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二號火箭應用ipad進行裝配質量控制記錄
據中國國防科科技信息網報道,前不久,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場裝配過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工藝人員記錄總裝過程中的質量信息已與以往不同,他們手中拿的不再是紙質質控卡,而是iPad。
從去年開始,該廠針對發射場總裝過程特點及需求,啟動了發射場總裝現場質量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工作。長征二號F火箭成為該信息系統應用的重要型號之一。工藝員將工藝文件從工藝設計系統導入質量信息系統,生成質控卡,并導出離線數據包到iPad,實現了基于iPad的發射場質控卡瀏覽、更改、實測數據記錄、簽字等;發射任務完成后,再將iPad發射場質控卡數據,導入該廠質量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火箭質控卡及實測數據記錄電子化管理,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提升了發射場總裝過程質量管控能力。
iPad是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斯諾登事件使得美國棱鏡門監聽丑聞曝光,此前,蘋果公司已經承認參與“棱鏡計劃”。
承認參與其中 蘋果首次對棱鏡門表態
所謂“棱鏡門”是指美國政府以安全為由,要求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為其提供各種用戶數據,主要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涉及到的企業則是蘋果、微軟、谷歌、Facebook、雅虎等互聯網巨頭。隨著棱鏡門熱度的不斷升級以及被曝光的資料越來越多,蘋果公司近日終于首次公開表態,承認了加入美國PRISM棱鏡計劃。
蘋果等巨頭因“棱鏡門”在歐洲地區遭到起訴
“棱鏡門”由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相續曝光之后,美國政府一時間成為了媒體的討伐對象,而蘋果等企業也受到了普通消費群的指責。在歐洲地區,這些科技巨頭甚至要面臨指控。威鋒網 6 月 27 日消息,一家位于歐洲的數據信息保護機構日前將蘋果、Facebook、微軟、Skype(微軟子公司)、雅虎五家公司告上了法庭。這家機構認為,蘋果等公司擅自收集用戶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向美國政府機關進行報告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歐洲當地的數據保護法律,雖然他們的總部都設在美國,但是在歐洲地區開設業務期間就必須要遵守當地的法規。
在蘋果公司已經承認參與棱鏡計劃的情況下,航天部門竟然還敢采用蘋果公司的iPad進行關鍵的質量控制記錄。《環球時報》在2003年就曾報道美國多年來一直在監視我國的航天基地,竊取重要情報,嚴重威脅中國的國防安全。
美國常年監視我航天基地 采用各種手段竊取情報
2003-10-22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徐勝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不僅振奮了民族精神,在國外也引起了震動。人們注意到,在西方媒體對“神舟”五號的報道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情況占了較大比重。實際上,自我國1958年4月修建酒泉衛星發射場以來,美國情報部門就把其列入了重點監控名單。
西方媒體關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在我國正式公布“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日期之前,一些外國媒體便散布了我國將于10月份發射載人飛船的消息。其中,日本媒體9月初就宣稱,“神舟”五號將于10月10日發射。他們這么說的依據是所謂“中國航天基地內的工作進展情況”。
9月29日,當有關“神舟”五號準備發射的消息再次傳出后,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家名為“空間影像”的私人公司立即用攝像衛星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拍照。10月4日,該衛星再次對“神舟”五號發射場拍攝,照片清楚顯示長征—2F火箭已被運至發射臺上。這兩張照片均被美國媒體廣泛轉載。
當10月10日新華社預報了中國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具體時間后,近500名中外記者云集酒泉。雖然該市距航天基地仍有數百公里之遙,但談論與打聽基地內的情況卻成為各路記者的熱門話題。
對中國四大航天基地的監視活動由來已久
與西方媒體的記者相比,美國情報部門對我國航天基地的關注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直以來,美國情報部門都在密切注視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狀況,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四個航天發射基地更是美特工監視的重中之重。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我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修建以來,美國對我國航天基地進行監視已愈40載,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高空戰略偵察飛機為主要的監視工具。據美國情報史專家透露,當時,為了縮小偵察范圍,美國情報部門根據原蘇聯為發射場選址的三個規律,即一是要靠近鐵路,二是附近要有機場,三是要有扇面的海或湖灣,而且地形要有利于無線電保密,來選擇對華偵察的重點地域。在我國建立了發射場以后,美國中央情報局又派出U—2等間諜飛機深入我國內地監視。據說,有一次U—2飛機在甘肅一帶拍攝了一張照片,上面有個東西很像遠程彈道導彈,令美國特工們十分恐慌。最后經專家研究發現,那只不過是一座12世紀的望塔而已。另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上個世紀60年代初,美國中央情報局還多次借本國和英國登山隊員之力,將監視設備安裝到喜瑪拉雅山上,以監視中國的核試驗和導彈發射基地。
196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用于軍事偵察的衛星,從此以后,進入到用衛星代替間諜飛機對我國航天發射基地進行監視的第二個階段。目前,美國的照相偵察、電子偵察及軍用測地衛星已形成一個監視我國航天基地的完整體系。
據美國媒體報道,照相偵察衛星是監視我國航天基地的主力。以美國第六代照相偵察衛星“鎖眼—11”為例,它既能用于普查又能用于詳查。普查分辨率達1—2米,詳查分辨率達0.1米。它既可在白天進行可見光照相,又能在夜間進行紅外照相。它具有的機動變軌能力可隨時對任何地方實施偵察。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球任何航天基地都在其監控之中。
與照相偵察衛星不同,電子偵察衛星可在截獲雷達、通信和遙測系統所輻射的電磁信號的基礎上,對航天基地內的電子設備實施監視,并以此判斷航天基地的測控能力和所發射的航天器種類。
軍用測地衛星則是監視航天基地的“多面手”。它不但可以為美軍提供航天基地的精確坐標,而且還能收集航天基地、導彈發射場等戰略目標資料。
想從情報中獲取三類信息
在美國軍事部門眼中,航天基地不但是未來戰爭中的打擊重點,而且平時通過對航天基地的監視,也可以獲取一些具有重大價值的軍事情報。據美國情報分析人員透露,這些情報可提供以下三種信息:
第一,推斷航天器或導彈的發射時間。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對原蘇聯的衛星和導彈發展有所跟蹤,卻忽視了對航天基地的監視,結果原蘇聯先于美國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并在兩個月后把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美國把落后原蘇聯的原因歸咎于沒有對其發射場進行及時監控。美國航空航天界專家透露,美國情報部門可以根據“神舟”飛船的位置和發射塔建設等情況,判斷飛船的發射時間。
第二,判斷一國的航天科技水平和能力。據報道,1992年,美國情報部門得知我國一改過去分段組裝、分段測試、分段轉運的發射準備模式,使用垂直組裝、測試及轉運的新方法時,便得出我國航天發射進入世界航天技術的前沿,并有可能在發射載重量上有所提高的結論。幾個月前,在“可靠消息來源”的指引下,美國一些媒體就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測試廠房、發射塔架、指揮控制中心等進行報道,甚至據此推測我國已具備載人航天發射的能力。
第三,獲取各國空間部署能力的情報。空間部署能力是現階段乃至未來衡量太空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美國在不斷提高自身空間部署速度的同時,還注重搜集別國航天發射準備時間及規律的情報,為其制定太空作戰計劃服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