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翻《千家詩》,看到《觀書有感》這首詩,陷入沉思。想到我原來寫的《我寫 我在》寫完后,總覺得不接地氣,太飄渺了。“文字使有限的生命進入到無限的時空中里。”有那么容易嗎?無論怎么寫,大多數的人的名字也到不了無限的時空,會很快被人忘記。
那么,閱讀和寫作的意義何在?
威斯坦·休·奧登說,讀書就是翻譯,因為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讀書是把線上人和線下人調撥成同頻共振模式。
我們的生活是對藝術的模仿,生活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果我們去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物理空間,那是什么感受呢?
2014年深秋,我和徐克鐸爺爺領著4個孩子暢游清華園,路上,徐爺爺對我說,他每一次去清華,都呆在屋里不出來。徐爺爺的老伴在清華園后勤工作了一輩子。每次,他在校園里走,清華學子老遠就叫他“老師好”。徐爺爺是甘肅慶陽的農民,他說,聽到孩子們叫他老師好,他臉發燒,就不出門了。一路上,我觀察到清華學子的臉上都是“厚德載物”的專屬表情包。
一個愛讀書的人,能引領一個家愛讀書。一個家愛讀書,能引領一個社區讀書......這是閱讀和寫作的力量。
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說一個下鄉知青,年輕時拋棄了曾與自己同甘共苦的鄉下女友,女友為他懷過孕,還打過胎。后來他日子過得蒸蒸日上,不再和女友繼續了。
到了暮年,他把自己的故事寫了一本書,自費出版,只給自己一個人看。他每天打開書,讀一頁,以示懺悔??窟@種方法他治好了自己身體上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疾病。寫作能治病救人,寫作是一個療愈的過程。
書是這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訓。書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鏈條,我們看書、學習,是接受了先輩的精神遺訓。我們在書中會找到一個理想的自己,我們通過書籍,把現實的自己和夢想中的自己嚴絲合縫地混為一體。重塑一個嶄新的自己。
閱讀和寫作使我們的生命像條大河,有徘徊的天光云影,有清如許的高山雪水。
前幾天,也就是12月12日,看到網友們紀念福樓拜誕辰200年。討論包法利夫人為什么成為包法利夫人。我心里琢磨,包法利夫人如果是生在清華園,那最不濟也能成為高曉松的。
閱讀和寫作是給自己造境,能改變一個地區的物理空間,是改天換地。
編后記
文|馬大勇
2021年匆匆而過,12月悄然而至了。月初,我們皮村小區里又安排給居民免費注射新冠疫苗,預防感染。本來,在年初的時候,小區里的超市、飲食業的工作人員都已經注射了疫苗。4月份時,小區里安排給居民們打第一針,5月打第二針。接下來要間隔6個月,才可以打第三針。小區也就安排了這一次,真是把疫苗送到了社區。不過,春夏時打完疫苗需要觀察半小時,沒事,就坐在室外空地上等著,觀察完畢各自回家。冬天大風常要刮過來,在空地里坐著可不好受。于是服務者們還搭建了帳篷,可以遮風,打完疫苗針就坐進去觀察好了。
于是大家井然有序,前來打針。我也是在這時候打了第三針。沒說的,自己也是為國家抗疫做貢獻。
在這一個月里,小區超市時而傳出售貨員提醒大家戴好口罩的吆喝聲。新冠疫情在全國各處有一定范圍的反復,讓人心里很不安。最近的一次是某地有幾百人感染,但很快控制住,感染人數下降了。緊接著是陜西西安市,也是一天里幾十人被傳染,連續好幾天都這樣,于是市里下決心,讓所有市民居家隔離,非必要不離市。做這個決定不容易,西安市是約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一下子被按下“暫停鍵”,所有居家的市民們又照樣要吃要喝,糧油蔬菜等供應首先就要做好,要有很多醫護人員、志愿者參與測核酸、供應物質,維持秩序.....當然,我們國家這兩年來有“動態清零”的好經驗,堅信疫情很快就會得到控制,全國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這個月,還有一件事,讓我們心里牽掛著。文學小組用來舉辦教課活動、工會用來舉辦活動的兩個小院,村里下通知要拆遷了。這兩個小院,地上有點坑坑洼洼,房子有點破舊,下雨時屋里還會漏幾滴雨??稍豪镉兴嗥古仪蚺_,有小圖書館,小電影院。栽種著大株的桑樹、柿子樹,結出紅黑色的桑葚、金色的柿子。還有兩株杏樹,春花開了,結滿樹杏子。還有大叢的紫玉蘭和蜀葵花。一轉眼,算起來文學小組已經在小院里活動七八年了。這里曾有我們認真聽課的身影、各位老師諄諄教課的話語聲。有我們撒下的笑語。
如今是冬天,院子里的樹梢頭光禿禿的,殘留著些葉子在風里顫。聽說小院要拆了,真是有些戀戀不舍。
不過,不破不立。要拆就拆,搬就搬到條件好一點的地方。我們可以用照片、用記憶記下這小院子。
這一期的非虛構,收錄有一篇蘇木清清寫的《孤獨行走的文字》是記述了自己的一些生活,在文學道路上的追求,有一大段也說及了文學小組在這小院中的活動,老師和同學們的面貌。也是一種記錄。
非虛構這一輯,還采用了李柰的《一個醫專生的進城之路》,寫了與醫療有關的很多人與事,各種細節寫得真實。
這一期所收散文,有記述栽種棉花、菊花的辛苦勞作的《棉花記》《采得菊花插滿頭》。有懷念遠去的守車和守車工人辛苦的《記憶深處的守車》 。有寫母親善良、辛勞的《母親的玉米情結》《母親的立冬餃子》。還有寫冷天吃羊肉湯的,寫江南駱駝擔子、泡泡餛飩的,別有滋味。也有一篇《于沉寂中關照美》,寫的是閱讀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的體驗。
這一期的兩篇小說,選了滄浪笙的《回歸》,探討人生的曲折、感情的悲歡、宿命一般的命運。朱斌的《公招變奏曲》,記述機關職場上的一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似乎并不奇怪,又發人深省。
詩歌中,選取的拉瑪伊祖的詩,有對家鄉風物的描寫與思念、尋覓。潘碩珍的詩,家常話一般平實而不失靈動。松林灣的寫礦區的詩,隱藏著對勞動的贊美。還選取有好幾位充盈著思索的詩人的作品。
已經是年底了,氣溫越來越低,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到了。大街上的人們,都裹得嚴嚴實實的,匆匆而過。但是,街頭仍有賣芝麻醬的商販在邦邦地敲打梆子,叫著:“芝麻醬~”還有長長的吆喝聲:“收廢品咧~舊電腦回收咧~”幾個穿得嚴嚴實實的身影,仍守在街尾垃圾桶邊,撿拾可回收的礦泉水瓶、易拉罐等東西。這一期的《新工人文學》,也冒著寒風編輯成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