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五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指控他們從6家美國公司竊取商業機密。這一舉動引起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的強烈抗議。斯諾登事件已經讓美國的網絡霸權顯露無疑,美國監聽全球的同時卻指控中國竊取商業機密,賊喊捉賊,州官放火的霸權心態淋漓盡致地暴露出來。
從所謂的間諜案曝光之后,中國外交和國防部門作出了及時而強烈的反應,斥責美國方面的偽善,并提出中國是美方網絡竊密和監聽、監控的嚴重受害者。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僅僅過去的兩個月,源自美國的網絡攻擊直接控制了中國118萬臺電腦,美國黑客對中國目標進行的“后門”襲擊為5.7萬次,“釣魚”嘗試為1.4萬次。中國外交部表示,中方將根據形勢發展,對美方所謂起訴作出進一步反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空間成為地緣政治爭奪的新高地,美國力圖確立互聯網霸權。2011年美國白宮發布《網絡空間國際戰略》,明確了確立美國在互聯網空間主導地位的目標。斯諾登所披露的事實便是美國追逐網絡霸權的行動,而斯諾登的出現讓美國陷入了“滿頭包”的窘境。美國不但與巴西等新興大國關系受損,而且與德國等歐洲盟友關系也陷入緊張之中,若不是烏克蘭危機,德國會帶領歐盟與美國重新審視網絡信息的分享規則。
美國本來在網絡安全方面占據道德制高點,但斯諾登扭轉了這一態勢。時下美國重拾商業間諜案的話頭,對中國不斷指責,試圖以司法形式打一場輿論戰,轉移輿論的焦點,將中國拉入網絡安全的漩渦之中。美國在國內進行起訴,中方人員注定會缺席,這何嘗不是美國對內的一場公共外交“秀場”呢?經過漫長的司法過程,美國政府意圖讓其公民確信來自中國網絡攻擊的威脅,從而為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提供合法性。
中美之間的網絡間諜風波并不是從這次起訴開始,去年習近平主席訪美之前,美國高調指控中國竊取美國商業秘密,但斯諾登事件出來之后,美國啞火了。作為新型大國關系的一部分,中美同意建立網絡安全聯合工作組,就網絡信息安全進行磋商。但美國司法部的舉動顯然破壞了中美之間的默契和信任關系,若中方采取對等措施予以反制,那網絡安全將成為中美博弈的新領域。
美國一方面方面鄭重其事地起訴中國,另一方面并沒有明確放棄監聽他國領導人、企業,這種雙重標準正是美國網絡霸權的體現。美國方面認為如果監聽活動服務于外交和國防,則是可以容忍的。斯諾登將美國無處不在的監聽互動披露出來之后,美國政府并沒有停止這些項目,反而以各國都有類似的監聽活動作為借口。美國不能容忍的是商業領域的間諜活動,并將這些活動與知識產權保護聯系在一起。對中國而言,國家安全具有首要地位,美國自己屁股不干凈卻要抹黑他國,顯然,美國司法部損害了中國的國家聲譽和形象。
美國此前一直懷疑中國的信息技術公司——華為服務于中國政府與軍隊,但斯諾登透露出來的信息是,華為被監聽!美國政府可能會辯解,美國不會將華為的機密透露給本國公司。這樣的說辭,可能只有美國人自己相信。上個世紀90年日美就汽車問題進行談判的時候就使用了竊聽技術,換言之,美國并不是一個潔身自好者,卻義正詞嚴地起訴中國。
目前,全球經濟體系進入轉型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家,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家。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提升已經對美國的商業巨頭形成了威脅,典型的如華為、中興這樣的企業。另外中國國企的龐大身軀讓美國企業感到不安。商業間諜案背后是讓中國背上不正當競爭的污名。
美方首次對商業領域的竊聽提起訴訟,這可能是中美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征兆,即經濟領域的博弈將成為重點。美國這次起訴已經超越了一般間諜案的意義,而帶有強烈的經濟博弈的意味,意圖打壓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
近代以來,地緣政治的含義發生了急劇的轉變,從陸權到海權,再到制空權,而現在互聯網形成的虛擬空間不僅承載著信息(機密),也是財富與戰略的高地。互聯網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商業運作的模式。可以斷言,得未來的互聯網霸權者,得天下。美國的監聽活動以及對中國的起訴都是確立與鞏固互聯網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領域,美國司法部可以對瑞士銀行開出巨額罰單,而瑞士只能服從美國的國內法,根源還在于美國的金融霸權。同樣,美國司法部將中國公務人員告上美國法庭,潛臺詞就是未來全球互聯網規范要遵循美國國內法。
中美之間的網絡博弈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面對不斷“挑事”的美國,中國不僅要“不怕事”,還得學會對“挑事”進行預防性的反制。在一個全球競爭與較量不斷加劇的時代,這也是外交能力的一部分。
作者: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 孫興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