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忠誠寫在雪山之巔——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成立60周年
楊金山 郎友良
1952年2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正式成立,雪域高原從此有了一支真正屬于黨的人民軍隊。60年來,面對惡劣自然條件、復雜社會環境、嚴酷斗爭形勢,歷代西藏軍人始終將“忠誠”高高地舉過頭頂,用黨的理想編織信仰,以黨的旗幟凝聚力量,按黨的要求做好工作,靠著熱血與青春、奮斗與堅守、犧牲與奉獻,戰勝了前進路上的巨大考驗,履行了戍邊衛國的神圣使命,筑起了惠藏利民的不朽豐碑,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寫在了西藏這片高天厚土上。
忠誠是危急關頭的擔當。面對川南安家與進軍西藏之抉擇,英勇的十八軍將士義無反顧地聽從黨的號令,臨危受命再出征、執戈仗劍向西行。
1949年,在我人民解放戰爭迅猛推進之時,西藏地方當局卻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和慫恿下,不顧藏胞福祉,公然擴軍陳兵,妄圖以武抗統。黨中央、毛主席審時度勢、高瞻遠矚,號令以二野第十八軍為主力,分從四川、云南、新疆、青海四路進軍解放西藏。此時的十八軍一路南征打到四川,經成都戰役后奉命肩負起經營川南的任務,大批干部已兼任地方職務或專做地方工作,許多同志也準備在這里娶妻安家。一面是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一面是前途未卜的進藏之路,如此巨大反差對誰都是一個艱難抉擇。但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十八軍官兵充分接受了黨的理想、理解了黨的任務、認同了黨的領導,即便險阻再大、犧牲再多,也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在誓師大會上,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率領出征將士立下錚錚誓言,“誓把五星紅旗和八一軍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
四川西藏,雖是鄰省,卻咫尺天涯。進藏途中,一路冰峰雪嶺,一路絕壁深淵,一路激流險灘,一路高寒缺氧,而且,平均每人還要背負70斤以上的給養行軍,體力消耗幾乎到了人的生理極限。更為嚴峻的是,當時后勤補給十分困難,許多部隊惟靠挖野菜、捉地鼠、捕麻雀度日。進軍路上,不斷有人害病,不斷有人倒下,軍長張國華的三歲女兒就第一個病死途中。盡管如此,三萬進藏大軍沒有一人停下腳步,大家用堅定的信仰戰勝困難、用頑強的意志克服傷病、用鏗鏘的腳步踏平天險,歷時110余天、跋涉1500公里,翻越大小雪山十余座、橫渡大江河流幾十條,終于在1951年10月24日進抵拉薩,圓滿完成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光榮使命。其間,進藏部隊按照黨中央、毛主席“以打促和”戰略部署,發起解放中國大陸最后一役——昌都戰役,以傷亡114人的微小代價,殲滅藏軍主力5700余人,迫使西藏地方政府不得不坐下來同中央政府進行談判,為和平解放西藏立下了汗馬功勞。
書寫歷史的人,總會被歷史所銘記。當年的十八軍以無私無畏的堅定信念,把個人得失置之腦后,將艱難險阻踩在腳下,于漫漫進藏路上激情演繹“第二次長征”的歷史話劇,最終讓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使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自身也因此而聞名于世、被載入史冊。從那時起,“忠誠”就如骨子里的血、土壤里的根,深深熔鑄在西藏軍人的精神世界里,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積淀為歷代官兵接力傳承的寶貴品質。
忠誠是艱苦卓絕的堅守。置身特殊環境、特殊形勢、特殊考驗,西藏軍人始終不渝地按照黨的要求,在戰天斗地中站穩腳跟、在櫛風沐雨中巍然挺立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環境之惡劣、物質基礎之薄弱、生存條件之艱苦令人望而生畏,被稱作是“生命禁區”。上自元朝以來,歷代中央政府都對經略西藏高度重視,各路進藏軍隊開始雖然也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最后卻都因補給問題而告于失敗。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按照《十七條協議》規定,進藏部隊陸續進駐全區要地、邊防要塞,繼而肩負起鞏固國防、保衛西藏的歷史重任。起初,西藏一小撮反動上層也曾借用歷史經驗,千方百計地控制糧食、哄抬物價和挑唆矛盾,妄圖“餓跑解放軍、趕走紅漢人”。然而,肩負著黨和人民重托的駐藏人民解放軍絕不會重蹈歷史覆轍。
自踏上西藏這片土地起,駐藏官兵就遵照黨中央、毛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重要指示,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開天辟地的魄力,自力更生、艱苦創業:1951年11月,部隊進駐西藏還不到一個月,就立即在天寒地凍中展開了開荒生產運動,“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成為當時雪域高原一道亮麗的風景,截至1954年冬,全區共計開墾荒地38209畝,生產糧食1712359斤、收獲蔬菜11090967斤,部隊蔬菜基本自給、糧食部分自給;筑路大軍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開山劈路、破冰碎石、遇水架橋,3000多名官兵在施工戰斗中犧牲,用生命鋪就起一條“天路”,使北京與拉薩、內地與高原緊緊地連在一起……經過若干年的接力奮斗,駐藏部隊衣、食、住、行、用問題基本解決,扎根西藏、鞏固國防物質基礎得到極大增強,為雪域高原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進藏初期,黨中央、毛主席考慮到西藏的特殊情況,曾經提出進藏官兵“三年一換、以勵士氣”。但是,駐藏官兵始終站在黨的立場思考問題、著眼黨的需要作出抉擇,主動放棄了短期輪換,自覺選擇了長期堅守。1952年12月,中共西藏軍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向全體官兵正式發出了“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號召。自此,許多同志懷著一顆對祖國無比熾熱的心、一份對藏胞極其深切的愛、一種對高原難以割舍的情,在西藏一干就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甚至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這片熱土。雖然駐藏部隊長期面臨著自然環境艱苦、物質基礎薄弱的問題,但卻自覺服從大局、主動為黨分憂:1998年黨中央作出全軍部隊不再從事經商活動的重大決策后,駐藏部隊堅決做到“世界屋脊生命有禁區、執行政令軍令無特區”,按時將歷代官兵近半個世紀接力奮斗創造積攢下的9個農場、16個企業、90萬畝良田無償移交地方政府,以自我忍耐惠及了西藏各族群眾。
時勢造英雄,逆境顯忠良。60年來,千千萬萬西藏軍人靠著對黨一顆丹心、滿腔赤誠,甘當“生命禁區”里的“拓荒者”、“守護者”、“奉獻者”,傲對嚴冰寒雪從不言敗,笑對苦樂生死永不言退,始終像釘子一樣堅守在世界屋脊,為西藏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忠誠是鐵血崢嶸的捍衛。在內憂外患的嚴酷斗爭當中,西藏軍人一往無前地執行黨的命令,忠實履行著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西藏的神圣使命
長期以來,西藏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民族分裂分子的搗亂,軍事斗爭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每當外來勢力進行軍事侵略或分裂分子進行軍事較量,駐藏部隊總是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歷次軍事斗爭任務,當之無愧地成為黨在西藏最可信賴的中流砥柱。
1959年3月,西藏反動上層趁我部隊縮編、部署調整之機,悍然發動全面武裝叛亂,妄圖回歸到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駐藏部隊恪守黨中央、毛主席“軍事上采取守勢,政治上采取攻勢”方針,在忍無可忍、讓無可讓下實施平叛作戰,參戰官兵懷著對百萬農奴深厚的階級感情英勇作戰,有的徒步同騎馬的敵人賽跑,有的斷糧七天以上惟靠豬食充饑,最終全殲大股叛亂武裝,贏得了平叛作戰、民主改革的偉大勝利,有力地維護了黨的西藏工作大局。
1987年以后,境內外的分裂分子為實現其“西藏獨立”迷夢,在拉薩瘋狂地實施打、砸、搶、燒,嚴重破壞西藏社會穩定。遵照國務院戒嚴令,駐藏部隊于1989年3月進入拉薩市區執行戒嚴任務,并迅速控制了局勢,使西藏社會秩序和群眾生產生活得以恢復,為維護西藏安定團結作出了新的貢獻。此后,西藏又相繼發生了多起騷(暴)亂事件,每次都因駐藏部隊雷霆出擊而被迅速平息。
忠誠是大愛無疆的情懷。作為人民軍隊中的一員,西藏軍人高度自覺地踐行黨的宗旨,以愛民、護民、為民的實際行動鞏固黨在西藏的執政基礎
西藏和平解放前,既沒有黨的組織,也沒有黨的干部,更沒有黨的基礎。駐藏部隊從一開始就把做好黨的西藏工作視為己任,堅持“靠政策吃飯、靠政策走路”,始終以黨的“代言人”形象出現在藏胞面前。進藏途中,廣大官兵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寧愿餓斷腸、不吃老鄉糧,寧宿風雪地、不占老鄉房,而且,每到一處還主動幫群眾背水掃地、修橋補路,每過一地都免費為群眾播種收割、看病送藥等,漸漸地使藏族群眾改變了“石頭不能當枕頭,漢人不能交朋友”的看法。進藏初期,中央決定抽調部隊大批干部戰士到地方去建立黨的組織、鞏固基層政權,絕大多數同志只要一聲令下,從來不講價錢,打起背包出發,西藏和平解放后至平叛改革前的大量工作,部隊人員都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長期以來,為讓藏族同胞早日過上幸福生活,駐藏部隊躬身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緊緊圍繞西藏改革建設發展需要,自覺擔負起極其繁重的“工作隊”、“生產隊”、“宣傳隊”任務,先后參加地方大項工程建設100余項,架設橋梁1000余座、挖掘水渠40萬米、修建公路46000多里,捐資興辦“魚水小學”、“愛民學校”、“文化夜校”261所,設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援建點325個,等等,創造了西藏第一條公路、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小學等200多項第一,把富強、民主、文明的火種撒遍雪域高原,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短短幾十年實現上千年跨越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駐藏部隊60年間遂行搶險救災任務5000多次,解救危難群眾2萬余人,支援救災物資300多萬噸,切實為西藏各族群眾撐起了頭頂那片藍天。
忠誠是永不懈怠的拼搏。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西藏軍人繼往開來地沿著黨的指引,在披荊斬棘中揚帆遠航、在與時俱進中追求卓越
偉大的事業鑄就偉大的軍隊,偉大的軍隊培育偉大的戰士。長期以來,在進軍西藏、解放西藏、保衛西藏、建設西藏偉大實踐中,一代代西藏軍人接力傳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乘風破浪、披肝瀝膽,舍生忘死、前仆后繼,據不完全統計,為西藏解放建設事業而犧牲的烈士達到11000多人,還有,那些曾經長年累月在雪域高原上工作戰斗、回到內地因“高原病后遺癥”致死的人數已經難以統計……他們的身影像喜馬拉雅山一樣巍峨,像雅魯藏布江一樣流長。
改革開放之后,環境變了、條件好了、選擇多了,但西藏軍人的忠誠本色一刻也沒丟過:“全國道德模范”李素芝在藏工作36個年頭,現在每年仍然堅持到邊防、進牧區巡診送藥;“全國三八紅旗手”彭燕軍校畢業時毅然踏上了藏北高原,4000天邊關守望、50000里風雪巡診,她如雪蓮一般滋潤著那曲軍民的精神家園……從將軍到士兵,雖然大家分分秒秒都在付出健康代價,但卻義無反顧地堅守著各自的陣地、履行著軍人的使命、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黨在心中槍在手,軍旗永跟黨旗走。西藏軍區6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史。一代代西藏軍人用犧牲奉獻譜寫了一部“忠誠史”、奏響了一曲“忠誠歌”、塑起了一座“忠誠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駐守西藏的廣大官兵,必將在履行歷史使命的偉大實踐中續寫更加絢麗的忠誠詩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