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亞太地緣環境日趨尖銳復雜,這里既有類似中美這種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間的矛盾,也有中日這種圍繞釣魚島爭端展開的地區秩序主導權爭奪,還有充滿變數的半島局勢,尤其最近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復活,使整個地區成為巨大火藥桶。西方媒體認為,當前的亞太猶如1914年一戰前的歐洲,隨時可能因小事件“擦槍走火”,乃至爆發全面戰爭。表面看,當前亞太確與昔日歐洲頗為相似。當年德法互為宿敵,現在中日矛盾尖銳;當年歐洲大陸之外有英國,現在太平洋彼岸有美國。
亞洲是否會重蹈當年歐洲覆轍,關鍵是看中美如何處置“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這一矛盾。一般來說,守成大國不太容易接受新興大國崛起,因此權力轉移交替期,往往也是戰爭高發期。
但歷史又不能簡單類比。歐洲地緣版圖是“對稱性破碎”,歐洲大陸小國林立,而亞洲大陸則是以中國為主體的“不對稱性破碎”,因此中日對峙不可能是當年德法矛盾的翻版,美國也不可能像當年英國那樣,在亞洲自如發揮“離岸平衡手”作用。另外,中美互為第一大貿易國,又都是具有相互摧毀能力的核大國,因此用戰爭手段解決“崛起與守成”矛盾,既缺乏足夠利益驅動,也難以承受巨大的戰爭成本。
對新興大國來說,要想在實現崛起的同時,又避免世界大戰,不妨從德國興衰中汲取某些教訓。德國最初能實現地區崛起,關鍵是俾斯麥采取“鐵血政策”,用武力實現了國家統一,為德國奠定了歐洲強國基礎。威廉二世上臺后,很快解散了三皇同盟(德國、奧地利和俄國),使俄國因恐懼而與法國走近,由此使死敵法國的外交空間增加;同時,德國在全球范圍內高調擴張,最終觸動世界強國英國的利益底線,促其轉而與法俄結盟,使德國在戰爭爆發前就已陷入孤立處境。德國失敗的最大教訓就是“成于地區性進取,敗于全球性擴張”。
因此,對中國來說,對外戰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明確自己的底線與極限。作為東亞大陸主體國家,中國有理由也有能力在東亞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釣魚島問題更是涉及中國利益底線,因此中國理應當仁不讓,寸步不讓。而這一區域并非美國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美國力量投送極限,當年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教訓已經表明,即便在當時中美軍力懸殊情況下,美國仍很難打贏,況且中國軍力早已今非昔比。因此,中美在東亞地區合作面大于沖突面。考慮到中美都是二戰勝利國,都是遠東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因而中美在遏制日本軍國主義“翻盤”方面肩負共同責任。日本媒體今年在美國實施的一項民調顯示,將中國列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伙伴”的民眾比例最高。這表明,雙方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系完全是有可能的。如果中國連本屬自己的領土都保不住,連家門口都出不去(突破第一島鏈),那么中國根本不配成為美國的合作伙伴,也不可能真正遏制日本軍國主義勢力。
同時,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又應該始終謙虛低調,永不稱霸。中國是陸海復合國家,由此決定了中國能海陸兼顧,左右逢源,但又不可能在歐亞大陸腹地全面“西進”,以及充當世界性海洋國家。
大國生存之道,關鍵是把握平衡感與分寸感。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確保中國和平崛起之路始終向前。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