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中俄兩國發布了表示未來全面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也簽署了俄方年供30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在內的多項協議。但官方聲明顯示,兩國最高領導人對此前外界抱以很大期望的天然氣供應合約卻只字不提。
陪同普京訪華的克里姆林宮發言人Dmitry Peskov在普京與習近平會晤后透露,兩國還在磋商定價,“談判會繼續,今天就在進行”,仍有可能很快達成天然氣協議。
十多年前,中國石油集團與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Gazprom就開始談判,希望達成長達30年、每年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的協議,可價格問題一直談不攏。市場預計合同協議價高達4560億美元。俄羅斯供氣管道有望今年底開建,將自2018年起,向中方每年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目前,俄羅斯能源最大的進口地區是歐盟,去年歐盟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逾1600億立方米。但隨著今年俄羅斯并入克里米亞、烏克蘭危機升級,西方國家對俄采取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俄羅斯不得不開始尋求其他合作伙伴,也越來越急于同中國締結長期天然氣協議。
路透今日報道預計,中俄仍有可能在本周三普京離開中國以前達成協議,或者更有可能在本周末俄羅斯圣彼得堡的經濟論壇期間簽約。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昨日接受彭博采訪時稱:
是時候我們與中國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了,很可能會簽合同,這意味著長期合約。
今年年初,中國上調了天然氣年度消耗目標,預計到2020年將每年消耗4200億立方米,去年預計規模1700億立方米。
但路透的北京消息源幾天前就透露,中國簽約的壓力不大。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今年與西方關系日趨緊張,而中國已經開始向緬甸進口天然氣,與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液化天然氣協議已經在手。
除了價格分歧,莫斯科律師事務所Vinson & Elkins的合伙人Rob Patterson預計,中國可能希望談判時提到天然氣管道的輸送線路問題。俄羅斯可能希望中國為管道和其他相關基礎設施數十億美元的預付款提供資金支持。
幫助倫敦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約100億美元資產的基金經理Kirill Pyshkin上周五接受彭博采訪時也預計:
這次不能絕對肯定會簽署協議,因為商業利益還是比地緣政治考量重要。
天然氣價格已經十多年阻礙談判了,這次形勢未必改變。在這方面還純粹是商業問題。
下圖為俄羅斯新聞頻道“今日俄羅斯”整理的中俄天然氣供應談判歷程回顧圖。
新華社今晚采訪相關中國能源問題專家的報道總結,中俄天然氣談判達成最終協議大勢所趨,但尚需時日。報道稱,
對于中國來說,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尚未完全市場化,這使得中國市場對于天然氣價格的承受能力較低。俄方若希望在亞太市場分享與歐洲相似的定價水平,從區域經濟的發展看,難以達到。
該報道提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認為:
中俄建立全面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提出,說明中俄能源合作的愿望進一步提升。但體現在貿易談判上,還是要一分錢一分錢地討價還價,最終要靠市場來說話。
馮玉軍指出:
中俄天然氣貿易談判的難點不僅僅是價格高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天然氣定價公式如何確定,是和石油價格掛鉤還是和地區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掛鉤,是否考慮預付款因素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