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派遣是勞資糾紛的新焦點,也是媒體輿論的熱門話題。有識之士紛紛對派遣工“大表同情”。但假如深究下去,你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并不反對勞務派遣制度,許多人還聲稱“應當大力發展勞務派遣”,雖然也會稍帶不痛不癢地譴責兩句“當前有些派遣公司和用人單位侵害派遣工利益,需要整頓、規范”云云??傊?,同情的背后,是為工人挖下的一個個輿論陷阱。茲列舉如下:
● 勞務派遣可以促進就業。
這是彌天大謊。勞務派遣對就業的貢獻,僅限于派遣公司自己招聘的人員罷了。此外并不增加任何崗位。按照全總估算,中國的派遣工已達6000多萬,占職工總人數20%。日本的勞務派遣工也達到雇工總數的30%以上。你不需要是諸葛亮也能猜到:假如沒有勞務派遣制度,這些崗位照樣需要招聘工人來干活。
● 勞務派遣好,但法律有漏洞。
勞務派遣制度的先行者是美、日和歐洲各發達國家,“經驗教訓”和法規早就有了……2008年9月《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稱:“最終出臺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和之前五版討論稿相比,被業界稱為‘180度大轉彎’,其中勞務派遣一章,刪繁就簡,由5條縮減為3條……第五版征求意見稿中規定,勞務派遣一般適用于臨時性不超過6個月的崗位,非主營業務崗位,以及臨時頂崗的崗位,同一勞務派遣崗位連續工作超過24個月,不得使用勞務派遣形式等,但在正式條例中,這些全部被取消。”《經濟觀察報》于2011年2月報導:“早在2009年上半年,人保部就開始著手制定《勞務派遣條例》,以彌補《勞動合同法》此方面內容的‘不足’,但來自多方利益集團特別是大型國企的壓力,使得本已經過多次修改、征求意見的“成型”《條例》,至去年年底基本‘泡湯’。”同樣,“醞釀三年有余的《工資條例》,已經再次陷入僵局”,也是全國工商聯等機構代表“各方利益集團”發力所致。
可見,這些“漏洞”是按照雇主(即用人單位)的利益和意愿留下的。因為“規范勞務派遣”也好,同工同酬也好,都會“增加企業負擔”。
● 勞務派遣有利企業發展,問題是派遣工待遇低,缺乏歸屬感。
有管理層訓話時,會罵工人“沒有主人翁責任感”。這實在很可笑。員工本來就不是企業或單位的主人,也從沒有什么“主人翁權利”或權力,哪來的“主人翁責任感”?至于“歸屬感”就低級多了,意思無非是“以廠為家,愛廠如家”。如果說老板對正式工還可以裝出家長模樣,這么來洗腦的話,勞務派遣就把這層薄薄的面紗也撕掉了。它不客氣地告訴工人:“你是奴隸,但不是我家的奴隸!”希望給派遣工制造“歸屬感”的有識之士擔心的是:派遣工恐怕因此不會盡心盡力地為主人著想和賣命。
● 勞務派遣泛濫,國企責任最大。
在中國,勞務派遣的泛濫,始于國企改制迫使大量工人下崗,再以勞務工形式低薪聘回。接著是國企、私企和外企共同抵制《勞動合同法》,抵制對工人處境的改良,也就是規避訂立長期合同、降低待遇、少交社保。
媒體輿論熱衷于拿國企、央企(經常被稱為“壟斷企業”)來開涮。在“終于發現”國企是使用派遣工的大戶以后,勞務派遣問題幾乎被說成國企的專利,外企私企則被悄悄放過。這些人真正的意思是:“應當把國企資產和市場統統交給私人老板。”不過,后者使用的派遣工并不少,而且越來越多。早在2007年,江蘇無錫市的外企員工占全市企業職工總數的16%,使用的派遣工就占了全市派遣工總數的18%。目前上海的外企、私企、國企分別有35%、23%和21%的員工是派遣工。而國企大量使用派遣工的原因,其實跟外企、私企一樣,是為了謀求最大利潤,因此需要壓制工人改善處境的愿望。
● 勞務派遣在國外不是主流用工方式,它在中國被濫用,失去本意。
我們曾經介紹過日本的勞務派遣情況。中外老板們鐘愛這個制度,動機是一樣的:它有助于剝奪工人的權益,給老板省錢,想雇就雇想炒就炒。各國政府為了滿足老板們的這個需要,不斷放寬對勞務派遣的法律限制,越來越使它成為主流用工方式。它在中國之所以發展到超英趕美的地步,不只是因為在中國的資本有更強烈的“逐利本性”,而且因為工人更無力量去反抗它。
這里,我們再簡單介紹一下德國的勞務派遣及外包情況:
派遣工越來越多,他們沒有受到相應保護,但要組織他們難度很大,因為派遣工都是在這里干一段時間后就被派遣到別處去,也可以隨時解雇。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得到穩定的工作崗位。隨企業“轉型”而大量產生的派遣工和臨時工,主要是年青人。
派遣工的待遇比正式員工差很多。例如福特汽車供貨商的廠里,有1/3至60%的工人都是派遣工,時薪僅7歐元,月收入900~1000歐元。以三口之家來算,每月房租要700歐元,占了大半,生活相當拮據。這是德國幾十來沒見過的??颂敳S的工人呼吁“派遣工與正式工應同工同酬”,似乎還未被五金工會采納。
德國的失業者大多在就業市場里覓職,此外還有中介公司、勞務派遣什么的,但工資都比較低。失業者當中,年紀大的通常退休。有些人找不到長期工作,只能做兼職工,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要做幾份工維生。政府削減失業金的政策出臺后,臨時工、勞務派遣工增多。政府宣傳說危機已經過去,但實際上對工人來說,真正發生的變化只是勞務派遣大大增加。
德國30歲以下的人口中,有60%從未做過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是派遣工,或只簽短期合同。現在德國的五金行業中,80%的工人是勞務派遣。
除了派遣工、臨時工不斷取代正式工之外,“外包”也成為大企業削減工人工資福利的重要法門。例如:
科隆的福特汽車廠像其它許多大公司一樣,不斷地把部分生產工序(即配件的生產)外包,或變成獨立公司,自己只生產車身價值的18%。
拜耳公司從1976年的5萬名員工裁到現在的1萬人。從1995年起,它陸續賣掉一些車間和產品。在拜耳公司原址上,目前已有了50家公司。
2000年,波鴻市的歐寶汽車廠想把某車間(連同工人)賣給其它公司,這樣一來工人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該車間員工占全廠總數的三分之一。于是1萬多名工人罷工了兩天,雖然沒有制止外包,但達成新的協定:外包員工的待遇必須和歐寶本廠一致,這個協議至今有效。那時五金行業工會對罷工一點也不支持,只送來一些可樂、香腸和面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