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宜賓一處工地的場景讓人揪心:三名工人被安全帶吊掛在半空中,在烈日下搖晃。他們并非在進行安全演練,而是因為沒系安全帶被“懲罰示眾”。這一幕被路過的網友拍成視頻后引發爭議。有律師稱,這種懲罰方式是對員工的人格侮辱和變相體罰,實質上是一種違法行為。這不禁如我們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
一、“殺雞儆猴”背后的扭曲邏輯
工地上掛著“安全體驗區”的牌子,本應是教會工人保護生命的地方,如今卻成了“示眾臺”。盡管涉事企業稱體驗區設置在工地內部,并非為了對員工“示眾”或者羞辱,但能被路過的網友拍到,恐怕也避免不了客觀上的“示眾”作用。管理者把工人吊起來“展示”,就像舊時官府把犯人綁在城門口示眾,想用這種方式讓其他人“長記性”。但問題在于,這種粗暴的懲罰根本達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反而讓工人在工友和路人面前丟盡臉面。安全教育如果只剩下羞辱,恐怕工人記住的只會是恐懼,而不是如何保護自己。
被吊起來的三個工人,承受的不僅是身體痛苦。工地上多是同鄉熟人,當眾受罰相當于在老家“丟人現眼”。有老工人嘆氣:“我們文化低,但也要臉啊。”這種羞辱式管理摧毀的是工人的自尊心,而一個失去尊嚴的勞動者,又怎能真正建立起對生命的敬畏?
二、為什么受傷的總是工人?
建筑行業利潤薄、工期緊,包工頭為了趕進度常常忽視安全。有些老板寧愿花十萬打點關系,也不肯花一萬換新防護網。企業把安全培訓變成“打卡拍照”的形式主義,平時對隱患睜只眼閉只眼,一出事就拼命罰工人。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管理方式,讓工人成了最弱勢的群體。
更諷刺的是,用來救命的安全帶,在這里變成了懲罰工具。工地安全投入不足是建筑行業的普遍現象:安全帽一捏就碎、腳手架搖搖晃晃的例子屢見不鮮。管理者不愿花錢改善安全條件,卻對工人罰得理直氣壯,這種“管人不管事”的做法,本質上是在推卸責任——把安全事故的風險全部轉嫁到工人頭上。
三、安全不是罰出來的
工人為什么不帶安全帶,難道是不關心自己嗎?
部分網友支持懲戒的言論(如“臉紅總比出事好”),實質是資本主導的所謂“安全至上”話語對勞動者權益的遮蔽。這種話語將個體安全責任完全歸咎于工人,卻掩蓋了企業在勞動保護中的主體責任。
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工人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在資方嚴苛的產量和工期要求下,戴這些干活“不方便”;或者是勞保用品質量差,資方自己就只是做做樣子,工人就算戴了,除了礙事沒大用處,因而流于形式。例如在一些粉塵很大的工廠,比起嚴格要求工人戴便宜、質量差、干活礙事的口罩,更重要的是做好通風除塵措施,生產工藝上減少產生和接觸灰塵的可能;工人也應該定期輪換,避免長時間在接觸有毒害的工位工作;以及完善崗前安全培訓。而這些對資方來說,成本可比買口罩高多了,所以資方往往將這些安全成本轉嫁到工人自己身上,掩蓋了資方在安全生產投入不足的本質矛盾。
把工人吊起來的管理者,恰恰暴露了自己對安全生產的無知,或者說,他們暴怒之下掩蓋的是長期漠視安全的心虛。安全不是工人單方面“聽話”就能實現的——當企業不愿改進工藝流程,當工期壓得人喘不過氣,再嚴厲的懲罰也只是在傷口上撒鹽。真正的安全,應該從卸下工人身上那根“無形的吊繩”開始: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規范操作,用上真正管用的防護裝備,在涉及生命的問題上有說“不”的權利。
結語
安全教育的本質是敬畏生命,而生命最需要的,永遠是尊重。
吊在半空中的三個身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工地的現實:安全標語貼滿墻,工人的尊嚴卻無處安放。要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靠譴責某個包工頭,而是需要整個社會正視勞動者的價值。
當企業開始把工人當人而不是“干活機器”,當安全管理從“要你安全”變成“我們一起安全”,最根本地,當工人成為安全生產的主人翁,工地才能真正成為守護生命的地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