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侯凱在工作報告中披露,一些地方政府挪用了19.51億元的學生營養餐補助資金,用于還債,一時輿論嘩然。
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審計署的報告還揭示了許多社會其他領域存在的亂象,其中,勞務派遣企業中的亂象,同樣令人震驚。
克扣工資
審計署發現,2省6戶勞務派遣企業,2020年以來,利用勞動者難以知曉用工單位支付的實際報酬,截留克扣勞動者報酬和社保費等7558萬元。如,貴州1家人力資源公司2022年至2023年9月從1.95萬名勞動者報酬中抽成4038萬元,占用工單位實際支付的25%,高出其他勞務派遣企業收費標準4倍多。
串通企業,設立小金庫
一些勞務派遣企業偏離補充用工定位, 串通用工單位非法經營。有的表面抬高中介費、暗中將用工單位多付部分予以返還,被用工單位用于設立“小金庫”。
虛開發票
有的在未提供勞務派遣的情況下,為用工單位虛開增值稅發票并收受好處費, 如黑龍江4戶勞務派遣企業在實際未提供勞務派遣服務的情況下,為2家信息科技公司虛開發票1.5億元并從中收取好處費。
套取就業補助
另外, 審計署還披露,國家大量的就業補助和失業保險基金,都被企業單位騙取。
審計署重點審計了193個地區的就業補助資金35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613億元。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補貼資金發放不精準。9省對10.9萬人應發未發社會保險補貼等, 24省386家單位通過虛構勞動關系等騙取套取各類補貼1.3億元。
勞務派遣行業的亂象并非個案,網絡上不乏類似的案例。許多勞務派遣公司通過虛假合同、克扣工資等手段,損害了勞動者和其他企業的基本權益。
克扣工資的現象在勞務派遣行業中已經廣泛存在,許多企業通過虛假宣傳來吸引求職者。例如,一些勞務派遣公司會以高工價吸引人們報名,但實際情況卻往往大相徑庭。
在很多情況下,當勞動者抵達工作崗位后,企業卻以各種理由降低工價。一些公司會聲稱由于生產成本上升、任務量減少等原因,將原本承諾的工資額度降低,甚至在未通知員工的情況下,直接減少支付的工資金額。
例如,某勞務派遣公司在招聘廣告中承諾每小時工資為28元,但當勞動者在工廠實際工作后,工價卻被降至23元,導致勞動者的收入大幅縮水。此外,有的公司還會利用合同細則,故意模糊工資條款,以便在后期進行克扣,使得許多員工在面臨經濟壓力的同時,無法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而虛開發票涉及的金額就更大了。例如,2019年7月,廣西桂林市稅警協作成功打掉一虛開發票犯罪團伙,搗毀窩點1個。經查,犯罪團伙在沒有提供真實勞務派遣服務的情況下,通過簽訂虛假的“勞務合同”和“勞務派遣合同”,虛構勞務派遣業務,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501份,虛開金額8041萬元。
截至2023年年末,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數量已達到6.99萬家,從業人員總數為105.84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行業,如何進行有效監管已成為政府部門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