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俄務實合作的推進,西方擔心中俄合作會對自身影響力形成制衡,因而出現了不少“唱衰”的刺耳聲音,“中國威脅論”、“人口擴張論”、“中國原材料附庸論”等充斥報端。
受西方影響和煽動,這些并不客觀的聲音在俄羅斯國內也時有出現。據俄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薩里茨基透露,一些西方國家駐俄羅斯基金會的分支機構會專門花錢雇人撰寫反華文章,然后在俄報刊上發表。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俄中友協主席季塔連科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西方媒體“唱衰”俄中關系,其背后的用心是攪亂和破壞俄中之間的合作,因為西方擔心自身利益和影響力受到影響,不希望甚至很害怕看到俄羅斯和中國開展良好的合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陳玉榮對本刊指出,相對俄美關系的起起伏伏,中俄關系發展卻不斷提高和跨越,西方有離間中俄合作的圖謀,俄羅斯國內的“中國威脅論”也有西方背景,但在俄羅斯并不是主流,這些聲音與10年前相比也已經變得微弱。
所謂“中國人口擴張論”
近年來,西方一些學者和媒體刻意渲染“中國正在對外進行經濟和人口擴張”,說俄羅斯人口稀少的亞洲部分面臨中國化的威脅,失控的中國移民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企圖煽動俄國內對中國的不滿情緒,妨礙中俄走近。
對此,俄濱海邊疆區行政長官米克盧舍夫斯基今年初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記者會上說,所謂“中國人口威脅遠東”的論調根本站不住腳,“實際上,在濱海邊疆區生活和工作的中國人只占當地人口的百分之一,數字能更好地回應所謂中國威脅論”。
目前在俄羅斯工作或生活的中國公民規模尚無準確的統計數據。綜合中國駐俄使領館、各地華僑華人社團、俄羅斯政府機構提供的信息,總人數在50萬左右,以商業人士和勞務人員(建筑工人、菜農、廚師)為主,留學生、使領館工作人員、媒體記者、國企等派駐人員為輔,并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及歐洲部分的中心城市、俄遠東與中國交界地區等。
俄聯邦移民局的統計數據指出,中國勞工在俄羅斯外來勞工中占第二位,第一名為德國;2011年,具備合法勞務資格的外國勞工為250萬,而非法外國勞工達到1500萬,主要來自獨聯體國家特別是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
綜合來看,近幾年,在俄中國公民的主要群體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受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俄消費市場疲軟、個體經商環境有所惡化、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被關閉和俄強化外來勞工管理等的影響,加之受中國國內經濟發展態勢持續趨好的吸引,赴俄商業人士和勞務人員呈減少趨勢。
俄羅斯知名漢學家拉林認為,中國移民問題的確是俄羅斯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在蘇聯解體后、俄聯邦成立之初,當時的中國已經進行改革開放很多年,俄羅斯出現了擔心中國威脅的言論。當時在俄羅斯遠東的中國人大約有10萬人,后來每年增加1萬到2萬人次,自2000年以來,大概增加了20萬人次。但拉林指出,人次指的是次數,一個人可能多次過境,因此實際增加的人數沒有這么多。
在拉林看來,勞動移民是正常的現象,而且中國政府意識到俄民眾的憂慮,不會通過俄羅斯來解決其勞動力問題,“中國人口侵略的說法,目前來講是個神話,屬于無稽之談”。
拉林說,接受中國移民也是好事情,從經濟學的角度,俄羅斯將珍惜所有投資者、所有勞動力,而中國是俄主要的投資和勞動力供給國。
所謂“中國原材料附庸論”
2009年,中俄關系在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包括能源合作在內的各領域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但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媒體大肆渲染“俄羅斯正在成為中國能源和原材料附庸”、“中國能源威脅論”等,企圖離間中俄能源合作。
季塔連科說,中俄雙方油氣合作是互利共贏的合作,對雙方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中國來說,俄羅斯是非常重要的能源進口多樣化來源之一,對俄羅斯來說,這是實現油氣銷售多元化的重要步驟。
季塔連科認為,中國人有句俗語,叫做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眼光要放得長遠,這是中國智慧,在油氣合作方面也一樣,俄羅斯不會只充當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商,中國也必須考慮長期、互利共贏的合作,這符合俄羅斯和中國雙方的利益。
事實上,堅持出口多元化是俄既定方針,俄羅斯從來沒有把能源合作的“寶”押在中國一家身上。2009年出臺的《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就已經明確強調,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俄重要發展戰略。
基于出口多元化的戰略考慮,俄繼續構建其石油天然氣運輸體系,通過與外國修建管道牢牢掌控銷售市場,在強調歐洲和獨聯體仍然是俄羅斯能源出口主要市場的同時,大力推進“東向”戰略,開拓亞太市場。但在“向東看”時,俄羅斯也在能源合作上對中國、日本、韓國、印度一視同仁,巧妙采取制平策略。
俄向歐洲傳統市場出口石油數十年,對歐洲貿易額中能源、原材料占比相當大,但從來沒有過淪為歐洲原材料附庸的提法,如今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剛剛起步,出現這樣的擔心毫無根據。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羅夫斯基曾指出,從這一角度看,如果說俄羅斯成了原材料附庸也首先是西方的原材料附庸。
對中國來說,所謂“中國威脅論”和“附庸論”都是“偽命題”。中國在歷史上從未對任何國家進行過殖民統治,反而是有過被侵略掠奪的慘痛歷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不會將別國作為自己的附庸。
在中俄能源合作上,中俄是各取所需,優勢互補,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相互關注對方的重大關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以相向而行、互諒互讓、合作共贏的態度開展能源合作。
所謂“中國崛起的風險和代價”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莫斯科時報》前主編西蒙•薩拉江本月中旬在俄羅斯媒體撰文時,再炒“中國人口擴張論”和“原材料附庸論”等“冷飯”,并渲染中國在中亞地區與俄羅斯的競爭以及中國的軍事威脅,說“中國的崛起對其鄰居們來說并非毫無代價”。
他在這篇題為《俄需發展遠東應對中國崛起》的文章中危言聳聽,說俄羅斯應刺激烏拉爾東部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增長,從而避免該地區淪為中國的“原材料附庸”;中國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力日漸壯大,且主要是通過經濟方式進行,這將最終導致俄羅斯喪失對這些地區的實際主權。
陳玉榮認為,來自西方的這些帶有“嫉妒”色彩的言論并不會影響中俄關系大局,逆轉雙方的友好態勢,事實上,兩國關系目前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雙方領導人建立了高度的政治互信關系,經濟合作不斷深入、領域增多。
對于這些言論,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公開明確地予以反駁和回擊。他曾表示說:“中國不構成威脅。我們長期為鄰,知道如何互相尊重。”
西蒙•薩拉江還在文中說,中國的崛起不僅會增加俄羅斯本國的代價,還有在后蘇聯周邊地區的代價。陳玉榮認為,這樣無根據的推測言論帶有冷戰思維和零和規則的陰影,無論在上合組織的合作和中亞地區合作上,中俄坦蕩,反而是美國做賊心虛。
她說,中俄與中亞國家攜手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穩定無可非議,中俄關系代表的是一種健康的方向,中俄在中亞地區的主流是合作,雖然有潛在競爭因素存在,但雙方共同利益更大。
相反,美國進入中亞,有將這些國家從俄羅斯懷抱拉走、遏制中俄的用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尊重俄羅斯傳統利益,與俄羅斯一起發展與中亞各國關系,使之成為推進多邊合作的典范。
有俄羅斯媒體指出,華盛頓的戰略家們一直對中俄合作憂心忡忡,為此,他們在中國宣揚俄羅斯的負面形象,又在俄羅斯妖魔化中國,并通過其控制下的媒體在世界上抹黑中俄兩國。
例如“中俄結盟論”,稱中俄聯手對抗西方,欲將上合組織建成“東方北約”。北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是一個軍事集團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和它存在本質的差異,西方將上合冠以“東方北約”的稱號,還是冷戰思維在作祟。
事實上,中俄兩國關系的定位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雙方關系的性質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所以兩國關系并非結盟關系。《上合組織憲章》則明確規定了該組織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其他國家和組織以及對外開放的性質,不存在演變成軍事政治集團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