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十五日談”發了篇文章《城市“蹲族”:這些高學歷年輕人明明拿著一手“好牌”,為何卻選擇“就地躺平”?》。
文中提到,這些受過良好大學教育、家庭出身還不錯的年輕人,不同于“啃老族”,明明有著一手好牌,卻選擇躺平任嘲,過著低欲望、多沖浪的閑散日子——這樣的“蹲族”已經由北上廣深向二線城市蔓延開來。
“十五日談”這篇文章有著對“蹲族“群體同情式的理解,認為”蹲族“的出現是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等各主體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還是要想辦法讓年輕人站起來。
具體做法大體上為學校加強職業教育、實踐教育,社會打破“唯學歷論”,企業讓員工拼搏更有動力。
想象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如果這些所謂的措施真的有效,那基本上是讓“蹲族”們對現實認命,老老實實的去996.
這大概是“十五日談”和稀泥式的文章所期望起到的效果,各打五十大板,然后“蹲族”歡天喜地的去拼搏。
可惜網友們并不太買賬,下面的評論基本是批評的。
可以說,有著切膚之痛的網友們對問題的本質認識得比“十五日談”要深刻得多。
就像互聯網大廠里996的年輕人一樣,看似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了工作,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獲得了較高的回報,可結果呢?
996.ICU已經不是傳說,而是血一般的事實;高強度工作下,勞動者的身心俱損,年初拼多多一個應屆生猝死,另一個應屆生自殺,還有一個員工被救護車拉走;各互聯網大廠的市值一再飆升,BOSS們財富再創新高的背后,是無數默默用命換錢的程序員們;哪怕這樣,他們依然面臨著35歲以上被辭退的風險,只能卑微的在簡歷中寫道:“雖然年紀大了,但我還有體力,還能加班,只要能給我加薪。”
……
這才是互聯網行業,拿著高薪、聚集眾多聰明頭腦、光鮮亮麗的背后。
相形之下,其它的行業只能稱其為掙扎,掙扎于收入,掙扎于付出,這一頭是不可企及的高房價,那一頭是惡劣的用工環境(包括時長、投入產出比等)。
冰冷的現實告訴人們,所謂的高學歷,已經不是什么一手好牌了,各種二代們手里握著的才是“好牌”。
這個時候,高學歷的、善于總結的人一定能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提煉出本質:
相比消費主義的洗腦,過簡樸的生活不好嗎?反正也買不起房,何苦那么拼呢?好好的活著,與一身的傷病去追逐畫餅,到底哪個更好呢?究竟是做個自在的人好呢,還是成為資本機器中隨時可以替換的螺絲釘更好?
勞動回報率遠遠低于資本回報率,在保證基本物質條件之后,勞動投入對個人的邊際收益低于邊際成本。
這個時候,當聰明的年輕人發現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明顯改善生活,而只要付出基本的勞動就不會被餓死,那自然就會有人選擇躺平。
于是,低學歷的成了“三和大神”,高學歷的成了“蹲族”。
這個時候,從心理上入手,從分配上入手,都是治標不治本。
當然,與其說“蹲族”是躺平任嘲,毋寧說是無聲的反抗,甚至有的已經開始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中去尋求答案了。打小從課堂上學的空洞的理論,一旦和現實的生活結合,就煥發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這就是為什么年輕人開始在地鐵上讀起了毛選的原因。
而真正的出路就蘊藏于青年人的反思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