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外包,不要碰公司的零食。”
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在某公司群里,領導毫不客氣地對一位外包員工說:“你是外包,請不要偷吃公司的零食,注意素質。”
外包員工吃公司零食就等于“偷”?當這張截圖在朋友圈瘋傳時,大家的憤怒不亞于看見一只蟑螂跑進了火鍋里。這句話就像一巴掌,狠狠扇在外包員工的臉上。
但,這其實只是外包制度冰山一角。對很多外包員工來說,零食碰不得,正眼瞧不得,甚至連話都少說幾句。因為,他們被貼上了“外包”兩個字,仿佛連人的價值都縮水了。
誰制造了“外包員工”?
我們每天辛辛苦苦上班,可你知道嗎?在中國,每五個打工人中就有一個是外包員工。按總工會數據,全國有6000多萬勞務派遣工,占職工總人數的20%。而網傳數據顯示,這個比例甚至有可能超過了一半以上。
勞務派遣(俗稱‘外包’)本身并不是中國的“發明”。它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由薩繆爾·沃克曼提出,后來在西歐和日本也有了相關法律規管。但來到中國后,勞務派遣卻變成了一種“壓榨機器”,從職場底層榨取利益。
你可能好奇,為什么企業這么熱衷勞務派遣?因為它讓他們能合法“甩鍋”、光明正大地省錢、省事又省力。
方便“甩鍋”,誰負責出事?
有了外包員工,企業就可以一身輕松。出事了?不是公司的問題,是外包公司的問題。員工受傷了?那是勞務公司沒買保險,企業不背這個鍋。即便最后外包公司要賠償,他們也可能推三阻四,最終拖垮的還是員工。
就算你命好,拿到了賠償,那也是在打一場“消耗戰”后。你耗不起時間,他們耗得起。
中間商賺差價,員工變“商品”
外包員工工資低,福利少,這不是偶然,而是層層剝削的必然結果。
假設一名正式員工的月薪是6000元,而通過外包招來的員工,勞務公司只需要支付4000元。剩下的差額呢?當然是進了勞務公司的口袋。而且外包員工還可能超時工作,卻沒有加班費,也沒有五險一金。
這種情況,簡直是赤裸裸的現代“契約奴隸制”。我們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一份微薄的收入,可是有一大半被吸走了,剩下的勉強填飽肚子,哪里還能談生活質量?
辭退像翻書,下一秒就失業
對于企業來說,外包員工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隨叫隨走”。
想招人,外包公司分分鐘送過來;想辭人,打個電話就解決。沒有正式工的勞動合同約束,也沒有辭退賠償的麻煩。員工的穩定性?不存在的。企業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你就是一塊隨時可以扔掉的抹布。
而這種“隨時可替代”的狀態,直接導致外包員工沒有任何安全感。他們住在廉價的合租房里,害怕接到下一通解聘電話,害怕生活一夜崩塌。他們甚至不敢病,不敢休假,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就是一顆廉價的螺絲釘,拔掉了,根本沒人會在意。
外包員工的日常:活得像個“透明人”
外包員工的存在,總是被企業“區別對待”。他們干的活往往比正式工更多,但永遠得不到重視。他們的生活常常處于焦慮和被動之中,連基本的尊重都成了一種奢求。
那些嘲笑外包員工“為什么不努力”的人,從來不會懂——如果外包員工有機會和正式員工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他們早就跑得比誰都快了。
“勞務派遣”,聽起來像是一個現代企業管理的靈活方法,實際上,它成了壓榨員工的工具。企業低成本運營的背后,是無數打工人的辛酸;勞務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但員工卻在風雨中漂泊,隨時面臨被裁的命運。
想要打破這一惡性循環,不是讓大家都憤怒,而是要讓每個人都保持清醒的頭腦。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抗議問題,而是要通過更嚴格的法律政策、更多的社會責任,讓企業明白,不能再這么做。我們要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應有的權益,勇敢地為自己的未來發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