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最近,京東與美團先后宣布給部分騎手繳納社保的新聞引起了廣泛討論。其中,許多聲音對這一變化表達了憂慮,公眾號“建設性意見”的文章《是社保需要騎手,還是騎手需要社保?》便屬一例。
總體而言,本文作者不完全同意“建設性意見”的全部觀點,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擔憂的問題表達了認可。總體而言,本文核心觀點如下:
1、“建設性意見”認為美團利潤無力支付社保費用,是美團過去不考慮工人保障的結果。
2、如果不能像傳統雇傭勞動關系那樣給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福利,那說明平臺經濟本身就是低效的,應當被市場淘汰。
3、當下社保問題多多,但是我們應當完善社保制度,而不是放棄社保。
4、無論是社保制度還是其他政策制定,都應當起碼聽取勞動者的聲音。
總體而言,本文的思路與姿態頗有值得深思之處。
文| 丘琦
按| 丸久須
最近讀到一篇來自公眾號“建設性意見”的文章:《是社保需要騎手,還是騎手需要社保?》(下簡稱《社保需要騎手》)。文章針對最近京東和美團宣布為騎手購買社保一事進行了分析,主要觀點有三:
第一,騎手的社保成本將由消費者承擔,因為平臺的營收無力支撐這一支出。
第二,比起騎手需要社保,現在社保基金更需要通過“給騎手繳納社保”的名義來維持自身,靈活就業繳納社保最終都是為國分憂而非保護勞動者。
第三,許多勞動者自身根本不愿意繳納社保。
總得來說,該文的擔憂并非全無道理,不過對其中一些觀點,我實在難以茍同。接下來,本文會逐一討論《社保需要騎手》的三個觀點,然后給出我的態度。
美團無力支付社保,還是工人并未被考慮?
首先,我要對《社保需要騎手》的第一個觀點提出質疑。該文認為,由于企業無力支撐,這筆費用最終需要由消費者承擔。我想,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該文似乎試圖將消費者和騎手強分彼此,從而讓消費者認為自己將是騎手福利保障的受害者。如果要深究,我們得算一下總賬。
首先看一下賬本。《社保需要騎手》提到,美團2023年全年的凈利潤為138.56億元,如果要給80余萬騎手交社保,增加的成本甚至會超過全年利潤。但遍歷近幾年的美團財報,我們可以發現美團近幾年大量資金被用于新業務拓展,大量虧損直接來源于新業務擴張。例如美團新業務在2021年經營虧損384億元,2022年該數字下降為284億元。如此的激進擴張趨勢,除去考慮到市場自身帶來的競爭壓力,似乎也間接證明了美團幾乎未將靈活用工下騎手工人的福利保障成本考慮在內——至少工人保障的優先級并不高。此時單方面強調消費者可能因此受損,是否也是變相讓平臺資產再次抽身了呢?上綱上線地說,美團在過去幾年中,是把一部分涉及勞動保障的“成本”以各種形式甩給了全社會。
付不起社保就活該倒閉,市場經濟不養懶企業
針對平臺的責任,我的觀點也很明確:如果平臺資本沒有能力給勞動者必要的保障,只能說明企業本身是低效的,這樣的企業,倒閉也沒有什么可惜。《南風窗》曾經有過一個專欄叫“新加坡的《平臺工人法》為何值得借鑒?”我覺得說得非常好。
文中提到,新加坡立法者采用了市場化的思路:先明確企業必須為保護員工付出足夠成本,然后看看,在補上了這部分成本后,平臺商業模式是否還可以在商業上可持續、健康發展——如果不行的話,就意味著之前的許多成本其實是社會在幫助企業承擔,而不是新的商業模式就更加高效。在相同條件下公平競爭,本身也是以市場手段為平臺經濟正名。
我們需要考慮到平臺經濟本身為全社會帶來的額外成本。即“負外部性”。壓榨勞動者,不給勞動者保障,本身就是“負外部性”的一部分,通過繞過現行勞動法規壓低用工成本,難道不是“破壞市場環境”嗎?具體到外賣行業,一名醫生與我聊起過一件事:遭遇車禍的騎手占據了他們的大量醫療資源。許多騎手沒有足夠的現金,拿不出做手術的錢,而平臺企業本身也不愿意墊支,最終陷入了僵局。醫院一開始還愿意出于人道主義原則救助一下,但是人一多,院方也撐不住。企業給工人交社保是企業內部的運營成本,但是眼下平臺經濟模式帶來的成本,則必須由全社會兜底,這里的“全社會”自然包括消費者。
對許多市場經濟的支持者來說,以下兩條都是“基本常識”的一部分:如果工人不能給資本家帶來足夠的利潤,就說明工作效率不行,應該被解雇;如果公有制企業虧錢,就說明企業經營效率不行,應該倒閉。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認為,如果私營企業需要讓全社會承擔企業運營造成的額外成本才能生存下去,那是不是說明這個企業效率很低?要我說,付不起社保就活該倒閉,市場經濟不養懶企業。
況且,人家美團自己都說要推社保了,要是有誰偏不讓,算不算在破壞私有產權?
社保問題很大,但是不能“因噎廢食”
接下來,我們談談第二個問題:給騎手繳社保,是不是在給社保賬戶“補窟窿”?總得來說,我能理解作者的擔憂。社會上有些聲音將社保視為一種“稅”。從原則上說,我是反對這種觀點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觀點真實地說明了許多人對當下社保體系的不信任。事實上,許多人都在擔心現行社保體系的可持續性,認為自己交的養老金是在補現在的虧空,給現在的退休人員發錢。
將騎手群體接入社保循環,自然是當下人社部門愿意看到的事。十多年前,珠三角的一部分工人提出過補繳社保的訴求。但是在廣州與深圳,地方有關部門的態度非常不同——在廣州,地方政府非常積極地配合了工人,但是深圳則對此不置可否。后來有好事者發現,廣州的退休人員很多,社保基金較為空虛,因此工人補繳社保對他們自然是大好事。但是深圳就不一樣,深圳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社保基金相對充盈,給社保基金“補虧空”的需求沒有那么強烈。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我不好瞎猜,就留給讀者自己判斷吧。
事實上,除了社保基金本身受到的質疑。像外賣騎手這樣流動性大,渴望“賺快錢”的勞動者,繳社保會遇到許多現實問題。首先,許多地區的社保會設定累計繳納年限;其次考慮到許多勞動者不在自己的戶籍所在地工作,工作也遠沒有那么穩定,因此后續勢必要處理跨省轉移問題。所以,對騎手來說,醫療和工傷險可能有用,但是養老和公積金就更復雜。但是從數據上說,養老金占五險一金繳納總額的比例看起來非常高。
數據來源:“浙江大學跨學科中心特約研究員賈擁民”
不過,我們是應該直接放棄推進社會保障的覆蓋,還是在制度建設的過程當中完善它呢?需要注意到,這些社保相關的問題不只與騎手相關,更是我國長期以來對農民工等勞動者群體保障缺乏的一個縮影。因此,騎手的社保問題背后,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在面對這一切時,我們是應該進一步提高廣大勞動者的收入、保障其權益呢,還是直接“放棄治療”,索性破罐子破摔?
騎手不想交?該聽騎手說更多!
最后,我們來談談第三點,也就是許多騎手主觀上不愿意繳社保。從經驗層面上說,《社保需要騎手》的判斷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為什么騎手不愿意繳納社保?是因為他們不想要保障嗎?現在是信息社會,從抖音之類的地方也可以搜到許多外賣員自己的聲音。對于繳社保問題,外賣員比較普遍的質疑有兩點:首先,相比于平臺、“消費者”與有關部門,他們是最弱勢的一方,所以交社保的開銷大概是要一并從騎手自己的工錢里扣的。其次,大部分騎手并不會把送外賣視為一個穩定的,長期的工作。對于一部分在“零工經濟”的大海里游泳,甚至全國各地找活干的人來說,加入現行社保體系也隨時會面臨著斷繳風險,這絕對算不上一個“劃算”的買賣。
總而言之,騎手不肯交社保的情況是存在的,但這不是因為騎手不想要保障,而是現有的社保體系對他們而言“不夠好”。那么,既然要聽工人的訴求,那我們就多聽一些。我在網上看到據說是一名騎手對這一事件的評價。我現在沒辦法確認真偽,但是給身邊跑過外賣的兄弟看了,人家覺得說得算是大差不差,至少沒有覺得完全是胡說八道的。總得來說,大概有三條:
第一、單價不能一降再降,各地應當確立一些最低標準。不能“今年趕不上去年,明年又趕不上今年。”
第二、公司設定的各種出發規章制度,應該由政府部門或者第三方進行監督審核。騎手因為各種事件被封號,專送騎手被克扣工資,騎手申訴之后依然由平臺審核,最后平臺“又當警察,還得當法官”,這顯然不合理。
第三、政府部門出臺指導意見,公司制定規章制度,應當聽取騎手的意見和訴求。不能讓一群坐辦公室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觀設想來安排成千上萬在外面日曬雨淋的人應當如何工作。
這三條可能不直接與社保有關,但是要讓針對騎手乃至靈活就業群體的社保與勞動保障問題有一個好的結果,這都是很重要的參照。即便我們真的相信政策制定者有良善的發心,如果最大的利益相關方沒有發言權,那“念歪經”的風險就會被無限擴大。
結語
最后,在總體基調上,我與《社保需要騎手》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我看來,給騎手上社保至少不是一件需要譴責的事情,我本人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不過,該文的一部分擔憂仍然有其道理。大部分騎手不愿意主動繳納社保或社保中的某些項目,是因為社保制度與他們現在靈活、流動的就業形態存在著相當強的沖突。不過,騎手的社保具體如何判定、發放,還有待執行端的觀察,而如何調整、改革當下的制度,使其能適應新的就業形態,正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