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的話是具有兩面性的,一面是嘲諷,一面是啟發。
說嘲諷大家都理解,為什么說它還有啟發的作用呢?因為借著這種嘲諷,大家真的要開始思考一下工資不漲的原因了。
到底是因為沒有認真工作,不夠努力,還是背后有其他原因?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是一個關乎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當然值得引起廣泛的討論。
我們這個號平時讀點《毛選》,最近在知識星球上也讀點《資本論》,今天這篇文章就從《資本論》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工資不漲的原因到底是啥?
首先,工資是什么?
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錯覺,以為工資就是你付出的勞動所換取的報酬,是你的勞動與報酬之間的等價交換。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那么李佳琦的話就是對的,你勞動越多,努力越多,就應該越富有才對。
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如果勞動與報酬之間真是平等的,那最貧窮的肯定是那些不事生產的食利者,而不是終日勤勤懇懇的勞動群眾。
所以要搞清楚工資不漲的原因到底是啥,其實首先就應該搞清楚工資的本質是什么?然后你才能知道它漲與不漲的規律是什么?
工資的本質是什么?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花了一整個的篇幅去分析,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工資是維持勞動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這句話是解開工資漲與不漲的秘密背后的一把鑰匙。
其實關于這一點,大家是深有感觸的,對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來說,他們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所換取的那點工資,一定是只能勉強維持著其基本生存的那點費用。無非是有的生活質量好點,有點差點,本質并無不同。其中絕大部分人還背著負債,即使少數人手里可能有那么點存款,但也是暫時的,總歸是要被醫療、養老、孩子的婚房、教育等等拿走的,或早或晚而已。
那么,作為維持勞動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工資,在什么情況下會漲一點?什么情況下會下降?這里面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就隱藏在資本的積累過程之中。
這個積累過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資本積累的初期,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并不明顯。資本要不斷增殖,就要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把從工人那里獲取來的剩余價值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用于投入新的生產之中,因此就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對工人的需求就會上升,勞動者就會呈現出暫時的供不應求的景象,這個時候工人的議價權會高一些,因此工資也會漲一些,使得維持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部分高一些。在這個階段,工人的生活水平能夠得到相應的改善,吃穿會好一些,待遇會高一些。
但是在這個初期階段,矛盾已經在醞釀之中了。這是因為,盡管對工人的需求更多,從而使得工人的待遇會稍好一些,但是它并不能改變任何工人對資本的從屬關系。生產資料始終為資本家所占有,工人獲取的工資性質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是只能維持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而且其漲幅必須以不影響資本增殖為界限。而資本的不斷擴大再生產,依然是建立在對勞動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之上的,因此就會出現,隨著資本越積累,越擴大生產,整個社會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就越在資本家一極積累。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會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也會越來越高,也就是資本用于投入在生產資料和投入在勞動力上的價值比例會越來越高。換句話說,用于積累在生產資料上的財富占比越來越高,用于支付工人工資的那部分資本占比越來越低。而生產資料是私人所有的,這就使得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迅速呈現出兩極分化來。
好在這個初期積累階段,雖然分配比例越拉越大,但從絕對值上看,勞動者所獲取的價值整體還是上升的。因此矛盾雖然已經在醞釀之中,但并沒有激化。這個時候,勞動者的工資,從形式和表象上看,就好像是在增漲的,盡管它依然只是維持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
此時,勞動者越努力,付出的勞動越多,實際上意味著被剝削的越多,但總歸從絕對值上看,獲取是會更多的,因此就出現了越努力越幸運的假象。同時,因為絕對值在上漲,所以企業搞點什么狼性文化來刺激員工,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到了第二個階段,隨著整個社會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以財富的形式不斷在資本家一極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矛盾逐漸走向激化了。
這是因為資本家所占有的大量生產資料,它們通過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終歸是要靠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群眾來消化的。可是隨著生產資料以社會財富的形式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里,而絕大多數人啥也沒有,這就必然導致絕大多數人那點收入越發難以支撐和消化越來越龐大的生產力所創造的物質產品。畢竟,你一個人再富有又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于是,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開始萎縮,消費也就不振了。
消費不振進而必然導致再生產難以維系,也就是生產的擴大開始停滯,只能勉強維持著原有的生產水平。于是資本對勞動者的需求就會減少,工人的議價能力就會減弱,資本的壓榨就會更狠,原先的工資也就越來越難以維持原有的消費水平。此時,不管你的工資從金額和形式上看是漲了還是跌了,但是它都越來越難以維持原先那種必要生活資料的水準,因此實質上就等于是開始跌了。
這個時候,工人勞動者們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勞動,也就是要更努力,才能勉強維持著原有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但是這個階段并不能持續多久,只是一個很短暫的階段。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渡到第三個階段。
在第三個階段,因為消費不振會進一步導致生產萎縮,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進一步降低,這就必然產生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甚至是絕對過剩人口。大量的過剩人口的產生,必然導致工人內部的競爭越發激烈,大家就開始拼命的內卷。于是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你越努力不但不會越幸運,相反卻是越努力越日益走向悲慘。因為以前是十分努力,三分收獲,但現在卻變成了十二分努力,一分收獲。不僅相對貧困日益積累起來了,而且絕對貧困也開始積累起來了。
當越努力工資越低,越努力生活越走向悲慘的時候,懶惰、迷信、頹廢、暴力、抑郁、消極、道德滑落等等就必然隨著貧困的積累而積累。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資本論》
而財富積累的那一極,他們所積累的財富,其實質不過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不斷積累的結果。但是他們卻毫無羞恥的把這一切歸功于他們的努力,而把受到資本剝削而日益貧困起來的勞動者的悲慘,歸咎于所謂的群眾的不努力。
很多人可能從感性上認識到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分配上有問題。但是決定分配的不是分配本身,而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就會有什么樣的分配制度。
怎么解決?
其實答案早就寫在了《毛選》里:
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毛選第五卷,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