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從來就不相信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武器,而是相信掌握這種武器的人的力量。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只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不過,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歷來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1950年9月5日,在醞釀中國要否出兵朝鮮時,針對有人對美國原子彈的擔心,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講道:敵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裝腔作勢和氣勢洶洶是嚇唬人的。但是,美帝國主義也可能在今天要亂來,它是什么都可能干出來的。假如它要那樣干,我們沒有什么準備就不好了,我們準備好了就好對付它。所謂那樣干,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且打原子彈,長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對戰爭打起來的時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長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彈,我們要有充分準備。
為防美國在朝鮮打原子彈,志愿軍做了哪些準備呢?
入朝作戰前,部隊就統一思想,解決對敵人打原子彈的認識問題。部隊反復向戰士說明,原子彈的威力、爆破力、沖擊波比汽油彈大幾百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就使用過原子彈,要估計到它比廣島的原子彈還大一些。但現在我們所處的作戰陣地比廣島、長崎有利,廣島是平原地區,城市建筑和人口密集,而且當時長崎、廣島的日本人處于完全沒有準備的平靜狀態,而我們是有準備的,處于戰時緊急狀態,地處山區、丘陵,在陣地上有堅固的工事,有坑道、有交通壕,有掩體,這就使原子彈的威力受到限制。
入朝作戰后,又假定敵人會打原子彈而采取了各種辦法避免損傷。
志愿軍利用地形地物,依自然山脈挖坑道、挖通道作掩護,軍師領導干部分頭下到連隊,一個洞一個洞地分頭看,邊察看,邊指導。凡是直線的洞,決定在洞中再挖洞,在洞口外再加強修防御墻,以防沖擊波的沖擊;在沖擊波弱的地方,再挖一個出口。在師團營支撐點和指揮所一般都增加一個洞口,就是一條洞挖三個口,筑多層的防沖擊波的墻。根據人員數目,還在洞中儲備了充足糧食、水、彈藥、作戰器材和必要的醫藥器材,以防敵人的攻擊。
在戰術上,采用近戰。因為敵我陣地相離太近,分不出敵我,敵人在陣地上打原子彈的可能性更小,敵人若投放原子彈,自己也逃脫不了原子彈的沖擊。
此外,志愿軍還動員當地群眾挖防空洞,同時進行防空教育,并進行了防原子彈的演習。
停戰談判階段,面對美國的核壓力,中國領導人表示蔑視和懷疑,美國根本不會真正使用核武器,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對中國大陸。首先,敵人若使用原子彈,會引起全世界人民公憤和反對,會受到全世界的人民的譴責。其次,由于志愿軍處于寬正面作戰,當時敵人的原子彈不多,可能不敢運用。再說,原子彈已經不是美國獨家所有,美國的人口、工業密度集中,真打起來,蘇聯原子彈對美國的威脅要大得多。談判處于僵持階段時,對于戰局的發展趨勢,中國領導人也有清醒的認識。毛澤東認為,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他說:“30年戰爭、百年戰爭是不會有的,因為長期打下去對美國很不利。”當時,有人認為朝鮮戰爭打下去會引起世界大戰。毛澤東的估計是5年、10年、15年不可能爆發世界大戰。對毛澤東的分析,斯大林非常贊同。1952年8月,斯大林高興地對在蘇聯訪問的周恩來說:毛澤東的估計是對的。斯大林還強調:我們對美國應該堅持立場,只有硬,才能解決臺灣問題、朝鮮問題。美國以原子彈和空襲嚇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決定戰爭,還是靠陸軍。中國人民以無所畏懼的精神,頂住了美國一次次的核恐嚇。1953年7月27日,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結束了這場“苦澀的戰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