民間信仰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巫術較為流行。他們認為四處流竄著各種野鬼,尤其是“五害鬼”經常出來害人,使人得病。巫師的主要職責是替人趕鬼治病和占卜。赫蒙人對葬禮較為重視,巫師要負責將死者的亡靈送回祖居地。但自近代以來,赫蒙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已嚴重衰落,相當數量的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和信仰自覺的意識,轉而皈依了天主教和福音教。
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發展與衰落
儒釋道對越南北部少數民族的影響主要通過京族來完成,而越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近代以后才加強了對北部的控制,因此儒釋道三教對越南少數民族的影響有限,后者文化中的儒釋道因素于各民族在中國境內居住時即已吸納入本民族的宗教文化體系,后來隨遷徙帶到了越南。
自古以來,越南與中國有較深的歷史淵源關系。自西漢至五代,越南一直受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統治,史稱“北屬時期”。宋至清代前期,越南長期為中國的藩屬國,與中國仍然保持密切聯系。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釋道在越南的發展也經歷了與中國內地大致相似的發展軌跡,對古代越南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倫理、民間風俗習慣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儒家和佛教曾被越南封建王朝奉為“國學”或“國教”,成為越南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主要內容。民族化后的儒釋道與越南民族原有的傳統宗教文化一起,成為近代天主教廣泛傳播之前原生宗教生態的主要內容。
早在西漢時期儒家即已傳入越南地區,但對越南產生較大影響卻始自其封建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佛教傳入越南較早,最初是隨印度商人的到來而傳入,后來受中國佛教的影響較深,但保留了自己的民間性特點。③北屬后期佛教與傳統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為較多的普通百姓所信仰,在越南民間已有較大影響。流行于越南的主要是禪宗一派,與中國佛教相比,越南佛教與民間信仰的融合更深,更貼近民眾生活,但并未形成獨立于中國佛教的宗教文化體系。④道教在創教后不久即傳入越南北部地區,后逐漸傳至全國,在隋唐時已十分興盛,但影響不如佛教深入和廣泛。⑤在建立封建國家的初期,越南國內局勢動蕩,吳朝(939~965)、丁朝(968~980)、前黎朝(980~1009)三代順應時勢,均奉佛教為國教,而對儒家思想采取了抑制政策。經三個朝代的推崇,李朝(1009~1225)建立時,佛教的發展已達到鼎盛。但此時國家日趨安定,需要儒家這種更符合中央集權國家統治需要的思想工具作為主導思想,李朝開始推行儒、釋、道三教并重的政策,尤重儒家,使儒學在越南進入穩步發展的時期。之后陳朝(1225~1400)、胡朝(1400~1407)兩朝均繼續推行李朝的宗教政策,使三教兼容的局面一直保持下去。其間三教之間也曾經歷了如中國內地一樣的論爭,其激烈程度并不亞于中國,然而其爭論的結果卻是三教相互吸取對方的有機成分為己所用,并未出現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那樣的宗教沖突和戰爭。在后黎朝(1428~1789)到阮朝(1802~1945)中期的400多年時間里,越南統治者獨尊儒家,將中國宋明理學引入并予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佛教、道教在民間也獲得了較大發展。
中法戰爭后,越南阮朝統治者分別于1883年8月和1884年6月與法國兩次簽訂《順化條約》(越南分別稱為《癸未和約》和《甲申和約》),越南徹底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隨著國門大開,西方思想文化大量傳入,殖民政府在法國的壓力下大力推廣天主教,在全國實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強力壓制儒家思想。越南學者在17世紀由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茲(Alexandre de Rhodes)發明的拼音文字基礎上,用羅馬字母創制了越南文字系統,并很快用之代替了漢字和喃字,使之成為至今使用的越南國語。以儒學為核心的科舉制度、儒學教育以及以文廟為中心的祭孔禮儀等全被廢除,儒家作為越南封建王朝的主要意識形態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儒家在越南急劇衰落。此時道教也急劇衰落,雖然至今在民間仍具有一定影響,但已大不如前。佛教在越南民間有深厚的社會根基,雖然100多年來天主教一直努力傳播福音,但佛教在越南的信徒仍占全國總人口的12%以上,約占全國宗教信徒的60%左右。當前越南佛教以“道法、民族與社會主義”為方針,在國家的支持下,佛教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僅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內,全國就有3000多座佛教寺院得到重建和修繕,僧尼培養工作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儒家、道教的衰落和佛教受到強烈沖擊,使越南原生型宗教生態演變為佛教、天主教、福音教以及高臺教、和好教、道教等其他宗教并存的再生型宗教生態。
天主教的傳播與快速發展
自1533年第一個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在今越南裴澎教區傳播福音開始,經過近四個半世紀的發展,現越南已成為亞洲地區天主教人數僅次于菲律賓的國家。16世紀時,天主教的傳教工作曾一度取得進展。但自1625年開始,越南王朝開始認識到天主教的傳播對封建王朝傳統精神支柱儒家思想的影響和沖擊,于是多次頒布命令,在全國禁止天主教信仰。19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者垂涎的對象,天主教再次傳入越南,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越南王室采取了嚴厲的禁教政策,這后來成為法國對越進行武裝侵略的主要借口。⑥
中法戰爭后,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天主教在越南首次獲得合法地位。雖然佛教是當時越南信徒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但殖民政府規定,只有天主教才是合法的官方宗教。法國天主教會在越南大肆擴張勢力,信徒人數迅速增加,據估計當時越南的天主教人數與整個中國的大致相當。在1954年殖民統治結束之前,天主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北方。法國天主教會不僅在越南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將勢力擴展到了中國廣西、云南部分地區。
越南南北分治后,法國勢力撤出越南。在南越政府的宣傳和美國的幫助下,當時約有86萬北越人撤到南部,其中約3/4為天主教徒,約占整個北越天主教徒人數的60%。隨著大量北方天主教徒的到來,南越成為越南天主教發展的重點地區。南越總統吳廷艷在任期間獨尊天主教,以天主教價值觀為標準進行社會改革。他將天主教當作反共的有力工具,大肆迫害其他宗教的信徒,引起南越民眾的極度不滿。迫于國際輿論的影響,美國結束了吳廷艷的統治。越戰中,越南天主教勢力繼續支持南方和美國。1975年越南統一后,因南越天主教會有極強的政治背景,天主教徒的活動受到限制,信教人數大為減少。
1986年,越南共產黨“六大”召開,實行“革新開放”政策,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天主教的限制逐步放寬,越梵關系逐步改善。198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派特使訪問越南,實地考察了10個教區。次年11月,圣座代表團首次訪問越南,雙方就主教任命權達成共識,即由越南方面提供任命名單,交由教皇任命,雙方關系取得重大進展。此后梵蒂岡多次在越南冊封了主教。2007年,越南總理阮晉勇訪問梵蒂岡,雙方同意設法恢復正常的越梵外交關系。但不久越南天主教會要求政府歸還當年被沒收的2200多處教會財產,使教會與政府的矛盾凸現。2009年2月,越南與梵蒂岡圣座代表團討論了雙邊重建邦交問題。這是圣座代表團第16次訪問越南。2010年7月,越南與圣座聯合工作小組進行了新一輪會晤,討論了雙邊關系,梵方要求越南政府提供教會參與“精神、教育、醫療事故、社會和愛德”等領域的機會。
近年來,越南天主教發展快速,信教人數迅速增加,并有向東南亞其他國家發展的趨勢。據越南2004年6月出版的《天主教手冊》公布的數據,全國共有25個教區(其中北方8個),有天主教徒557萬,占8010萬總人口的6.95%;其中有2810名神父,13000名會士,1326名大修生,1712名備修生,51156名傳道員。⑦由于北方民族地區多數信徒未到政府有關部門登記,其實際信徒人數應高于公布的人數。全國教會團體牧靈工作非常活躍,信徒積極參加教會活動,領圣事的比例甚至遠高于歐洲國家。越南天主教會不僅在國內的影響力大增,而且正在努力擴展在鄰國的勢力,近年頻繁派遣神父和教友到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東南亞鄰國開展傳教活動。
在越南天主教會、梵蒂岡和美國等多種勢力的交叉影響下,中部和北方民族地區天主教的發展與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和國際政治問題相交織,發展態勢極不穩定,包含了多種不穩定的因素。近年北方的信徒人數增長速度較快,這些新增加的信徒不僅集中于城鎮,更多是在邊遠民族地區。相對于南方而言,這一帶的堂區規模較小,且較分散,如與中國緊鄰的同登堂區目前只有200多名信友。2005年底,梵蒂岡樞機主教在河內為北方教區的57名神父舉行了祝圣儀式。2007年3月初,圣座代表團訪越期間,探訪了位于中部山區的昆嵩教區。教區內分布有40多個少數民族,200多萬人,其中有30萬人信仰了天主教,占當地總人口的14%。2011年6月,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的駐東南亞國家聯盟大使、非常駐越南代表萊奧波爾多·吉雷利總主教訪問了越南北方的河內、北寧、諒山、海防、裴朱、太平等6個教區的20多個堂區,11月底又訪問了越南西北部的興化、發艷教區。其中興化教區北鄰中國紅河州邊境,西與老撾接壤。據教會統計資料顯示,該教區有23萬天主教徒,但其中多數信徒并未到政府部門登記,只是以家庭教會的方式開展宗教活動,顯示出越南政府相關部門對地處偏遠的民族地區宗教管理的漏洞和問題。
美國在越南西北部的宗教滲透,使這里的宗教問題表現出國際性、政治性和民族性等特點。其中以赫蒙族天主教問題最有代表性。苗族在越南稱為赫蒙族,約有79萬人,是該國53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與中國云南和老撾接壤的西北部偏遠貧困山區。遷居至此的赫蒙族傳統宗教信仰逐漸淡化,文化自信逐步喪失。法國殖民時期,許多赫蒙人皈依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支持法軍與北越軍隊作戰。越南戰爭期間,赫蒙人轉而協助美軍在老撾對付北越,美國趁機支持赫蒙族將軍王寶,助之成為當地一個軍事集團。美國戰敗后,部分赫蒙人隨美軍移民美國,但多數留了下來。之后美國一直以民族和宗教問題為借口,支持該地區的赫蒙族從事獨立建國運動,恣意干涉越南的民族和宗教問題,致使該地區成為越南民族宗教事件的頻發區。由于這一帶赫蒙族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帶有極強的政治背景,越南政府始終對之保持高度的警惕狀態。目前在國家宗教管理部門正式登記的天主教徒只有1000多人,但實際信徒人數遠遠超過這一數字,多數信徒以“家庭教會”的形式開展宗教活動。2001年和2004年,越南中北部少數民族聚居區出現因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引起的地區性騷亂。2011年4月底,奠邊府省赫蒙族居住區大約有七、八千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聚集祈禱,要求“宗教自由”和“自治權”,發生少見的大規模騷亂。越南官方發表講話,指責騷亂分子發布欺騙民眾的宗教言論,并試圖分裂國家。表面看來,最近發生的這次宗教事件起因于越南國內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但背后我們不難看到美國的影子,因為就在事件發生的兩天前,美國國會的“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發表了一篇報告,將越南列入所謂尊重宗教自由狀況“特別令人擔憂的國家”名單。事件發生后,美國公共政策分析中心(CPPA,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下屬的“苗族前進”組織(又稱“苗族促進組”)負責人很快發表了評論。
福音教的傳播與地下發展
越南的民族宗教問題主要表現為極端民族主義與宗教問題、國際關系問題相交織,主要有西北部的赫蒙人要求建立“赫蒙共和國”、中部西原地區少數民族要求建立“德伽共和國”、南部高棉人的“下高棉”民族獨立運動。⑧其中赫蒙人問題和西原問題都與福音教的傳播和發展有直接關系,而赫蒙人問題曾直接影響到我國云南邊境地區的社會穩定,至今仍是影響我國西南邊疆民族與宗教和諧發展的一個隱患。
基督新教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在我國曾稱為“耶穌教”,后改稱“基督教”,在越南則稱為“福音教”。福音教在越南的傳播和發展僅100年的時間,至今其信教人數也僅40萬人,遠遠少于有數百年傳教歷史的天主教信教人數,但對越南民族地區穩定和發展卻影響至深。福音教在越南發展的特點是,注重運用福音教的本土化傳教策略,其背后始終有美國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主要在邊遠民族地區和弱勢群體中有選擇性地傳播和發展。
自1911年傳入越南至抗美戰爭結束,越南的福音教主要由美國的“基督(新)教傳教聯合會”(the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開展傳教活動。1954年,全國有信徒6萬余人,牧師80余名,基本完成了本土化進程。越南南北分治后,北方的多數教徒遷到了南方,留在北方的數千名教徒成立“越南福音圣會”,加入到后來的反美斗爭中。南方的福音教會在美國的扶持下快速發展,組成了新的教會組織,同時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教派和教會爭相到南越設立分支機構。到越戰結束前,南越福音教會已發展到28個教派組織,信徒25萬余人,教堂500余座的空前規模。越南統一后,許多親美的教職人員和信徒隨美軍撤到了美國,留下的信徒多數采取地下教會的形式開展宗教活動,于是在越南出現了在教堂開展正常宗教活動的福音教會和從事非法宗教活動的地下福音教會兩大陣營。⑨
革新開放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調整,越南福音教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不僅國內的福音教會積極開展活動,原遷到國外的許多傳教士也重返故鄉,積極進行傳教活動。在內外力量的推動下,越南福音教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革新后僅10年的1997年,越南全國福音教教徒人數就達到了40萬人,教堂450座,國家承認的正式傳教士有500余人,而地下教會控制著多達1500名非正式牧師和非正式傳教士,遠遠多于正式教會。進入21世紀后,不僅南越福音教會得到了政府的承認,而且原被撤銷的神學院也得以重建。⑩越南政府不僅批準福音教成立了全國性的宗教組織,還批準其成立了宣傳、教育和社會救濟機構,興辦了《圣經報》、《興教報》、《傳教雜志》等教會刊物。
有美國背景的福音教會,主要將傳教地區確定為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并主要選擇在歷史上曾被邊緣化、歷史上受各封建王朝壓迫最深、傳統文化保存較差、生活貧困和文化程度較低的民族或人群中進行傳教。在跨居中越邊境的10多個少數民族中,赫蒙族成為地下教會傳教的首選對象。這一帶的赫蒙族在越南抗法戰爭期間曾成為法國殖民者和民族解放者爭取的力量,部分赫蒙人參加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但與老撾接壤地區的多數赫蒙人站到了法國人一邊。與中國云南南部的苗族一樣,赫蒙人篤信苗王信仰。自20世紀初以來,在西方勢力的驅動和支持下,他們多次以“苗王”名義發動暴動或制造騷亂事件。近20年來,福音教與天主教在越南少數民族地區積極爭奪信徒,劃分勢力范圍,但在赫蒙人地區兩者卻常常采取聯合的態度,都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王主信仰是天主教與赫蒙族傳統信仰結合后形成的一種新的信仰體系,是天主教赫蒙化后的產物,帶有較強的民族分裂傾向。在越南西北部赫蒙族以“王主”信仰為號召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當地的福音教組織也積極參與其中,并成為主導力量之一。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在赫蒙人地區所扶持的福音教組織,早已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疇,帶有極強的政治性和惡意分裂越南民族地區、擾亂越南地方政局、制造地緣政治混亂的目的。
近年來,福音教在越北赫蒙人中的傳教主要采取了境內教會組織靈活傳教和境外勢力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宗教滲透等多種方式交叉進行。首先,福音教地下教會組織用赫蒙語翻譯和宣講《圣經》,將耶穌說成是苗王在世,在世界末日到來時能解救赫蒙人到天堂里過上幸福生活。他們在傳教和開展宗教活動時,有意識地將傳統宗教信仰與福音教的教義、宗教活動及宗教儀式等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赫蒙人產生福音教就是其傳統宗教信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的認識,從而自覺地接受福音教信仰。其次,美國及其基督教組織通過電臺傳教、慈善救濟、經濟扶貧等多種方式,對越北地區進行宗教滲透,把福音教作為煽動赫蒙人反政府、離間赫蒙人與主體民族越人關系的工具。美國基督教組織通過地下網絡向赫蒙人家庭發放收音機,引導其收聽境外的“福音”廣播,利用赫蒙人與越人歷史上積累的矛盾散布民族主義思想,離間赫蒙人與政府的關系,號召赫蒙人信“主”而不要相信政府。據調查,半數以上的赫蒙人家庭都擁有一臺收音機。美國基督教組織和一些有宗教背景的非政府組織還打著“經濟援助”、“救濟”等旗號,到山區開展傳教活動,努力發展赫蒙人入教,并與一些反政府的赫蒙人頭人和老撾北部赫蒙人相勾結,鼓動他們建立獨立的“赫蒙共和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在將越南赫蒙人民族分裂勢力培養起來后,近些年又將居住在越南北部山區的瑤人作為下一個發展對象。越南北部居住的瑤族與苗族一樣,也是明末清初以后自中國云南和廣西南部遷來。瑤族傳統宗教受道教影響至深,道教信仰已深入到了其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境內的瑤族聚居區內,尚未發現外來宗教進行傳教的現象。但在越南北部,由于福音教傳教士作了深入的調查,制定了針對性較強的傳教計劃,目前在瑤族中已發展了一定數量的信徒。越南福音教會還在北部山區的其他少數民族中積極活動,派人收集各民族的分布、人數、經濟、生活和傳統文化等各方面情況,為下一步傳教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措施。
面對福音教對北部民族地區的滲透,越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措施,嚴防西方勢力的宗教滲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福音教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對各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宗教信仰的蠶食和整體式替代,以及由此帶來的“和平演變”趨勢,已成為越南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形勢和日益擔憂的重要問題。
再生型宗教生態的發展態勢對我國鄰近地區的影響
(略)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Religious Situation in the Northern Ethnic Region of Vietnam
Xu Zuxiang
Abstrac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native religion in the northern ethnic region of Vietnam has gradually been joined by Catholicism and Evangelicalism, creating a regenerated religious situation where the exotic religion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ies and nations, Catholicism and Evangelicalism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problem of underground church was prominent, causing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s to decline significantly. The religiou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imbalance in the religious development are often intertwined with ethnic issues, which leads to religious incidents. This tre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around the border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Keywords: Vietnam, northern ethnic region, religious environment, Confucianism, Evangelicalism
【作者簡介】
徐祖祥,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云南省社會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研究方向為民族地區宗教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宗教。主要著作有《瑤族文化史》、《瑤族的宗教與社會》和《尋找失落的民族》(合著)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