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本文是中國女軍事專家姚云竹在參加卡內基和平基金會最近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題為“對《核態勢評估》的國際觀點”座談會上的主題發言。姚云竹博士現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研究員,大校軍銜。本次發言是她以學者和個人身份進行的發言,不代表中國官方或軍方觀點。)
姚云竹:《核態勢評估》(以下簡稱《評估》)有很多令人鼓舞的方面,也有一些讓人失望的地方。兩方面都對中國有影響。
《評估》至少有四個方面對限制核武器的作用起了積極影響。《評估》改變了對“威脅”的看法。核擴散和核恐怖主義,而非來自其他主要核國家的攻擊,被定義為首要核威脅。這種觀念的轉變為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及進一步的核裁軍提供了更廣泛的基礎,也為更廣泛的核安全國際合作鋪路。
《評估》的第二點積極作用在于減少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評估》通過三點來實現這個作用。第一是將大多數核不擴散條約的成員國排除在可能的核打擊目標之外。《評估》將潛在目標國家限制在十個以內,其中還包括一些盟友和伙伴國。因此,美國保留使用核武器權利的實際國家數目為四到五個國家。另外,《評估》還承諾只會在極端情況下、當美國或其盟友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考慮使用核武器。然而,我們仍然需要明確對切身利益和極端情況的定義。《評估》減少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的第三個方面是為未來向“核武只用在阻止對方核攻擊”這個唯一目的的政策方向轉變提供了基礎。盡管美國目前還沒有采取這種政策,但《評估》中已明確提出這是未來的目標。因此《評估》至少給我們以希望,大體趨勢是進一步限制核武器的作用。
《評估》的第三點好處是承諾減少核武器。新的裁武條約商定的持續減少核彈頭和運載手段,應被視為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盡管步子邁得比大多數人期望的要小。此舉的意義在于,它為今后的努力起了推動作用。《評估》中做出的承諾鼓舞人心,即,在新的裁武條約通過后,之后的談判重組將恢復對戰略武器的進一步削減,并且還將包括非部署和非戰略的核武器。進一步削減還將以更全面的方式,或許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快速全球打擊”計劃也會納入考慮范圍。
《評估》的第四點好處是承諾不再研制新的核武器,這一承諾的作用不應小視。《評估》原文中說“美國已決定不尋求旨在實現新的軍事任務的核能力”。
《評估》讓人失望的方面在于,其一,在減少核武器作用方面它是前進了一步,同時倒退了半步。美國對無核國家提供的“消極安全保障”概念附有兩個條件,即無核國家遵守核不擴散條約,以及當美國視無核國家生化武器危險增加時有權推翻該保障承諾。該聲明性政策距離許多人希望奧巴馬政府采取的“唯一目的”政策有相當距離,這一聲明更與中國采取和多次倡導的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相去甚遠。
美國基本明確核武庫的維持基于兩個目的,一是威懾如朝鮮和伊朗之類的潛在區域性對手,二是與中國和俄羅斯保持相對戰略穩定。《評估》讓人失望的第二個方面是,針對第二個目的,我不認為三方核結構始終保持戒備狀態并通過不斷升級核潛力來維持這一結構有太大必要。現在俄羅斯已不再被定義為美國的敵人,中國在許多戰略問題上與美國責任和利益一致,但是《評估》對威脅的看法的改變尚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冷戰時期的威懾邏輯。
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快速全球打擊”計劃是《評估》里第三點讓人有些失望的地方。彈道導彈防御和常規導彈將在威懾潛在區域核對手上發揮更大作用,也將在與俄羅斯和中國保持戰略穩定上發揮更大作用。至少近二十年來,導彈防御系統一直是美國與中俄關系緊張的根源之一。今年二月間出臺的《彈道導彈防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美國不會在對俄談判中放棄彈道導彈防御,因此這個緊張局勢的根源還會繼續存在。盡管《評估》中釋放了更多善意,包括建議與俄羅斯建立“信心建立機制”,保證即將在歐洲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和常規導彈的目的不是為了影響與俄羅斯的戰略平衡,而僅是針對新興區域導彈威脅。美國還建議系列合作項目,包括傳感器和早期預警系統的合成,聯合導彈防御體系建構,聯合測試和建模仿真,以及聯合演習。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建議,但未來裁軍過程中由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造成的麻煩仍可預見。
最后,我想談談《評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可能會關注《評估》的哪些內容。再次強調,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我想中國會關心自己在《評估》中是如何被定義的。2001年的《評估》中有兩點讓中國對美國一度產生極端負面的看法。其一是美國將中國歸為六個潛在核攻擊對象之一;其二它將臺灣海峽的潛在軍事沖突視為考慮使用核武器的緊急事態。這兩件事情在中國常常被引為美國視中國為敵人、并計劃用核武器保衛臺灣的憑證。與前兩份《評估》相比,這次的報告給予了亞洲及中國更多的關注。它強調與中國相互依存,共同承擔責任,并努力傳達正面信息,將中國基本定義為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伙伴。《評估》中關于中國的基調是,中國不是敵人,但要規避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評估》傳達了美國和中國的亞洲鄰國對中國的核武庫現代化以及未來意圖的關注。
中國想從《評估》中了解到的第二點是,美國如何定義與中國的核關系。中國在《評估》中被提到了37次,相比前一份報告中僅被提及兩次。在這37次中,有18 次是同俄羅斯一道在戰略穩定的語境下被提及。我不想過分詮釋這一點,但強調戰略穩定就是接受與中國相互威懾,而相互威懾在邏輯上是基于相互的脆弱性。與中國的相互脆弱性已然是事實。美國已經接受了這一事實。美國對這一事實的接受和承認對中美核關系有一定影響。首先,美國不會試圖發展進攻性或防御能力,以抵消中國的核威懾。第二,中國對美國彈道導彈防御和常規導彈的擔憂也應該被認可。我想這份擔憂在《評估》中已經幾度被認可。第三,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不應該被視為對美國核考慮和核決定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美國應該希望中國對戰略穩定作出相應貢獻。
中國想從《評估》中了解到的第三點涉及臺灣,而臺灣在《評估》中根本沒有被提及。這并不意味著臺灣問題無足輕重。中國要問的問題是,臺灣不是美國二十七位盟友之一,但它是否被視為美國的合作伙伴?臺灣的安全保障是否依靠美國?臺灣海峽的現狀是否算是美國的切身利益?或是中國對臺灣的軍事行動是否被視為美國考慮使用核武器的極端情況?我不期望《評估》對上述任何問題作出回答。這完全符合美國對待中國大陸和臺灣“戰略模糊”的相關政策。然而我想指出,這類“戰略模糊”運行的政策的成本是戰略信任。
我想中國希望從《評估》中了解到的最后一點是,中國關心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快速全球打擊”計劃走向如何。《評估》建議與中國展開高級別對話,以增進信任,提高透明度,減少猜疑。然而,僅僅對話還不足以緩解中國的擔憂。《評估》以及之前的《彈道導彈防御評估報告》都沒有給中國以它們開給俄羅斯那樣的具體條件。中國仿佛是美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建構準備用來對付的那種新興區域核威脅。讀《彈道導彈防御評估報告》給我的結論是,美國現在評估中國的彈道導彈防御不光作為對臺灣的威脅,還將其視為對美國在東亞盟國和部隊的威脅。因此,它將更不愿意正視中國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擔憂,也不愿給中國提供更多保證。由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引起的緊張態勢還會繼續存在,甚至比先前陰影更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