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裝腔作勢”是背井離鄉者的一層保護色,其中“裝腔作勢”在這里并不是貶義詞,而是指不自然的、為了顯示融入異地他鄉文化語境和風俗習慣的一種表層表演。河南話把這種行為叫做“端著”,“端著”的姿態在某種程度上能與自己不了解的環境和人群保持安全距離,這種姿態既是對脆弱內心的保護,也是對舊有身份的暫時封存。這種表層表演在背井離鄉者身上尤為顯著。
我最近認識一老大伯,他在我上班不遠的大學或商場門口擺攤。他什么都賣:烤腸烤面筋、蜂蜜小蛋糕、炸雞叉骨、糖葫蘆、各樣水果等。我買過他幾次東西,但彼此交流不多。有一次我見他正跟商鋪奶茶店老板起爭執——八成是奶茶店老板嫌他占了門口的地了,就多問了幾句。他聽我口音知道我是河南人,我跟他用河南話一交流,他的神態和說話語氣就發生變化了,往深了一問,發現我倆居然是一個縣的。
他哎喲哎喲地感嘆著,說遇到小老鄉了,他說他在石家莊這個地界兒待幾十年了,什么門門道道都清楚的很,說我剛畢業年紀小容易被騙被誆,我們爺倆又有眼緣,讓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找他,他都能幫我聯系人擺平了。他還說整個小吃街的攤老板他都認識,我要是想吃什么,經他一提,都能免費吃隨便吃。得知我爸也是擺攤賣東西之后,他又說讓我爸也來石家莊,說城管什么的他都熟得很,能提供地方支攤和照顧......
我當然知道他說的話里有許多虛構的成分——因為他剛才在跟店老板吵架時明明占了下風并挪移了攤位,但在他對我的轉述中,就成了店老板找茬不饒人,在他的“講理”之下,是店老板賠禮道歉了。大伯夸夸其談,我從老大伯身上看到了一種姿態,一種之前我身上也有但未曾引起注意的姿態,即“裝腔作勢”是背井離鄉者的一層保護色。
我剛上大學時不會說普通話,和人交流討論時都因為說河南話轉不過來而很是苦惱。有一段時間我刻意強行不說方言,結果普通話沒學會,反倒是被室友帶的說了他家鄉的方言。我想,這也是我自身“裝腔”的一種表現。我爸在湖北賣花盆,有時候為了招攬顧客,會向顧客介紹自己“家大業大”,說花盆廠老板是自己的某某親戚,所以瓷器質量又好且又便宜,想以此獲得顧客的“高看”和青睞,這也是一種“作勢”的方式。這種“裝腔作勢”,在背井離鄉者身上尤為顯著。
我知道,背井離鄉者來到異地他鄉,要想謀生存求糊口,就必須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環境中,強行改換自己過往口音和行為習慣等,這都是一種表現表演方式。我想,不管是老大伯借“作勢”顯示自己是一方“地頭蛇”的說辭,還是我爸虛構商業背景以應對生存競爭,亦或是我改換口音“裝腔”來減緩身份認同的焦慮,這本質上都是一種在陌生環境中缺乏安全感、怕被敲竹杠和被人低眼相看、而不得已做出的一種強撐自信的淺層表演,用以對抗孤獨的一種手段。但我也很清楚,每次這種表演過后,迎來的都是一種莫大的落寞。但因為生活節奏緊,這種落寞很快就被下一次淺層表演的準備階段蓋過了。
可以肯定的是,老大伯憑借他善談健談的本領,在我們縣的村里肯定是一個話題引導者,是一個在人情往來上八面玲瓏的人物。我爸在家鄉本地做生意,因為總是大氣的“篩去”(篩去,河南話,即在稱重算錢階段讓利給顧客的一種抹零頭的做法)和不錯的人緣顧客緣,也是一個有好名聲的人物。但這種人際關系上的長處特點僅限于特定熟悉的環境,在陌生的異地他鄉的大城市,就不得不隱藏起來了,因為周邊都是素不相識的人,壓根沒人在意你的特點,過于彰顯特點,也會顯得對自己生存狀態不利。這種“特點”一旦換了環境,就變得讓人拘謹了,就必須要承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孤獨,“裝腔作勢”大概也是對抗這種孤獨的一種手段吧。
人的性格是環境塑造出來的,一個人行為方式的表現要與環境相適應。一個人可能在現實中沉默寡言不問世事,但在網絡上可能就健談且事事入耳了。人需要一個支點來適應變換了的環境,有時候,這個支點不夠具象,你裝作有這個支點,也就真的有了,裝出樂觀的樣子,也就是真的樂觀了。
我在往期文章《學生思維是認清現實的最大阻礙》里提到,我們需要改變說話內容,盡可能以客作主場的姿態去大膽和人交流,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自覺尷尬。暫時“裝成功了”、“唬住別人了”,就有了入場券了。就像我在學校教課之前還沒通過教資面試,沒拿到教師資格證,但我裝出自己講課經驗很豐富的樣子,之后也成功考到了資格證,這也是借勢借力的一部分——我是在借我自己未來的勢。我想,只要腳踏實地,最初的“裝腔”和“作勢”,最終都能沉淀為穩定的主體形態。背井離鄉者的生存智慧就在于此——在表演中預支未來,在虛構中孕育真實。
補記:本篇文章寫于3月14日,補記于3月20日。經過幾天和老大伯更深入一層的了解認識,我發現他說的居然都是真的。他確實是認識城管和許多小吃攤老板,在本地人脈甚廣,也確實是生意不錯收入可觀,這也讓我大為震驚。不過這也說明了一點,“裝腔作勢”是一種可采取的用以應對環境變化的臨時措施,但也僅是用于過渡的權宜之計,不可久用,背井離鄉者應該借助這種臨時表演的時間差真的發展自己的“腔”和“勢”,通過大量重復實踐在新環境積累起自己的生存能力,這樣就能拋卻掉“裝”和“作”了。也就是說,當人家懷疑你有槍的時候,你最好已經真的有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