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中專最后一年(總共三年,前兩年學校上學,最后一年實習),也就是去工廠實習的那一年簽的協議書。
我先聲明一下,這份協議書并不是一進工廠就簽的。而是在我們已經實習了大概兩三個月以后。
(進工廠當天下午工廠也安排我們簽了一下協議,當時沒經驗,第一次碰到這種事,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都沒仔細看是什么就直接簽了,也沒有拍照(╥╯^╰╥))
那天晚上七八點的時候,我們還沒下班,突然領導拿這些協議書到我們干活的流水線,讓我們簽字,由于有了前車之鑒,所以我當時拍了這些照片。
我圈起來的都是有問題的,
當然這不代表沒圈的就是好的。
第一,這個工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哪里缺人就安排你去哪里(畢竟流水線的工作基本上沒啥技術含量,連培訓都不用,直接就能上手干)。比如你在A流水線上,B流水線突然有個人跑路了,那么就有可能安排你去B流水線。在一條流水線上的工作時間有長有短,短的可能只干一兩天,長的可能干一兩個月。
還有另一種情況,第一篇文章寫得太倉促,沒有寫這一點。
工廠并不是全年滿負荷開工干的,可能有幾個月產量高,怎么辦呢?
自然是不會讓你摸魚的,他會給你安排兩條上下游關系的流水線。
舉個例子,有A和B兩條流水線,A是B的上游流水線(材料在A加工之后,再去B加工,然后去CDEF等等········)。
那么你早上干A流水線,中午吃完飯就去B流水線,繼續(xù)加工早上在A流水線加工的產品。而這時的A流水線就停了,等明天早上繼續(xù)干,或者晚上可能有上夜班的人用A流水線干,一直到早上我們來的時候再接上(上夜班的和我們雖然都用A流水線,但是不一定生產同一個型號的產品)。
第二,這也是我非常生氣和無語的
我們當時已經進廠干了七八天了,這個所謂的“保證我們安全”的老師才突然過來,然后就是給我們開會,大概就是要服從工廠安排,要注意安全,有事情找他之類的······
我上一篇文章已經寫過了,不再多說了,直接引用上一篇文章的:
有一次學校要交錢,班主任讓我們回學校一趟,我們每個流水線找了一個同學,和班長請假去交錢,班長打電話問這個老師,這個老師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沒有這回事,可能是他們不想干活,故意的,不用給他們請假······。然后我們給班主任打電話,讓班主任和工廠的班長溝通,這事才完成。
其他的學校有什么安排,比如讓我們去交資料,或者去拿東西,他基本上就是一問三不知,什么都不知道。
我們有不少人向他反應工作時間太長,工資問題,他也不管。兩三個月去一次車間,拍個照就拍拍屁股走人。
這個所謂的老師,根本就毫無作用,一問三不知就算了,還唯恐天下不亂,到處火上澆油。實習了半年,他一共就來了工廠三次,第一次是我們來工廠七八天以后;第二次我都沒注意他,在我們后面拍了幾張我們干活的照片就走了;第三次是一個同學不想干了,他父母來接他,這位老師出現了一下。
另外說一下,這個老師我們在學校兩年,從來沒有見過他,據說是管圖書館的老師,年紀不小了,而且他家就在我們實習的工廠對面,幾分鐘就能趕到廠門口。我盲猜一下,這位老師可能快退休了,所以學校給他個輕松點的工作。
第三,工資
工資問題我上一篇說過了,基本上就是這樣,但是因為我圈圖的時候不小心也圈起來了,所以就再補充一下吧。
每個月1200元的同學也有不少,大部分都是1300左右的工資,我當時第一個月工資發(fā)了1400多,就是我們那一片大概二十多個人里面第二高的工資了。
當然如果你干活不努力,還被扣工資,那就可能不到1200塊錢了,有可能1000塊錢也沒有·······
第四,工作環(huán)境危害大
那整個車間除了其中一個車間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密閉比較好,噪音算大之外,其他的車間,哪里都是當當當、嗡嗡嗡的噪音污染,還有氣味刺鼻的化學品,讓人掉眼淚和咳嗽,戴口罩也沒用········
我在這條流水線上干了整整一個月,期間有一個和我一起干的同學,推車的時候翻車把自己壓在了下面(一米四五的的推車,挺沉的,不過被壓的那位同學沒事,但是好不容易有請假的機會怎么能放過o( ̄▽ ̄)d),然后請了三天假。于是工廠安排另一條流水線的同學過來接他的活,結果剛來的那位同學一上午都在咳嗽、掉眼淚·······
第五,關于勞保用品
后來我去了另一條流水線,非常的費手套,普通的棉線手套大概三四天就要用壞一雙手套。但工廠發(fā)手套最快的速度是一個星期發(fā)一雙········平常都是半個月發(fā)一雙手套·······
最離譜的一次,三個多星期才發(fā)一雙手套,將近一個月了········
口罩差不多半個月發(fā)一個,大家想象一下,大夏天的,一天差不多十四個小時戴著口罩,然后戴半個月·······口罩都臭了····臭到戴上口罩都聞不到刺鼻的化學品味·····
所以沒辦法,都是自己出錢買手套,口罩········
作者:悲鳴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