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調研報告
任丘市地處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帶,自有鄉土以來,積歲沉淀,歷史遠矣!在這片誕生過神醫扁鵲的土地上,古靠鄚州廟會、今依華北油田,形成了這座城市創新的文化和石油城市的品牌,一個世人關注的全國百強縣市,正在為千年大計的雄安建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強勁力量!
1975年任丘第一口油井噴出石油的時候,我穿著軍裝來參觀過,第二年春天便脫下軍裝換上工服來任丘參加了華北石油大會戰,那時候我們腳下沒有一塊磚,今45年過去,這座美麗的石油城是我們用雙手開拓出的美麗家園!
在慶黨百年的活動中,我參觀了“華北油田紅色記憶”、任丘市美好家園“紅色印記”等展覽,激起心潮澎湃,也被一批老同志們籌備“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決心所感動,于是,我在創作《家園(雄安三部曲)》的采風中,順便對“石油城紅色博物館”進行了調研,發現紅色基因無處不在,石油文化遍地花開,現將我調研情況向正在籌備“油城紅色博物館”的同志們報告如下:
油田退休干部崔躍剛,十六歲就參加了華北石油大會戰,40多年來,收藏以“石油、鐵人、華北油田”等為專題的老物件達兩萬余種,從中精選出千余件,無償捐獻給“華北油田紅色記憶”展覽館展出,已接待兩萬余石油職工和外地來訪者。油田退休干部高玉輝,30年來搶救性地收集了本土歷史文獻、古董文物一萬四千余件,紅色書刊、紅色物件兩千余件,有的是絕無僅有的珍品,現已在美好家園“紅色印記”公益展出千余件。前來參觀的工人、農民、解放軍官兵、退役軍人、大學、中學、小學的師生絡驛不絕。光榮在黨五十年的堵文凱同志五年手書的《毛澤東選集》更是稀世珍品。任丘市新華路前莊展室的“紅色書畫”、“紅色紀念品”也具有了一定規模,數量可觀。這些紅色寶藏分散在民間各自為戰,聯合起來共建一座國家級的博物館勢在必行,崔躍剛、高玉輝率先發起,油田的老職工們聞風而動,捐物捐款,我親眼目睹了老工人張笑梅、劉金芳捐款捐物的一幕,甚是感動。我看到于貴奇等專家零報酬拿出的設計方案,麻家塢村委會主任郭書平向我表示:愿拿出他們村在市東環的二十畝地建這個博物館,還可提供他已承包的三千畝土地建紅色文化廣場、紅色影視基地等。從由此議引發出的一系列社會反響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群眾的首創精神,他們已經自發地為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工作。
為什么人們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熱情這么高?因為它切中了民意。今天的華北油田經過四十年的改制,從當年的油老三已經滑跌到四十幾名,大批的工人下崗,許多職工每月僅發一千元的生活費度日,昔日“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雄風不見了,這與大會戰時一個石油工人可養活十四個中國人的勞動創造相比,怎不懷念那個“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的激情歲月,那是一個太陽出來照四方,人們高舉著毛澤東思想紅旗,萬眾一心,大干社會主義的壯麗畫卷!那是一個工農手拉手,軍民一家親,干部群眾魚水情的公平社會!那是一曲“祖國建設跨駿馬”的凱歌!那是共產主義種子在這片士地里生根發芽的幸福日子!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金錢對中國的掃蕩來勢兇猛,它以神話般的力量沖進油田,過去那些為之奮戰過的老單位都被沖散了,走馬燈似的官員和老板令人目不睱接暈頭轉向,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陌生,信任的危機,信仰的困惑,生活的壓力,逼迫越來越多的人們懷念那個發奮圖強的火紅年代!能到博物館回味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一個自發的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現像在習總書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號召下應運而生,它觸動了工人農民回顧石油大會戰的初心,這個初心就是民眾對紅色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共同認知形成的集體記憶,忘了這個初心或者用一種扭曲的方式去曲解,就是一種忘恩負義。丟失了這個初心,那整個油田和城市便會失魂落魄,淪為精神的廢墟。今看到民間興起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義舉,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群眾的首創精神,感受到群眾的創造力是籌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源泉!
記得華北石油大會戰結束后,華北油田一下子蓋起十四個大禮堂,當時人民日報在頭版位置發表批評文章,說這太浪費了,四十年后看,這十四個禮堂除管理局大禮堂之外,其余大多無啥用場,改制后的油田礦區,不少廠房和鍋爐房閑置,有些已成廢墟。現在如果把總醫院、衛校、供應、采油、運輸、水電、油建等單位的禮堂或廢棄的廠房拿出一個,稍加修繕,改造成一個“石油城紅色博物館”,應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很好選擇。
博物館是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文化教育機構,自1753年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英博物館以來,各類博物館相繼出現,我國1933年建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來,到新中國的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陶瓷博物館等,目前各類國辦民辦的博物館形式多樣,但迄今為至,號稱石油城的任丘市還沒有一個石油博物館,更談不上紅色石油博物館,建立一座“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當為首創,將填補這一空白。
建議“石油城紅色博物館”主體建筑的設計要成為博物館之林獨特的標志。外墻四面浮雕構成象征“紅色石油精神”的視覺效果,主廳內陳列立命題數個,展布以志感懷。
一、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
(1)一批革命前輩,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前赴后繼,用鮮血和生命艱苦奮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八年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戰斗中保家衛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建功立業。
我發現當年冀中軍區十分區政委曠伏兆、司令員劉秉彥領導冀中軍民抗戰,在血與火的抗日戰場上埋葬犧牲戰友時立下生死之約:今后不管誰先死,就埋在這里,與戰友們繼續為冀中人民站崗。后來曠伏兆擔任地質部副部長帶勘探隊來到過去戰斗過的冀中平原勘探石油,并于1964年初在天津主持召開“關于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會議”。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報告并指出:這是繼大慶會戰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會戰。劉秉彥曾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代省長,多次回到這里帶動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城鄉建設和油田開發。二位開國將軍后來都按生前的約定葬于雄縣米家塢。我建議把二位革命前輩在冀中戰斗的曠世奇緣和石油情緣能在你們的博物館重現。
(2)王錫彊(高陽人)、戴培元(任丘人)在李大釗、鄧中夏的領導下創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如紅軍時期毛澤東部下的炊事員,背著行軍鍋,跟著毛主席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趙和年(任丘人)。又如朱德、賀龍、呂正操、余秋里、白求恩他們留下的英雄足跡。又如三萬任丘民工像當年抗戰一樣投身石油大會戰。又如從大慶來參加會戰的六千石油干部職工,把大慶紅旗和“鐵人精神”帶到冀中平原。又如石油部長康世恩在會戰一線現場辦公,多少赤腳指揮和共產黨員帶頭迎難而上。又如郭蘭英等文藝工作者來井隊鮮花送模范。又如毛主席逝世時油田哭聲遍野。又如工人農民年年歲歲以各種形式紀念毛主席……建議對上述這些資料挖掘整理,分門別類地列為展品,讓后輩能看到共產黨人和中國石油人原始的精神力量!
二、我為祖國獻石油
四十五年前,五萬異鄉人從遙遠的13個省、市、自治區故鄉集結而來,他們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英雄贊歌,開始了一場熱火朝天的石油大會戰。成千上萬臺設備、車輛潮水般涌來,河北省5個地區27個縣成立了“支援油田建設辦公室”,任丘縣組織了一個民兵師為油田鋪路搭橋,鄉親們當即騰出300多間民房讓工人住,在當地干部群眾大力支援下,工農同心協力,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開發、當年收回國家投資。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建成了一個大油田,躍居全國第三位。開辟了在古潛山找油找氣的新領域,佐證了地質部長李四光“新生古儲”原油成藏的地質理論,創造了我國石油史上又一個里程碑。
三、再為祖國獻石油
幾代華北石油人建造出以油田和石油化工為主體的美麗石油城市,錘煉出的石油精神早已超出石油,成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帶動起任丘和周邊乃至冀中平原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滄桑巨變,在產業報國和文化報國中創造物質文明,也創造精神文明,新一代石油人在新時代再為祖國獻石油!
四、用現代科技建成國家一流的博物館
其陳列展覽區、教育區、研究區、服務區、庫房區等均用現代科技設計技術,要求二百年內不落后,這是數字的博物館、這是人工智能的博物館、這是光電信息的博物館,將以空間智慧把“紅色基因”“石油基因”傳遞給新時代!
五、助力雄安新區
“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興建,對于弘揚中國共產黨歷史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為京津冀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更是為雄安新區增添了一道耀眼的紅色光芒。其起點的高度、文化的深度、時代的廣度、民意的熱度,注定了這是惠及當代功在千秋的文博事業。
鑒于上述調研情況,我認為“石油城紅色博物館”在內容和形式上,至少具備了:典型的環境、獨創的形式,具有首創性,獨特性,可行性。籌建一座民營“石油城紅色博物館”方案的出現恰逢其時。已基本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爭取得到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做為民營“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積極引進商業機構的資本投入,吸引全國、全世界有紅色石油情結的網友們捐款捐物和投資,并爭取得到國家博物館專項資金的支持。
我是油田已退休的職工,今做為一個志愿者,提供此調研報告,僅供籌備“石油城紅色博物館”的同志們參考。在一洗百年恥辱,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愿未來的這座“石油城紅色博物館”展示出這塊土地上的紅色血脈、紅色文脈、紅色地脈、紅色國脈。喚起人們回望阡陌縱橫之精神家園,以足夠的文化自信走向新時代!
油田退休干部高玉輝創辦的美好家園“紅色印記”
“華北油田紅色記憶”展覽館館長崔躍剛接受張笑梅捐款
堵文凱同志手書《毛澤東選集》
觀堵文凱同志手書《毛澤東選集》
天眸向崔躍剛、高玉輝等同志說明調研報告
報告人:天眸
2021.7.11.于華北油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