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于4月1日召開內閣會議,正式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以取代戰后實施近50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從禁止對外出口武器,到積極推銷武器,日本現在還是一個所謂奉行和平主義的國家嗎?
何謂“防衛裝備的轉移”?日本其實又是在玩弄“文字游戲”,世界上也大概只有日本人會做這種掩人耳目的勾當吧!所謂“防衛裝備”,簡單說就是“戰爭武器”;所謂“轉移”,翻譯成口語,也就是“輸出”或“出口”的意思。如此故弄玄虛,大費周章,目的只是在掩人耳目。因為,日本的現行憲法規定:一、日本國不得擁有軍隊;二、日本國要放棄戰爭權利;三、日本國當然就不能擁有殺傷性武器了。
那日本又何來武器的出口問題呢?
從戰后日本組織“自衛隊”開始,它實際上已經在“違憲”。后來增設“防衛廳”,再改為“防衛省”,即使日本矢口否認自衛隊為“軍隊”,日本實際上已經是當今世界一個“軍事大國”。擁有龐大的軍隊,就需要大量的軍備,何況日本的軍工企業還是世界一流的呢。
違憲產生一連串后果
龐大的軍工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吸收先進技術,更要配合大量的輸出,才能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日本的軍工企業,不僅是財閥的孿生兄弟,還是戰后被指名必須強制解體的對象,公開宣傳日本禁止對外輸出武器,不僅是掩護軍工企業持續擴張的障眼法,更是日本從此不再當死亡販子的宣誓書。從佐藤內閣1967年4月提出“武器出口三原則”開始,日本已經煞有介事對外作出保證,日本將不對外輸出武器。
當時的禁止輸出“三原則”,一是不向共產主義陣營國家出售武器;二不向聯合國禁止的國家出口武器;三不向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總的來說是概念和定義都很清楚。但現在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不僅概念和定義模糊,而且是從“禁止輸出”變質為“促進輸出”的。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日本制造的武器的大量銷售,以刺激日本軍工產業的急速擴張的同時,也可通過軍事工業的經濟貢獻,讓其取得合法地位,日本的再武裝和一切違憲行為,也可以自動合法化。
所謂“合法化”的具體內容是:一、日本將繞過憲法限制,正式成為合法的“大國際軍火商”之一。二、公開向其他國家銷售武器,進行新型武器開發技術合作,既可加速日本軍工產業的擴展,又可協助政府推廣軍事外交,實現安倍提倡的“積極和平主義”目標;三、日本還可利用“政府開發援助”(ODA)為一些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提供軍火援助,既可沖淡中國的影響力,還可牽制中國的勢力發展。以后亞洲分裂成幾個集團,日本背后還有一群忠誠的支持者。不久之后,安倍政權還可借此大肆吹噓:“安倍政治學”不僅在“安倍經濟學”之后登場,而且在東南亞發揮牽制和對抗中國的一股重要勢力。
日本在助長國際紛爭
但日本輿論界卻有他們的專業擔憂。比如,《朝日新聞》4月3日發表的,以“武器出口松綁和平主義崩潰”為題的社論就提醒人們,過去禁止武器出口,是以憲法的和平理念為本的,它是日本和平主義的支柱之一。但這次“以新換舊”,就不得不說是個拙速決策。社論還說,如此下去,很可能會在國民毫無意識防備的情況下,出現日本在助長國際紛爭的狀況。
英文《日本時報》則說,輿論調查顯示,日本公眾對實施有數十年歷史的“武器出口三原則”的變化感到不安,甚至擔心武器出口缺乏明確限制,會削弱日本的和平主義立國之本。該報社論還說:“放寬武器出口等政策已背離日本傳統的安全態勢,這將削弱日本的外交軟實力,最終將加劇區域緊張,損害日本國家安全。”
所謂新原則,就是把戰后日本已實施近半個世紀的,實質上禁止武器出口的條規加以廢棄。這不僅象征日本的軍事政策有著重大改變,也證明安倍晉三的復古政策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如此下去,日本遲早會以一個軍事大國姿態重返國際舞臺,并將因此在亞洲帶動另一輪的軍備大競賽。日本固然可因此在外交和軍事上強烈牽制中國,但世界期待的所謂“亞洲新經濟時代”卻可能因此胎死腹中。
《日本經濟新聞》更坦然承認,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則的轉向有三個目的。一是對應中國進軍海洋等的安全保障變化;二是通過裝備出口和共同開發,推進與美國等的安全保障合作;三是有助于提升日本軍工產業的競爭力。
換言之,除了達成日本要成為“軍事大國”、“軍工大國”的目標之外,還有一個戰略目標,就是拉攏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建立海上同盟對抗中國。
軍工產業將大展鴻圖
過去,日本實施“武器出口三原則”,不僅不利于日本軍工產業的擴展,也讓日本極端右翼勢力,特別是財雄勢大的舊財閥勢力,感到無從插手的懊惱。
日本雖然沒有國營軍工廠,但從舊財閥孕育出來的“民營企業”,不僅門類齊全,規模可觀,而且科研生產能力強大,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住友重工、三菱電機、東芝、日本電氣等大型企業就有20余家,承包企業2500余家,構成一個龐大的“軍工帝國”。日本自衛隊的裝備,雖然大部分是“國產”,但軍工裝備不能出口,一不能大量生產,二技術交流有限,就限制了日本軍工產業這頭怪獸的成長,不利于日本要取代美國成為超強的理想。
安倍正苦于“安倍經濟學”已經沒有了發展的空間,除非取消“出口三原則”的限制,讓日本軍工產業大展拳腳,“安倍經濟學”才有新大陸和新希望。安倍第二次上臺執政之后,從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間,曾訪問15個國家,共帶去32家日本軍工企業同行。每去一處都有與訪問國進行“防衛交流”的紀錄,目的就是推銷日本的軍工產品,給日本軍工企業拉生意。即使是在新“三原則”出臺之前,安倍已經扮演起日本的武器出口首席推銷員的角色,以后不是會更使出渾身解數?
如此看來,所謂協助東南亞國家制衡中國,也許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更重要的目的,還是在推銷日本的戰爭武器,擴張日本的勢力范圍。
有日本問題分析家指出,安倍曾經感嘆說,不能讓日本老被“關在盒子里”;但是,“潘朵拉魔盒”被打開之后,后果又將如何呢?(作者是新加坡退休報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