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0年5月,發行量超過200萬冊的《中國青年》雜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曉”、充滿青年人困惑的長信,并首次提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倫理命題,最后感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隨即,一場持續了半年多時間的全國范圍內的“潘曉討論——人為什么要活著”就此引發,共有6萬多人來信參與討論。這個事件后來被稱之為“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初戀”。現在,我們離“潘曉來信”的討論已經過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對和潘曉一樣的困惑嗎?在潘曉來信所催生的個人主義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還是越走越寬呢?今天,也許我們需要一場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大討論,需要一個新的“潘曉來信”。本公眾號歡迎各位青年人向我們投稿,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考,一起討論當代青年人的困境與出路。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大家好,其實本來可以更早些見面的。在第一期征集的時候我就想投稿,但只寫了一部分就陷于種種瑣事,當然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拖延癥,讓這篇文字一直以半完工的狀態躺在備忘錄里,就不好意思再投遞了??吹蕉握骷臅r候很是欣喜,也給完成它提供了動力。
我今年28歲,在一線城市生活,成為產業后備軍的一員已經半年多了。談起失業的原因,一是因為合同到期公司不續約(其實和被裁沒什么兩樣);二是因為我個人不算核心崗位,基本處在部門邊緣;最主要的還是行業發展遭遇瓶頸,面對來襲的寒意,企業 “壯士斷腕”、“輕裝上陣”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根據前司去年的財報數據計算,半年來員工數銳減4000多,接近6%,這還只是凈流出的數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近來的煩惱主要也是由于失業,干脆直白點:沒有收入所導致的。我曾經也想到過合同期滿就走人的情況。對于雇傭勞動制度而言,失業是再平常不過的了,網上現身說法的案例也愈發多了起來。但在親自走進那間會議室、領導敲響喪鐘的一刻,心里還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這可能也是一種人生體驗,一種勞動者在這個年代都可能遇到、也最為恐懼的體驗。好在公司基本還是按規矩辦事的,發了一筆不多不少的補償,許多人都戲稱它是“人生第一桶金”,這成為我無所事事到現在的重要物質保障。
但我也不是真的無所事事,只是沒干“正事”。這半年多以來,我用“買斷工齡”的錢四處游歷,和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會面。在其中一些地方的感受尤為獨特:在安源紀念館前,“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口號讓我恍惚間不知今夕是何年,即便穿越一個世紀,它仍有力地敲擊著鐵一樣冰冷的現實,和打工人不甘的心。但是,當我看到豐沃草甸上悠閑吃草的牛馬時,發現有的牛馬,也完全無需累死累活犁地拉磨,常以牛馬自比的打工人,似乎并不如這些牛馬舒適自在——可能,牛馬也分階層。在韶山的大巴車上,導游一邊講著他從生到死的各種玄幻神話,一邊兜售著鐫刻他頭像的“限定版”徽章,頓覺這偶像化和商品化的“兩化”是對他一生所奮斗的事業的雙重褻瀆。在滬西工人半日學校陳列廳內,看見一百年前外資棉紡廠工上廁所時需“申請”的木牌,上面甚至注明了大便或是小便,聯系到某些公司廁所里的計時器,覺得這時代是那么新,又那么舊……
現實就是如此矛盾,一批人無工可打,另一批人卷到沒邊。之前看到過一篇講述工作倫理的文章,大概意思是在現代社會我們都被灌輸了一種“必須要努力工作,不然就是一個廢物”的思想,這種觀念可能在我國尤為根深蒂固,失業后我也多少有一種恥感。當然我深知,導致我國勞動人民周平均工作時間接近49小時而勇奪全球桂冠的,決不是一種觀念,而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給了受雇者以極大的自由,自由地延長勞動時間,自由地選擇進行經濟依附的對象。雇傭者的自由則更加不受限,而且通過立法、司法、執法環節得到進一步加強,比如國內從事高強度工作和經受非人待遇的打工者就不會被勞工部門“解救”。“Arbeit Macht Frei”,實際上,勞動和自由不能同時存在于同一主體。
迅哥兒說過:“從來只有兩種時代,一種是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一種是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或許,處在這目前還無法改變的現狀之中,后者會更加煎熬。和我失業同時期,前公司許多應屆生都倒在了試用期的最后時刻,對于這些剛入社會就被給予當頭一棒的學弟學妹們,我無法想象他們的上一個春節是如何度過的,未來的路又將如何度過,這些問題也同樣應該問給我自己。
“人生應該是曠野,不是軌道”,此類時髦話語的流行僅能起到聊以自慰的作用,實際情況卻是,少部分人在曠野里縱情撒歡,大部分人在軌道上順利前行都不容易。普通人的一生早以被各種任務限定,升學、結婚、買房、生子,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仿佛只要有一次跟不上節拍,后面的失敗將會理所應當地接踵而至。
我總感覺我有些悲觀,但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2023年火熱向上的氣氛只持續了半年,衰退在去年彌漫于大多數行業,而且看不到任何見底的跡象。有關方面似乎也開始急躁,文件一個接一個地出臺,為了現期數據透支未來消費能力,然而這些數據也并沒有變得多么靚麗。調控手段舍本逐末,或者說只是朝著最柔軟的地方開刀。財金政策從右到左試了一圈,還是免不了新瓶裝舊酒,倒退和放任再一次被粉飾為“解放思想”,“積極”和“寬松”的最終買單者永遠不是天上人。金融市場再補上一腳,進一步加固這緊縮的螺旋運動。大眾的情緒逐漸低迷,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風險,逐漸退出難以獲得正向激勵的游戲。
對于我這一代人而言,從幼年到成年,正是成功學蔚然成風的時段,競爭意識的培養貫穿目前為止的整個人生,直到近來才有所逆轉。而細細一想,社會主流的評價體系將成功僅僅定義為權力和財富的獲得,有時,這兩個東西是一回事。做著不以這兩樣東西為目的的事,都屬于不務正業。權力不僅是放大和滿足私欲的手段,也成為攫取貨幣的工具。貨幣從一種交換工具和流通手段,漸漸變為所有活動的目的本身。貨幣就是那唯一的自然神,各色人等拜倒在它的像前,自愿接受名為異化的洗禮,欣然接受它的支配。近年來流行的各種“XX自由”,哪一樣不需要貨幣做背書?當然我并不是說這兩樣東西不重要,對于沒有它們并被它們所壓迫的人而言,掌握和運用它們尤為重要。
旅途中,我遇到過許多人,面孔早已淡忘,只記得被或含蓄或綻放的笑所感染時的心情。我們的人民是多么好啊,也完全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但為什么我們都被迫參與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在內卷中不斷內耗?不愿爭做人上人、老實活著的普通人,還能不能像新華字典里的例句那樣,“都有光明的未來”?有時候我覺得安靜平淡、無病無災地過完一生也是種極大的幸福,可即便是這種沒什么出息的愿望,都會遇到重重阻礙,所以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而且不是單單靠個人的力量就能夠解決的那種。
上一期征稿活動中,幾位青年朋友的來信我也都認真閱讀了,其中不乏切身的體會和深刻的見解,但訴說困擾者多,提供出路者少。我自然也沒什么資格給出什么建議,更沒有能力指明前路,只是在最后,說一些想做卻還未能做到、做著但還沒能做好之事,和各位朋友共勉。
勤鍛煉,常修身。身體總是本錢,我自己感覺體能尚可,但力量不足,小毛小病也不少,以致喜愛的體育運動也受其影響不能參加,很是惱人,希望以后能夠堅持鍛煉,擁有一個好的身體。2022年底以降,人們討論各種疾病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在這個公共事務私人化、社會責任個體化的時代里,也希望大家重視起健康,持續關注傳染病流行情況,適時(比如最近)采取預防措施。思想建設也要同時進行,有空多多學習各種知識,不斷完善自己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價值觀。我至今仍未徹底擺脫一些我最為厭惡的觀念的影響,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踐行,和理想中的狀態差得還很遠??傊?,野蠻體魄,文明精神,既搞基礎設施建設,也抓基礎制度建設。
學技能,多存錢。這一條好像俗氣了些。以我的教訓來說,在工作中確實需要一些核心競爭力以安身立命。我猜公眾號讀者里年輕朋友居多,希望大家都能慢慢發現自己所擅長的事,發揮自己的所長,并且培養一兩個過硬的技能,當然越多越好,要是能和興趣結合那再好不過。往大了說能為社會做更多貢獻,往小了說能保住飯碗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個人奮斗是一方面,時代進程是另一方面,歷史告訴我們,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必將以危機的形式得以表達,并在混亂中開啟下一個輪回。宏觀調控就好像是延長了引信,但無法阻止最終的爆破,未來的一段時期可能會更難過,希望大家量入為出保存實力,為艱難的日子做準備,雖然沒人期待它的到來。
走出去,交朋友。我是比較喜歡出去走走的,做學生時每逢假期就當回“特種兵”,工作之后困在格子間里憋屈和枯燥會更強烈,所以出游就變成了短暫逃離日常節奏的手段。青年朋友若有條件,趁著年富力強可以多多走動,無論是去國外還是國內、城市還是鄉村、遠處還是近處,都不重要,出游的意義在于邁出那一步。最近我的體會是,哪怕就是住所附近,也一定有未曾觸及的新天地,每向前的一歩,都會對這片土地認識地更為深入。其次就是多和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了解他們的人生,交換意見,汲取經驗,久而久之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算是個典型的i人,在這方還有待突破。
牢騷太盛防腸斷,就啰嗦到這里,不單是為了發出來和大家討論,也需要對個人近況進行一些總結,很高興終于算是完成了。剛動筆時還在28,投稿時馬上快29了,也正值歲末年初,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新年獲得新進步!
忠于理想,面對現實。
莫愁無侶,有道不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