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
再過幾天,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紀念日。說到游擊戰,就不能不說說關于游擊戰的評價問題。長期以來,總有一些人打心底里瞧不起游擊戰,總以為這不過是一種初級的原始的戰爭形式,只起一些輔助作用,無法取得重大戰果,更不可能對勝負有決定性影響。正是從這一偏見出發,有的人極力否定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對當年的游擊戰抱著輕蔑直至嗤之以鼻的惡劣態度。
這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看待游擊戰是非常膚淺和十分片面的。與類似的看法相反,游擊戰完全是一種高境界、高水平的戰爭,一般的軍隊無法進行這一形態戰爭,這其中需要有三個必須的條件:
第一,必須有高度的政治覺悟
游擊戰的基本特點就是人自為戰、各自為戰,進行小規模的分散作戰。這就要求每一個指戰員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這樣才能于高度分散的狀態下保持應有的組織性、紀律性;這還要求每一個指戰員具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求戰、積極應戰而不是消極避戰,通過不斷實施各種形式的戰斗,使軍隊的戰斗能力逐漸成長,而不是日漸萎縮。所以,游擊戰的第一要義或者說第一前提就是政治覺悟,這也是當年的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能打游擊,而國民黨的軍隊就打不了游擊的原因。事實上,當時蔣介石集團也非常想在敵占區搞游擊戰,他絕對不想把這個空間和這個主動權拱手想讓,為此先后派遣了大批軍隊,結果僅僅“游”了幾個月,那些國軍就都做鳥獸散了,領頭的將領要么投敵當了漢奸,要么光桿司令地跑回后方。原因在于國民黨的軍隊根本就不具備從事游擊戰應有的政治覺悟。這就是為什么共產黨的軍隊越“游”越大、越“游”越強,而國民黨的軍隊卻越“游”越小、越“游”越弱,直至最后消失的根本原因。
第二,必須有艱苦奮斗的頑強意志
游擊戰絕不像如今電影電視劇里表現的那么生動浪漫,凡游擊戰同時也都是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吃不像吃,穿不像穿,風餐露宿,朝不保夕。進行這樣的戰爭,僅有一腔熱血遠遠不夠,還必須具有吃大苦、耐大勞忍受長期煎熬的頑強意志。這一點,只有窮苦的勞動人民組成的軍隊才能做到,他們原來的生活基礎和環境就相當不好,再惡劣的生活條件也能堅持下去。而這一點,任何時候“高富帥”、“白富美”們都只能望洋興嘆,他們如果不脫胎換骨,則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游擊戰的艱苦卓絕。當年國民黨的軍官團基本都是富家公子哥,個個衣冠楚楚、風流倜儻。對他們來說,一死容易煎熬難,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的游擊戰簡直比地獄還難過。這就是說,國民黨軍隊連從事游擊戰的基本生活基礎都不具備,這也是他們死活“游”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第三,必須與老百姓血肉相連
游擊戰之所以能令高度現代化的敵人疲于奔命、處處挨打,以至于日本鬼子除了集中力量發動“掃蕩”之外,平常基本上是躲在炮樓里面不敢出來,并不是游擊隊的戰斗能力有多神秘、有多高超,像一些影視劇里面那樣夸張的游擊超人,事實是根本不存在的。這里面關鍵的原因是人心向背。共產黨游擊隊與老百姓血肉相連,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眾之中,這才有無盡的兵員來源,才能支撐得起長期持久的消耗,相反的倒是現代化武裝的敵人消耗不起;而一支脫離民眾、沒有把根扎在老百姓中間的軍隊,不管裝備保障多好,在兇惡的侵略者面前卻堅持不下去。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戰后期占據河南的湯恩伯。老百姓恨死了這個抓兵、拉夫、搶糧的部隊,1944年日寇發動了“大陸交通線戰役”,潰退的國軍遭到老百姓群起攻擊,僅被老百姓繳械的就達數萬人之多,湯恩伯率領下的國軍簡直成了過街老鼠,在日軍和中國老百姓的雙重攻擊下狼狽逃竄,侵華日軍曾創造了一個日軍大隊(相當于營)追擊湯恩伯一個集團軍的驚人記錄。與之相反的是,共產黨的游擊隊每每就在日軍的鼻子底下,但日軍非但發現不了,捕捉不到,求戰不得,反而經常出其不意地挨揍,無數的鬼子稀里糊涂地就見了閻王。
所以,游擊戰絕對是高水準的戰爭,這一戰爭形態要求高水準的政治,要求高水準的個人精神,要求高水準的軍民關系,具備這樣的條件,游擊戰就越游越大、越戰越強,就能對戰爭勝負發揮決定性的影響。
凡是蔑視游擊戰的人都要受到嚴酷的懲罰,這是一條基本的規律。在中國古代,游擊戰就有過雛形,并在歷史上發生過一定的影響,如宋代的方臘起義、鐘相楊幺起義等。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將其創造性地發展完善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游擊戰,使之上升成為反侵略戰爭的重要形式,并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第三世界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運動中生根開花。“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通過游擊戰贏得了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改寫了當代世界的政治歷史格局。
無數事實說明,凡是能打游擊戰的軍隊,都是了不得的武裝力量,任何侵略者如果面對持久的游擊戰,下場就要十分悲慘。這一規律直到今天還在發生作用,正在阿富汗上演的戰爭,就是活生生的現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