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網,刷到一條消息,“快手開啟全員大小周”,筆者當即震驚了,這特么近三十年莫不是白活了?
在筆者的記憶中,大小周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向五天工作制調整過程中的過渡狀態,時間并不長——那時候的筆者還是個小屁孩,雖然已經忘了當時上學沒,但每當周末才能坐父親的三八大杠回家的興奮勁,筆者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查了一下資料,果然:
1994年3月底,我國試行“隔一周五天工作制”,即大小周。1995年五一勞動節,正式實施五天工作制。這意味著大小周只實行了一年多。
也就在這一年的元旦,《勞動法》正式實施,規定實施“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快手的“全員大小周”制度,意味著二十五年不但未有任何進步,反而大幅退了回去。
有意思的是,快手這一次調整透露了兩個秘密:一是此前快手的大小周已經覆蓋70%的員工了;二是這是向西方學習的。
“向西方學習”這一理由尤為奇葩。人家西方習慣周日開始上班,為什么快手就一定得周日上班呢?再說,因為工會等的存在及享受帝國主義的紅利,西方發達國家反而一周五天、四天上班的不少,給員工放假的節日也不少,快手怎么就不學習一下呢?
這很難不讓人想到幾個月前特朗要強行收購抖音海外版TikTok時,快手一鳴先生那句著名的“要有火星人視角”;還有早幾年那個來自昆明的姑娘,在馬里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那空氣是多么奢華清新”——看來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有不少都是精神西方人啊。
雖說國內有許多行業、尤其中小公司一周只休一天;但互聯網大廠基本實行的還是五天工作制,多出來的那叫加班。
這一次,快手敢為天下先之處在于,將互聯網大廠做得說不得的活,坦坦蕩蕩地說了出來,以“開足馬力”、“效仿西方”“員工自發”的名義。
如果按勞動法,每月多出來的兩個周末,應該算是加班,應該發雙倍工資,結果現在變成了公司理所當然的制度,加班費自然也就省了下來,畢竟是“員工自發”的么。
當年某不可說之大廠開“狼性文化”、“996”先河之時,許多人無視其員工的相繼跳樓、猝死,及身體機能不可逆的損壞,并稱,只要錢給夠,有什么不可以,拿命換也成,酸什么;于是,后來996成了互聯網大廠的標配(實際遠不止996);
去年一幫壯年禿頭的程序員搞了個線上的“996ICU”,杰克馬馬上跳出來當精神教父“996是一種福報”;哪怕這樣,明面上還是五天工作制,多出來的叫加班,現在呢,制度化的大小周來了,“這周996,下周995”,那么全年997還遠么?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頭部大廠的大佬們一個個都身價不菲。
頭部公司的如此行徑,將起到極強的示范效應。中小公司跟風走向大小周996,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40歲猝死也不再是孤例。
看起來互聯網大廠的員工工資不低,實際上是資本家花了三個人的錢,雇了兩個人,去干了四個人的活;其背后,則是勞動者身體機能的衰退,自由時間的喪失,其社會屬性逐漸喪失,單一化為社會化大生產中的機器,且只有依靠出賣勞動力/生命才能勉強維持生存及勞動力的再生產。
然后每一年都就業難,考研考公一年比一年火爆,還有35歲即失業的潛規則。
……
大學時讀不懂《資本論》,現在,我們自己就成了鮮活的案例。難怪筆者一鵝廠做碼農的同學說,他那此前整天吊兒郎當、只知玩樂的同事,竟然有了動力去看毛選和資本論。
在此之下,摸魚,成了員工自保的手段。
至于勞動法,其格式應該是txt的,而不是exe的。
魔高一丈,什么每天一次廁所、坑位計時器、馬桶前傾、座位下裝紅外傳感器……,大公司用來“精細管理”員工的手段越來越先進。
今年10月下旬,快手廁所被爆坑位裝了計時器,不知道過了這么幾個月,數據收集怎樣了?移動坑位增加沒?員工的如廁難問題解決沒?
大小周來了,997還會遠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