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小時工作制”這一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
相應的標簽下,截至目前已經有1.4億閱讀,討論1.5萬。
最火的一個帖子是昨日下午發布的,下面討論的點贊數(對具體評論的表態)已經高達百萬。
這個回答來自于問答社區“知乎”的一個問題:“嚴格執行八小時工作制,雙休,社會會變得怎樣?”
這個問題在知乎本身討論度不高,只有624個回答,其中最高贊回答正是微博上最火的那個帖子的源頭,目前已經有1.9萬贊。在知乎已經算高贊回答了。
許多人看到這個帖子,都莫名地淚奔了——這不就是小時候父輩的生活嗎?難怪那一代人多才多藝,因為有時間和空間去學習鉆研啊。
誰都想不到,本該是生活中正常的狀態,卻成了“打工人”難以達成的渴望。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活著的唯一目的成了賺錢養家,“人”退化成資本戰車上可隨時替換的螺絲釘,這甚至成了唯一的意義。
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的飲食、社交、休閑、娛樂、學習、自我成長,統統成了可有可無的奢望。
為什么外賣業發達?不就是因為年輕人普遍996,生命只剩下工作和休息兩件事,休息也是為了工作。這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美食?能方便快捷地填飽肚子,不妨礙冗長而又繁重的工作或難得的休息就行了。
為什么不愿結婚、生子?工作累成狗,哪還有什么欲望?再說,生了孩子,如果沒有老人照料,下班都快凌晨了,獨自在家的小孩怎么辦?夫妻雙方中勢必有一人全職,這下本不寬裕的家庭就更緊張了。
為什么必須拼命工作?因為到處都是996,無處可逃。因為只有拼命工作,換來的一點兒收入,才能養活一家老小。
八小時工作制、雙休之后,一切“會變得正常”。
“會變得正常”,短短五個字,猶如當頭棒喝,讓人從每天不得不的掙扎中抬起頭,憧憬一下美好的未來,某種意義上也曾是我們的過去。
這個話題之所以這么熱,不就是許多人都處于“溺水”掙扎的狀態么?
在1995年實行雙休之前(也是八小時工作制,三班倒),曾有課題組進行了詳細的論證:
當時,他們發現,大部分單位的有效工時只占制度工時的40-60%,按當時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時算,有效工時還不到30小時。
在到底是“增加一天工資”還是“不增加工資,增加一天休息”兩個選項之間,80%以上的受訪者都選擇了后者。
再有,蘇聯等國的經驗都表明,適度縮短工時,一周五天工作制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蘇聯的調查數據是8%。
此外,人有空有閑了,才會消費,有助于第三產業發展。
一切好像就在夢中。
后來,各種超時加班從建筑業和沿海的電子廠來了;再后來996、007成了互聯網大廠的標配;逐漸地,996成了誰都逃脫不掉地詛咒。
這時候,有人出來洗地了。
要奮斗啊,不奮斗怎么買房?
要奮斗啊,不奮斗怎么發展科技?
要奮斗啊,不奮斗怎么趕超美國?
誰不奮斗了?
難道奮斗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往死里干?
現在的大廠,玩的不都是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然后拿1.2個人工資那套嗎?最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大頭不都是被資本家給拿走了?
號稱科技巨頭的大廠們都是無底線競爭,你敢996,我就敢007,他就敢一月干380小時才“本分”。
今天需求不足、生產過剩、服務過剩,勞動者卻沒落得一點好,不就是因為資本壟斷、無底線競爭嗎?
以我們目前的人力和受教育程度,完全可以做到三班倒/8小時工作制,讓更多的人賺錢,更多的人消費,讓更多的人成為一個正常的人,讓生活的一切都回歸正常。
那樣,貧富差距不會過大,失業人口也沒那么多;只不過,恐怕就沒有什么巨富了。
“8小時工作,8小時自己支配,8 小時休息”,這不應成為奢望,而是一個健全社會的標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