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偉人誕辰130周年,我們對偉人最好的紀念,是堅守初心,把偉人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
我寫過很多關于偉人的文章,今晚想把這篇分享給大家:
根據(jù)歷史記載,在1945年10月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亮出震爍古今的《沁園春·雪》之后,重慶國府傻了眼。
從蔣介石到下面的筆桿子,每個人都攪盡了腦汁,想要寫出氣勢不輸?shù)脑娋?,硬是憋不出來,最后只能放棄?/p>
我們今天回望毛主席的詩作,都能感到改天換地,氣吞山河的氣勢撲面而來。為什么蔣介石寫不出這樣的詩?
因為毛主席的每一首詩,背后都有幾場勝仗在支撐,打不了這么牛的勝仗,就寫不出這么牛的詩。
壹、整編后的紅軍VS整編后的國軍
我在上一篇《偉人的長征》里,講到經(jīng)歷了草原大分裂的中央紅軍,終于憑借八千人的最后力量,攻破了通向陜北的第一險關,臘子口。
中央紅軍通過臘子口之后,攻占了岷縣進行修整,這時候,毛主席接見了一個小連長,接下來這個小連長的功勞不僅改變了中國紅軍的命運,也改變了全中國的命運。
這位偵察連長,就是梁興初,后來朝鮮戰(zhàn)爭多次打硬仗的“萬歲軍”38軍的軍長。
在世界軍事史都留名的傳奇人物,年輕時也不會平庸。毛主席找到梁興初,就是派他帶幾名偵察兵,去探一下北邊的小鎮(zhèn)哈達鋪的情況,也對陜甘邊區(qū)的敵軍勢力探查一番。
梁興初帶著一個班的戰(zhàn)士,以國軍的裝扮進了哈達鋪,讓鎮(zhèn)長召集還在哈達鋪的國民黨戰(zhàn)敗潰逃軍隊開會。
結果鎮(zhèn)長把國民黨散兵游勇匯合之后,等待“梁長官”訓話,梁興初此時才展現(xiàn)紅軍真實身份,將廣場匯合沒有戒備的國軍繳了械。
繳械之后,梁興初等紅軍戰(zhàn)士才發(fā)現(xiàn)這群潰兵里,居然有一個國軍少校,當然直接綁了回去。
梁興初從哈達鋪返回,帶給毛主席的除了國軍少校,還有一堆報紙。
哈達鋪的鄉(xiāng)民相對閉塞,報紙的情報反而廣泛一些。
毛主席仔細研讀報紙,大吃一驚。
中央紅軍一路北行,最終的目標本來是陜西甘肅邊界山區(qū),如果事不可為,就往北撤入蘇聯(lián)。
可是從報紙里,毛主席才知道,原來在陜北,已經(jīng)有一支失去聯(lián)絡的紅軍站穩(wěn)了腳跟。
毛主席迅速做出決斷,命令部隊向北進發(fā),攻占哈達鋪。
9月18日,中央紅軍在哈達鋪的關帝廟召開會議,決定中央紅軍的前行路線。
最終,黨中央改變了向西甘肅邊界進發(fā)的路線,改為一路向北,與陜北紅軍劉志丹,徐海東部隊會師。
在這次決定中央紅軍路線的會議上,黨中央對中央紅軍進行了改編。
因為朱總司令,劉伯承等將領和紅5軍團還被張國燾裹挾向南,所以向北的中央紅軍必須重新設立領導機構。
毛主席將中央紅軍改編為陜甘支隊。雖然名義上更小了,可是8000人的凝聚戰(zhàn)斗力更強了。
改組后的陜甘支隊,彭總擔任支隊司令,毛主席擔任支隊政委,林總擔任副總司令。
在草原大分裂過程中截獲張國燾密電的葉帥,這次擔任了陜甘支隊的總參謀長。
原先林總的紅一軍團,改組為第一縱隊,彭總的紅三軍團,改組為第二縱隊,原先的中央軍委核心縱隊,改組為第三縱隊。
中央紅軍在哈達鋪整編之后,就開始挺進陜北。此時距離劉志丹,徐海東的陜北紅軍還有800里。
就在這八百里路途上,有渭水,西蘭公路,六盤山三道險關要闖。
渭水是陜西境內(nèi)東西橫向的一條大河,西蘭公路聯(lián)通陜西西安與甘肅蘭州,是陜西省的公路大動脈,也最適合大軍布防。
六盤山,又是橫在陜北陜南的一個險峻山脈,三個關卡,一關都不好闖。
紅軍在哈達鋪整編的同時,國民黨部隊,東北軍,胡宗南部隊,地方軍閥等追剿和封鎖部隊也進行了整編。
國民黨部隊根據(jù)地勢,布置渭水和西蘭公路兩條防線。渭水布防,不僅有臘子口敗退的魯大昌部隊,還有隸屬于張學良的東北軍113師,114師主力。
西蘭公路防線上,有新編第1軍,新編51軍,加上原來的地方布防部隊,西蘭公路中部六個縣城,則有毛炳文的第37軍主力,馬鴻賓的35師主力分別布防。
東北軍將騎兵軍的主力布防在六盤山口,形成最后的第三道防線。胡宗南的主力部隊則從我軍側面形成包圍追擊之勢。
國軍的所有圍剿部隊加在一起,又有幾十萬人,紅軍剛剛整編的三個縱隊,只有八千人,除去婦女傷員,作戰(zhàn)部隊估計只有六千人。
這又是一場八千對數(shù)十萬的突圍戰(zhàn)。
貳、紅軍不怕遠征難
哈達鋪紅軍改編之后,毛主席就命令部隊向北進發(fā),先突破渭水防線。
面對敵人新整編的混搭部隊,毛主席如何用兵呢?
第一步,說聲東擊西,就聲東擊西!
毛主席先派出小股部隊向東邊的天水進發(fā),國民黨部隊得到消息向天水集結大軍之后,中央紅軍突然向西一折。
毛主席沒有給部隊休整時間,向西直撲渭水邊上的鴛鴦鎮(zhèn)。
此時九月鷹飛,正是秋冬季節(jié)的枯水季,原本是天險的渭水幾乎枯竭。
中央紅軍在鴛鴦鎮(zhèn)不用渡船,卷著褲腿就快速突破了渭水防線。
中央紅軍越過渭水防線之后,一路急行軍,攻下了通渭縣城。
于是在中央紅軍長達幾個月的突圍與急行軍之后,毛主席第一次命令部隊在通渭縣城休整幾天,吃好喝好,補充給養(yǎng)。
在突破渭水的通渭縣城休整期間,毛主席第一次向主站官兵朗誦了他新做的一首詩。
這就是《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萬里長征,歷經(jīng)千辛萬苦,經(jīng)歷大小百余戰(zhàn),都被毛主席凝聚在這首豪情萬丈的詩作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是成為長征精神的寫照,指引了接下來八十多年各個領域一次次的攻堅克難,無畏遠征。
巧渡金沙江,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場場生死瞬間,都讓人歷歷在目。
直到最后的越過岷山千里雪,三軍完成了最后的苦難,該是收取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叁、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紅軍攻占通渭縣城休整之時,國軍并沒有放松部署。駐守在西蘭公路的國軍37軍主力,從兩個方向向南施壓,在通渭縣城的北部華家?guī)X和蔡家鎮(zhèn)集結。
兩個鎮(zhèn)子互為犄角,國軍部隊想形成二鬼拍門之勢。
同一時間追在紅軍后面的8師22旅北上追擊,想把中央紅軍趕入37軍的包圍網(wǎng)。
可惜國民黨新整編的部隊計劃很完美,執(zhí)行很拉胯,南下封堵的部隊還沒到位,雙鬼拍門,門還沒關上,中央紅軍已經(jīng)穿了過去,攻占了西蘭公路上空出來的界石鋪。
10月4日,紅軍攻占界石鋪之后,不做停留,直接向北進占興隆鎮(zhèn),徹底突破了蔣介石設下的渭水,西蘭公路兩條防線。
前方只剩下通往陜北的最后天險,東北軍騎兵主力布防的六盤山。
蔣介石知道,一旦中央紅軍突破六盤山,與陜北紅軍會師,那自己將近十年的反共戰(zhàn)爭,五次集結,每次幾十萬部隊對江西蘇區(qū)的圍剿將以失敗告終,因此急電命令六盤山沿線守軍,一定要做好防守。
那么國民黨部隊里面,是不是一個能打的將領也沒有呢?
37軍22旅旅長向超中的選擇就是國軍兵敗最鮮活的寫照。
37軍22旅從興隆鎮(zhèn)開始一路追擊中央紅軍。
興隆鎮(zhèn)向六盤山的沿線,是曲折難行的。追在后面的37軍22旅,有一條直線可以向六盤山進發(fā),搶在紅軍之前,與東北軍騎兵第七師匯合。
向超中制定了作戰(zhàn)計劃之后,立刻將手下將領召集過來開動員大會。
他一個旅只有三個團,中央紅軍整編后,第一縱隊林總6個團,第二縱隊彭總4個團,就算第三中央縱隊不算核心戰(zhàn)力,也有超過十個團的兵力。
向超中的作戰(zhàn)計劃,能夠借助地利和東北軍一個師聯(lián)手,與中央紅軍拼死一戰(zhàn)還是有機會的!
當然,前提是他的部隊要和誓死突破六盤山的中央紅軍拼死血戰(zhàn)!
結果向超中手下三個團長都不接話,他立馬心里一涼。
這個計劃雖然完美,可是上了站場,部下沒有死戰(zhàn)之心,到時候潰逃了,頂在前面送死的會是自己。
于是向超中只能修改作戰(zhàn)計劃,改為繼續(xù)追在中央紅軍背后,緩緩追擊。
在六盤山防線上,主要防守的是東北軍的騎兵第7師,以及甘肅馬鴻賓的主力。
甘肅馬鴻賓的心思很明確,駐守固原,切斷紅軍進他甘肅老家的路線。至于東北軍第7師要他們協(xié)防,他們不予理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7師在六盤山的防御只能全部打散,以幾個連駐守一個鎮(zhèn)子的形式排開。
此時中央紅軍一縱隊的第四大隊已經(jīng)作為先鋒挺進了青石嘴。
第四大隊就是改編前的紅四團,中央紅軍長征過程中鐵打的先鋒部隊,而東北軍騎兵在青石嘴只有2個連。
兩個騎兵連很快覆滅,中央紅軍拿下青石嘴,并且奪取大量物資,包括兩個連里沒有死傷的一百匹戰(zhàn)馬。
毛主席很高興,于是命令組建了中央紅軍第一支騎兵連,梁興初成為第一任騎兵連連長,這只騎兵部隊也成為后來許多抗日神劇的素材庫。
就這樣,中央紅軍順利穿越了六盤山山脈。
回望險峻巍峨的六盤山脈,望著紅軍遠征的最后一道險峰,毛主席詩興大發(fā),于是有了舉國傳唱的《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雖然“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名言我們從孩提時代就知道,可是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是毛主席在長征絕境,只有八千人時作下的詩篇。
人類史上最漫長的二萬五千里征程,主席的詩作里,是:“屈指行程二萬”。
放在八九十年后,“紅旗漫卷西風”的氣勢,甚至暗合當今世界博弈的大格局。
結尾一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蔣介石的感受到底是驚喜,還是驚嚇?
以常人推斷,任何一個人,率領遵義會議后絕境中的紅軍,終于突破最后險關,所有人想的一定是長吁一口氣,慶幸活命,想過太平日子。
可是毛主席不是普通人,他相信身邊的八千生死兄弟,不是敗軍,而是“長纓在手”,“縛龍神器”,或許遺憾的是,蔣介石根本當不起蒼龍的稱謂。
我們都能背誦主席的許多詩篇和名句,只感覺氣魄前無古人,壯懷后無來者,可是我們并不知道那些名句是在怎樣的戰(zhàn)火歷練中,怎樣的絕境求生中鍛造出來的。
品味這些壯懷的詩,想象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絕境。我們生命中遇到的最大苦難,恐怕也不及其中的百分之一。
我們又為什么要頹喪以對,喪失希望呢?
我們應該扛得住主席百分之一的苦難,活出他老人家百分之一的豪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