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網絡空間的“IT將軍”
網絡空間的“IT將軍”——我軍網絡與計算機專家鄔江興院士訪談側記
新華網專稿(新華軍事記者 鄭文浩 王玉山)國家首腦手機被監聽,這在過去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但現在隨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機被美國監聽事件的曝光,公眾才意識到在無線通訊和網絡這樣一個看不見的空間,超級大國已經肆無忌憚到了何種程度。當然,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關心的是自己的隱私資料是否會被監視和竊取,而在鄔江興院士眼中,網絡安全已經是國家安全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眾可能納悶,美國針對國家首腦這樣層次的高官手機監聽是如何實現的。其實行內人士并不會感到什么詫異。”鄔江興院士在訪談中對美國的“網絡監視”侃侃而談:“看看我們的手機你就知道了,芯片是美國高通的、操作系統是安卓或微軟的,移動通信基站是愛立信的,網絡路由器或交換機是思科的,可以說從器件、部件到系統,從硬件、軟件到各種中間件,從終端套片設計到高端應用服務提供,幾乎全都被美國人占了。在這樣的態勢下,美國人無論對誰,實施監聽和跟蹤,在技術上都是可能的”
“在網絡世界這樣的虛擬空間上,美國人早就聲稱它要追求絕對的行動自由,在信息領域則追求所謂的單向透明,即他能隨時隨地的窺視你而你則不能。我們切記不可以為美國人只是說說而已,它完全有這樣的技術實力、能力和手段。” 鄔院士對記者說。
作為我軍著名的通訊和計算機領域專家,鄔江興院士很早就對中國的網絡安全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有人說網絡戰的殺傷性堪比核彈,我認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核彈威力再大,也只能殺傷一城一隅,而網絡戰的影響幾乎是無邊界的,小到對于個人,大到對于一個國家甚至可以針對整個世界發動大規模攻擊。那時社會就會發生混亂,我們的電也沒了,氣也停了,車也開不動了,國家機器癱瘓了,武器裝備也不聽使喚了,那種心理上的震懾力遠勝于核彈的影響,很可能導致民眾乃至整個國家抵抗或戰斗意志的喪失,確能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爭目的。”
在談到中國和國外的網絡戰差距,鄔江興院士坦承:相對于美國成立的網絡戰部隊和司令部,中國尚沒有作用相等的網軍。鄔江興特別強調一個現狀,就是我軍至今并沒有被賦予擔負守護和防衛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空間安全的職責,從這個現狀出發甚至可以說我國現在網絡空間基本處于不設防的境況,因此中國成為網絡攻擊最大的受害國之一、國際黑客肆意作為的樂土就不足為奇了。
鄔江興認為,從編制、體制、組織架構上來落實國家網絡空間的防御問題,還應該在法律上和制度層面給予職責使命任務相適應的行動授權。此外,要特別強調開發革命性或顛覆性的科技,通過創新來改變美國一家獨大的游戲規則。近期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科學家聯合國內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和華東計算所等著名高校及研究所聯合開發出的擬態計算和擬態安全技術,就屬于可能改變游戲規則的顛覆性技術。
鄔院士作為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一員,和他的戰友們,一直致力于中國通信和網絡安全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就在這個坐落于中原大地的部隊院校中,創造中國式奇跡的歷程,從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
說起鄔江興,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04機,也就是國產第一臺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面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中國永遠也搞不出程控交換機”的狂言,鄔江興和他的團隊義無反顧地接受了研制國產程控交換機的任務。“中國軍人打仗不是孬種,搞科研也不是孬種”。在研制過程中,鄔江興以其計算機總體工程師特有的視角審視了傳統交換機架構的固有缺陷,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更為簡捷的程控交換機體系結構,用了不到600萬人民幣和不到一百人年的工作量,就完成了國外通常要花數億美元、幾千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中國的04程控交換機在性能價格比上又遠超國外同類產品,且非常適合中國當時的人力、物力資源和裝備制造業狀況,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戰略的成功實施,很快把“七國八制”的同類產品逐出了中國市場。中國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交換機產品,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建成了世界上覆蓋規模和裝機容量最大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通信基礎網絡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電信發展史上的奇跡,同時又從根本上解除了我國通信網絡建設依賴國外產品而導致的安全威脅,04機被贊譽為“爭氣機”。
在談到04機的時候,鄔江興認為恰恰是國外的禁運,激發了中華民族的不屈斗志,同樣也激發了他血液中存在著的迎接挑戰的精神。“你愿不愿意去思考,是不是敢于去探索,敢于打破以往的慣性思維,已經成為能否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 鄔江興說。
完成04機的研制,鄔江興并沒有滿足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又帶著他的科研團隊榮獲了更多的榮譽。按照鄔江興院士的話講,他就是一個不安分、不滿足現狀的人,總是從不斷的創新中去尋求樂趣。這種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鄔江興院士受到了他父親和爺爺的深刻影響。鄔江興爺爺是黃麻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后來犧牲在國民黨的屠刀下。鄔江興父親鄔蘭亭13歲當紅軍,30出頭就當軍長,是我軍出色的戰將之,也是新中國第一批授銜的少將。這個革命軍人世家,讓鄔江興始終保留著對新生事物的向往和不斷向困難挑戰的激情。由鄔江興牽頭提出的擬態計算就是一個挑戰傳統的典范,在世界上開創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研究的新方向。
傳統的高性能計算機結構發展的已相當成熟,但由于使用單一的、固定的計算架構雖有漂亮的峰值運算速度且屢屢刷新世界紀錄,但耗電量巨大持續處理效能低下,造成“買得起機器用不起”的尷尬狀況,計算機界處于深深的苦惱中。而鄔江興這位中國軍人不信邪,他所帶領的中國科學家,就是要闖一闖曾經被認為不可改變的“計算機固定結構”。借助生活在東南亞海域的擬態章魚的靈感,中國把現在的計算機從固定結構推進到可變結構,來適應不同類型的高效計算。
這種擬態計算機的最大特點就是高效能。鄔江興這里做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數據對比:全世界最快的天河超級計算機,全速運轉的話功率將近20兆瓦,這相當于河南許昌這樣一個中等城市全市的照明用電;而天河計算機如果應用擬態計算原理的話,那最大功率可能只有一點幾兆瓦甚至是零點幾兆瓦,這就讓計算機的能效比提升十幾倍甚至數百倍。這不但意味著采用擬態結構的超級計算機能夠負擔更高效的處理任務,而且預示著超級計算機有可能徹底擺脫“買得起馬備不起鞍”的困局。這無疑將是一種改變“游戲規則”的變革性技術
中國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內的體系結構創新,很可能會給中國的網絡安全防護帶來巨大的推動。鄔江興院士率領的團隊在借助擬態計算機結構動態可變的思想上,還提出了擬態安全的新概念,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系統的安全風險。擬態計算的高效能,加上擬態安全的新概念,中國就有了重新制訂網絡安全游戲規則的“底氣”。
在大學采訪期間,軍隊科學家身上數碼迷彩的緊張氣氛和科研工作現場暢所欲言的自由氛圍完美結合的場景,給記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網絡安全到斯諾登,從04 程控交換機到擬態計算機,鄔院士向記者展示了在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中國軍人的危機意識和求索精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