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此次中俄峰會及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標志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兩國戰略協作的基礎更加雄厚、長遠,內容更加豐富、具體,步驟更為趨同、一致,因而這一協作的戰略效能也就更加顯著,為中俄兩國的發展與安全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可以說,中俄兩國事實上已經締造了一種新型的同盟關系,而這一同盟關系,它所對應與抗衡的,就是西方霸權集團的戰略壓迫,是在美國步步緊逼的驅動下,中俄兩國一次戰略上的突圍與反攻。
新的較量已經開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這一背景下,戰略上的各種敵對勢力將空前積極地行動起來,這將給中俄兩國帶來新的挑戰,對中國而言,鑒于中俄戰略協作還處在發育發展的過程中,更不能對這些挑戰掉以輕心。
第一,不能低估霸權集團的反撲與反制
中俄戰略協作構成了對西方主導下整個現有世界秩序最直接最緊迫的挑戰。特別是對美國而言,如果任由中俄戰略軸心做大做強,美國的世界霸權就將被無情地葬送,壓制和圍剿這一戰略軸心,將是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美國最核心的戰略任務之一。對美國而言,這當然需要一套更新的和更高的戰略設計,而當前迫在眉睫的就是打擊和反制中俄同盟,在全世界范圍內贏回美國的戰略信譽,重樹美國的戰略權威。可以預計,霸權集團對中俄兩國的反撲與反制將因此空前增大,美國將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幾個方面痛下殺手,其中特別值得中國警惕的地緣安全危險可能有如下幾點:
一是在朝鮮半島發動戰爭,利用中俄聯盟剛剛誕生還在磨合的時候迅速顛覆東北亞安全格局,壯大美日韓聯盟的戰略優勢,以實際行動打擊中俄聯盟。
二是顛覆巴基斯坦打通連接阿富汗的戰略通道。美俄關系走向惡化,差不多等于直接把駐阿美軍送上了絞刑架,如果美國2014年以后繼續賴在阿富汗不走,那么可靠的戰略通道就是一條必須的救命索,出路只有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政權與美國貌合神離。控制巴基斯坦本來一直都是美國進攻型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俄聯手的緊迫形勢下,美國很有可能重新動用當年柬埔寨郎諾之類的老辦法。
三是策動日本在釣魚島挑起軍事沖突。美日聯合起來在軍事上給中國一擊,通過在軍事上打擊中國,離間直至摧毀中俄戰略協作關系。
總之,讓中俄兩國剛剛締造出的中俄新型聯盟這一戰略嬰幼兒直接暴露在空前的危機之下,這是一個不能低估的危險。
第二,不可輕視國內親美勢力抵制、阻擾與破壞
中國國內有強大的親美勢力,中俄戰略協作也好,聯盟也罷,不管什么形式的接近,都為他們所堅決反對。現在,他們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表即公知們正極力掀起一場反對中俄聯盟的輿論,煽動歷史仇恨,捏造俄羅斯威脅,把中美關系惡化的原因歸咎于中國向俄羅斯靠攏,而不是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圍剿,顛倒黑白,給中國政府扣上侵略擴張的帽子。如果說,這還只是露出頭來冰山之一角的話,那么這個陣營的實際行動將遠遠勝過他們的口頭表達。他們將會用各種辦法抗拒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利用一切可能強化中國向美國向西方的靠攏。同時,霸權集團還將繼續對中國使用“打”與“拉”的兩手,只不過與過去有所不同的是,“拉”的手法將有所變化,重點將放在分化、拉攏中國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各級干部上,制裁幾個中國軍官只不過在做一個反面教材給中國人看,因為只有懲罰一些人,才能拉過去一些人。
可以預計,中國國內的親美勢力與第五縱隊,不會因為中俄戰略協作進入新階段而偃旗息鼓,反而將鼓噪出擊,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新攻勢。
第三,不可忽略周邊國家特別越南印度進一步向美國靠攏的可能
本來,在美國咄咄逼人的強勢之下,印度與越南早已同美國勾勾搭搭了,但由于歷史積淀,他們在國防與軍事上還離不開俄羅斯這根拐棍。現在,中國與俄羅斯事實上的聯盟讓印度和越南一下子掉進戰略深淵,他們以前依賴俄羅斯武器而搭建起來的國防體系驟然間就靠不住了,他們會因此認定,在中國的利誘下,俄羅斯將不惜犧牲他們的利益,此次中越南海激爭俄羅斯默不發聲就是證明。這樣一來,印度與越南就有可能加快向美國的靠攏,而美國的政客與戰略家們也不會放過這一難得的機遇。
對這一危險中國不可忽略不見,必須有相應的戰略設計與對策舉措。站在中國的立場上看,把越南、印度推向美國的懷抱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最好能維持越、印兩國在戰略上的中立,這需要有智慧的外交手段。
古人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優喜聚門兮,吉兇同域”。所以,盡管中俄以上海峰會為契機通過深化兩國協作關系而贏得了一次戰略上的勝利,但在勝利面前還應看到陰影與挑戰。為此,中國也好,俄羅斯也好,都必須準備讓新型的中俄聯盟渡過一個戰略危險期,這就像剛出生即將飛翔的幼鳥,也像奔向大海即將暢游大洋的海獅,在這起步階段都難免危險重重。中俄兩國不要因為簽署一通協議就心滿意足、到此為止,而應趕緊讓兩國之間的戰略協作扎根升級,讓其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為屹立于狂風驟雨中的一顆偉岸的大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