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明鏡》周刊3月22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文件表明,美國國家安全局曾入侵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總部的服務器,美國的監控目標還包括數位中國前任國家領導人和多個政府部門及銀行。
此事初看讓人吃驚,但細想并不出人意料。從手段上說,美國掌握著對全球網絡的控制權,還可以借助衛星以及其他通信設施,使其具備監控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能力。從意圖上說,美國一直視中國為其戰略競爭對手,它連盟友德國總理默克爾都監控,自然也不會“放過”中國。
美國的網絡霸權,不但體現在美國掌握了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更在于美國濫用了這種信息技術。眾所周知,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已成為全球 “公共產品”,對促進全球范圍內人員、商品、資金乃至信息、技術的流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何利用好、維護好這一“公共產品”,已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社會的共同責任。
但恰恰是美國的這種監控行為敗壞了網絡的信譽,增加了溝通的成本。如果一個人的隱私能夠在網上被人隨意竊取,如果一個國家的機密在網上被其他國家隨意破壞,那么互聯網不但不會增加自由表達的途徑,反而會讓人噤若寒蟬。據報道,美國前總統卡特也因為怕被自己國家監控而不用電郵。有人可能會說,個體的黑客和其他的國家也干過類似美國政府的事情,但從美國的能力和目前的監控行為來看,它才是全球范圍內最具威脅的黑客。
有人可能抱著一種 “例外論”的思想,認為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明者以及這一“公共產品”的主要維護者,對促進不同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溝通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可以對其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這種想法混淆了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美國確實貢獻良多,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有濫用這一技術與網絡的權利。就像一個人帶頭修建了一條道路,并不意味著他就可以利用這條道路胡作非為。
有人可能以最大的善意來揣測美國的霸權,從而盡量小地評估其監控的危害。確實,美國與傳統意義上注重領土擴張的霸權國家有所不同,但在維護本國利益方面,美國與這些國家沒有任何的區別。維護本國利益沒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利用自己掌控的全球“公共平臺”來做,就有假公濟私之嫌。美國可以把自己當作世界警察,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有權利用掌握的警棍抽打自己看不慣的人。如果只是暴徒犯罪,人們還可能求諸警察。如果警察濫用權力,那么社會將陷入一種結構性的不安全。面對美國無所不在的信息霸權,國際社會面對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安全狀態。
或許人們對斯諾登頻頻曝光出的美國監控丑聞已經麻木,但對其背后的霸權所可能導致的危險必須提高警惕。發達的通信網絡應是人們拓展溝通的工具,而不是特定國家利益與霸權延伸出來的觸角。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對美國濫用信息霸權的行為給予應有的批評和防范。這不是出于弱者對強者的憤怒,而是出于一種對公共產品與良序的維持。如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不能避免私有濫用,它勢必影響正常的“交通”。如果這一“公共產品”失去信譽,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將不利。
美國也應該從這一角度來反思其監控霸權的問題,而不是總以國家安全為由搪塞。且不說國家安全這個理由是否有什么掩人耳目的地方,即使其理由正當,也要提防這一理由所引起的不當后果。如果每個國家都以國家安全為由來濫用自己所掌握的某種優勢的話,那么國際關系將趨于一種零和博弈,從而制造出更多的對抗與沖突。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既有理由也有責任與義務維護好全球信息秩序。如果美國自己不能有效地做到這一點,那么就應該考慮是不是將全球互聯網置于某種超國家機構的管理之下。近日,美國政府在輿論壓力之下,宣布將放棄對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權,但又強調不接受由政府或政府間機構主導的解決方案。眾所周知,美國的非政府力量如市場化的公司、非政府組織擁有強大的力量。美國此說不過是想把它對互聯網的壟斷由一種直接的政府控制變為間接的民間控制而已,國際社會應該對此保持警惕并探索出成熟的應對方案。
不管問題如何解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互聯網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擁有霸權。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