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0年5月,發行量超過200萬冊的《中國青年》雜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曉”、充滿青年人困惑的長信,并首次提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倫理命題,最后感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隨即,一場持續了半年多時間的全國范圍內的“潘曉討論——人為什么要活著”就此引發,共有6萬多人來信參與討論。這個事件后來被稱之為“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初戀”。現在,我們離“潘曉來信”的討論已經過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對和潘曉一樣的困惑嗎?在潘曉來信所催生的個人主義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還是越走越寬呢?今天,也許我們需要一場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大討論,需要一個新的“潘曉來信”。本公眾號歡迎各位青年人向我們投稿,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考,一起討論當代青年人的困境與出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是今年新畢業的本科生,現入職于老家——中部某三線城市的半導體廠,朝八晚八。其實報到前和我們畢業生說的是每周上兩天到八點的晚班,分崗以后就宣布把原來的工時給“調整”了。
只是這樣,作為技術員的工友(大多都是孩子們正在上小學的女工)還是挺羨慕我們這些一入職就能當工程師的大學生。我也解釋過,其實我們中間,沒一個專業對口的,他們還是覺得大學生就應該有潛力,所以應該給予發展空間(這不是反向承認,技術員就是該被吃干抹凈么),我不是很喜歡聽這話。人,不論任何歲數,更不論他在教育系統中取得的地位,都存在發展的可能性;但即使不發展,技術員的那種上六休一、朝八晚八,然后才有全勤獎的時制也是我不敢忍受的。
空閑的時間不僅要用來“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用來“浪費”“虛度”
做很多不知所謂的事情。我大學、高中、初中的同學,有點應試耐性的這會兒估計都在讀研、考公吧;我沒有,而直接去上班了,父母勸過幾次我們家其實不差錢,應該在更能上升的地方多深造深造,但我去上班更多是出于一種對生存方式的選擇:面對一個迫近的考試日期,你每一刻的浪費都是不該的、“無價值的”,雖然我可以偷偷或者大膽地虛度光陰,但是沒有經濟來源還是欠點底氣的。
權啊利啊我也不上道,我覺得他們,嗯,不像“真東西”,沒有實感。如果有什么使生活具有實感的事物,那便是“好奇”吧。我至少得知道那些不為上升空間所注目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那種普遍的生活。十幾年來,學校告訴我們的是,要拿出十分、至少九分的意志力加入競爭,我不承認所有人都會按那一套來活:他們可能在認知上認為,競爭是對的,但是他們的身體、他們的潛意識、他們的“懶惰”都會反對他在這條窄路上專心致志——
——可這又將其引入另一道早已預備好了的坑,承認自己的失敗,老實地承受上六休一、早八晚八,認同工程師是因為學歷高所以、理應享有更好的待遇:一個月后我便得到了“何為‘教育的終點’”的答案,一切再生產服務于生產,而這也終究是量產。
無論女工還是大學生,都生活在某種可怕的匱乏中,即使休息日來了,也只有:吃、逛、買、睡,只有這幾件事可干,然后假期又過去了。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培養一門興趣愛好,更別說打理什么精神世界了(但是大學生們的領地意識比較好,我們對行政可以隨便進門查衛生的規矩一直不滿意)。這位女工說:“養家、干活,好像世世代代都是這么過來的?,F在在廠里就和以前在田里一樣。要說無聊,也無聊,好像沒有頭。”“可能中間有點插曲算得有趣,但總體來看是這樣。”我這么接,我想起之前坐飛機從夜空飛過一座座城鎮,燈亮起來后都是差不多的,中國好像也是一個又一個工廠反復地在土地上Ctrl C + V,盡管許多人生活著就像一個人,但大家畢竟就這么活著。
母親希望我馬上找到一個本地的女朋友,她說這樣她就“放心了”,她放不下的是什么心呢?用長輩們的眼光看這里離家近、伙食又好;可我是圖這里加班少(一開始)、中午可以回宿舍躲一會兒,我貓在宿舍里的時候總是愉快的,哪怕我什么都沒有做我也為時間如絞索松開而感到愉快;我可以把自我擴張到一個房間大小,就與外面的風啊雨啊很近;媽媽是覺得到我哪天都有可能像泥鰍一樣飛走吧(組團養老√),要是有一個家就跑不掉了。“其他人可不會像你一樣談理想、談‘什么都嘗試一下’,他們從大學出來就要承擔起家庭責任”——一位當領導的親戚以傾佩的語氣談論他們,可為什么經過七十年奮斗我們還要步入這樣窘迫的境地?我們如何才能“相忘于江湖”?
……是我們為了家庭而上班,還是為了我們上班而家庭?
我不知道使一代又一代人樂此不疲的,是因為傳承還是樂趣。長輩們說生了的話你就不會孤獨地等死,你會感覺你的生命有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我覺著有些惡心,我是否真的算從屬于什么,而不是自無有鄉來的過客,我承認有薪盡火傳,但血脈并不會像火一樣灼灼燃燒:只有信仰可以燃燒。
那些與我同齡的大學生,一旦他們感到孤獨(作為現代人的孤獨,而不是前現代人的孤單),他們便會在不經意間做出選擇,像他們十幾年來一樣穩妥的選擇——打游戲、看劇,消磨時間。只是我也不覺得這是穩妥,我總感覺這樣生活的人像是在等待著什么,一次長假?一場狂歡?仿佛我們都覺得這樣的日子只是暫時的,總有改變的一天??墒俏蚁胍挠质侨绾蔚母淖??我是否能為那點改變,在現在做一點點準備?我是準備把把今天當成未來的千千萬萬天來過的,所以我總會分點時間寫作、寫代碼,想辦法把這些同齡人撮合在一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