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巨變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必須深入討論這場危機對于中國的意義了,這才是中國人的話題。
有人說,這是中國的機遇。因為美俄激烈對峙,中國的戰略壓力就可大為減輕,甚至很可能迎來一個較長的機遇期。這種說法,是著眼于全球戰略平衡而得出的結論,應該說,很有道理。
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的一道難題。這一說法見諸于3月4日《環球時報》題為《中國應充當烏克蘭危機的勸和者》的社評文章,該社評文章說:“美國威脅要‘孤立’俄羅斯。中國該怎么做,是個難題。”顯然,這是著眼于中美“夫妻”關系而出現的考量,站在當事者的角度,應該說也很有道理。
不得不特別指出的是,還有一批相當“有趣”的中國人,他們雖然高度關注此次烏克蘭危機,但他們的全部任務就是起勁地為美國及西方社會鼓掌叫好,同時拼命咒罵普京及烏克蘭的親俄派,至于這場危機對中國會有怎樣的影響,則很可能是“忙乎”得忘掉了,就像他們也不曾注意同時期中國發生了震驚天下的昆明3·01慘案一樣。
但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此次烏克蘭危機是格外關心的,他們紛紛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不同的角度,探討這一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那么,從根本上說,這一危機對中國到底是機遇還是難題呢?
我們認為,這場危機對中國而言是一場難得的機遇,理由在于,因為這件事情對中國利大于弊。
其一,在思想上,此次烏克蘭的民主大戲,對中國人民而言是繼前蘇聯解體之后又一次生動鮮活的政治教育課,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能從中再次領略到普世民主的迷人風采。說實話,筆者以為,共產黨的十年教育之功大概也不如這一夕之成效,反面教材最有說服力,信哉斯言!
其二,在經濟上,雖然危機可能影響中國與烏克蘭的生意,但面對西方經濟制裁的俄羅斯必將(或者也可以說不得不)把更多的能源原材料出口轉向中國,綜合衡量,中國得大于失。至于烏克蘭的軍工技術,中國已經獲得不少,烏克蘭已經沒有多少新鮮的了,況且中國也同樣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其三,在戰略上,此次危機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牽制美國及西方集團相當比重的資源與精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中國的壓力,至少短時間內霸權集團對中國會變得“溫柔”一點,說話也會相對“和氣”一些。
以上是“利”的方面,至于說“弊”,其實僅僅就一點,即:如果不配合美國,就要惹美國不高興,將來可能遭致美國的報復,這就是挑戰,就是難題之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現如今不管俄羅斯怎樣有理、有力、有節地應對烏克蘭事件,美國及其率領下的“國際社會”都要予以“孤立”、“制裁”;同樣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及其率領下的“國際社會”一定強烈要求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姿態與“國際社會”共同行動。這樣一來,中國就面臨巨大的難題:如果與“國際社會”共同行動,得罪俄羅斯傷害中俄關系,中國損失巨大;拒絕美國及西方集團,后果堪憂,因為主流的“專家”、“學者”已經告誡說,“中國離不開美國”,別看美國制裁俄羅斯沒有多大成效,但如果制裁中國,比如凍結資產金融賬號之類,那么中國的知識精英與資產精英們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于,烏克蘭危機對中國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場挑戰,把握的好,機遇難得;想左右逢源,就像《環球時報》社評文章所提建議那樣,當和事佬,和稀泥,則是危險的地玩火,有引火燒身的可能。
前些日子,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參加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的時候,筆者曾寫過一篇題為《中俄關系,考驗剛剛開始》的文章,認為中俄關系“真正的大考難考還在后面,還要接蹤而至”。但筆者其實真沒想到這樣的考驗來得是如此之速,真是令人感慨。更加令人感慨的是,別人的危機居然可以成為中國的難題,在多元化的中國中,相當一些人不但害怕自己打仗,居然也害怕別人打仗,這等奇觀,想必短短百年人生,實在是難得一遇了。
附:中國應充當烏克蘭危機的勸和者
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克里米亞,美國威脅要“孤立”俄羅斯。中國該怎么做,是個難題。
很多中國老百姓對普京這么干挺高興的。普京打了烏克蘭的親西方派,間接打了西方甚至美國的臉,這讓中國民間感覺也跟著出了氣。但中國的外交態度顯然不能這么簡單,我們對烏事態制定政策的唯一目標是要促進中國國家利益。
俄羅斯同西方嚴重對立,中國作為第三方,是雙方的爭取對象,因而相對有利。但這種有利不是絕對的,中國稍有差錯,就可能嚴重得罪其中一方,或者兩頭都不落好,不得分反而失分。
完全“中立”是不存在的,中國首先大概要做“正常的自己”,即各方猜測中國會怎么做的那個樣子。中國那樣做的風險最小,因為各方實際已在準備接受中國的那一姿態。那個姿態是什么呢?它就是中國“有些偏向俄羅斯,但不公開支持它”。
即使這樣,具體把握準也不容易。因為這場沖突有可能曠日持久,以中國今天的影響力,很多關節點上想沉默也沉默不了。如果實在擺不平,終有一方要失望、不滿,那么中國一定要把不讓俄羅斯失望,放在不讓任何其他方面失望的前頭。
不少人認為俄與西方斗對中國戰略上有利,作為大判斷,它或許沒錯。但俄與西方的對立需是可持續的,最好是僵而不破的。雙方如果互相真玩起狠的,對中國就意味著很多風險,它們未必都是我們可以從容駕馭的。
中國因此恐怕不能僅僅當看客。那么中國對烏克蘭局勢的介入方向應當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應當是勸和。
這可不是一句空話,更非虛偽。首先,烏克蘭局勢不繼續惡化,也就是不演變成真正的戰爭,符合中國利益。這大概也是包括俄羅斯在內各方的愿望,只是應以什么條件實現烏克蘭的穩定和平,各方嚴重分歧。這種時候,勸和有可能實現一些成果,即使做不到,也不會給中國自己造成什么負面作用。
中國勸和的方向,應當是幫助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利益得到其他方面的承認和尊重,勸西方不要逼俄羅斯太甚,大家都回到現實主義,走向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
中國調解國際沖突的經驗不太多,在西方同俄羅斯之間調解,未必有足夠的自信。但舉望世界,誰現在又比中國更有資格呢?中國是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跟烏克蘭也是戰略伙伴關系,我們同西方對話的渠道又非常多,如果我們都不能試一試,誰又能呢?
現在華盛頓是很想下臺階的,莫斯科要保護其在烏克蘭的利益,但不想它的出兵換來西方的激烈對抗。基輔新政權尤其盼望盡早有個其能接受的最終結果。中國如果適時站出來促各方對話,這不是戧著局勢去,而更像是順勢而為。
烏克蘭前段時間的政治大翻盤對中國不利,如果俄羅斯同西方走向全面攤牌,中國有可能被殃及。恰恰是烏克蘭局勢在這兩個極端的某個中間點穩定下來,最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是各方博弈最可能的結果。中國應當促進它的到來,而且我們面臨這樣做的機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