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菲律賓心存僥幸 在南海下錯賭注
從今年4月10日國家海洋局派海監船編隊趕赴黃巖島海域、對我漁船和漁民實施現場保護算起,中菲在黃巖島的對峙已經持續了一個月。菲律賓拉同盟、找靠山,先要求國際仲裁,后為黃巖島改名,繼而鼓動僑民游行,擺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國外交部的表態也日益嚴厲,中菲在南海的對峙究竟會如何收場?對峙的背后為何會有其他國家的利益紛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軍事專家、海南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戴旭。
記者:今年以來,中菲、中日、中越的領海爭端相繼成為熱點,給人一種“集中爆發”的感覺。按理說,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正日益強大,為什么這些國家在這個時候向中國發起挑釁,背后有什么玄機嗎?
戴旭:近來中國周邊、特別是海洋爭端頻發。探究背后的原因,外部主要是美國戰略東移,把重點對準中國。美國以出讓中國利益,利誘、鼓動周邊小國加入到它的陣營。周邊一些國家為利益所驅使,認為跟著美國混,美國既給經濟援助又給軍事援助,還可以從中國搞到一點領海和領土。以前美國離得遠,它們不敢搶中國的東西,現在美國來了,有人撐腰了,于是它們趁火打劫。內部的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內發展經濟,對外則致力于世界和平,使一些國家錯誤地以為中國不敢動武,于是有恃無恐、得寸進尺。
這就說明,中國是不是真的強大,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要看世界是不是承認。強大不強大,跟GDP沒有關系,而是跟國家意志、技術實力有關系。美國人現在動不動就提“中國威脅論”,其實真正威脅全世界的是美國人,中國既沒有那個意愿,也沒有那個精力。但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中國如果不能堅定地維護自己利益、正常地行使軍事權力,將會遇到更多的周邊事件。
記者:在每一個爭端背后,我們似乎都看到了美國的身影,當事國都喜歡把美國拉做自己的靠山。美國愿意置身其中嗎?美國希望通過對當事國明里暗里的支持獲得什么樣的好處呢?
戴旭:應該說,時至今日,南海鬧劇由美國導演、菲律賓主演及越南、印度、日本等參演的格局已經很清楚了,美國的戰略動機也是昭然若揭。由于美國是虛晃一槍,并沒有打算在南海與中國發生直接戰略對抗,這就決定了菲律賓在南海的舉動也是虛張聲勢。
美國在南海賭的是無論如何中國都不會使用軍事手段,菲律賓的僥幸心理也在于此。中國一直以來的和平姿態,給美菲造成了這樣的心理期待。于是,美國就在南海和中國玩起了“勇敢者游戲”。所謂“勇敢者游戲”,是在一條直道上,兩輛汽車分別從兩頭出發,迎面飛馳。避讓者被稱為“膽小鬼”,勝利者則被稱為“勇敢者”。蘭德公司的研究員謝林和馮·諾伊曼等人,依據這一原理提出著名的“博弈論”,認為只要首先擺出“任何情況下我決不避讓”和“不惜同歸于盡”的姿態,那么另一方最后就會選擇退讓。美國曾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成功運用這一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美國便教菲律賓這樣的國家,也和中國玩這一套。菲律賓的某些政客和軍人,動不動就說要和中國戰至一兵一卒,越南則不僅在南海得寸進尺,對中國的西沙群島也囂張冒犯。這不是因為它們有這樣的實力和決心,而是也夢想當一回游戲中的勇敢者。但它們不知道,“勇敢者游戲”進行的前提是實力相當的對手,游戲雙方都是理性的,都認為生存比榮譽重要。但包括美國在內,它們都忘了一點,這一理論曾經在新中國面前屢次失靈。
記者:對釣魚島,日本發起了所謂民間募捐、購買的行動,這有實際意義嗎?
戴旭:發起購買行動的石原慎太郎,是個政治狂犬病患者,他以前也攻擊過美國,但他攻擊最多的還是中國,因為他知道美國會毫不客氣地收拾他,而中國一般都會寬宏大量。石原慎太郎的父親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魁禍首、臭名昭著的石原莞爾。他父親用刺刀傷害中國,他用語言傷害中國,所以中國人是不能原諒他的。
記者:南海爭端會以什么方式解決?在現有條件下,中國如何才能切實保護、開發、利用這些島嶼?
戴旭:既然是爭端,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都是可能的、正常的,開戰不一定是唯一的解決方法,但卻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就像手術不是對付腫瘤的唯一方法,但肯定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至于說中國如何保護、開發、利用這些島嶼,中國不怕南海戰爭,但并不把戰爭作為目的。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已經和世界融為一體,現在更應該針對海上通道安全及海上資源的雙重需要,把開發南海放在與西部大開發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來考慮。有關部門應該與時俱進地對南海政策進行重大調整,變原來的十二字方針為“主權在我、加緊開發、歡迎合作、打擊挑釁、維護和平”。這二十個字的最大意義是改變了視角,不再將南海問題僅僅視為外交問題,而將其納入了內政問題的范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