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的青年毛澤東,擔任了校學友會總務兼教育研究部部長;爾后,毛澤東和他的學友們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工人夜校”。
同學們親自起草招生廣告,主持開學儀式,兼任教員,教工人們讀書、識字、寫字,傳授新思想,喚起工人的思想覺悟,與工人建立了深厚感情,組織工人起來進行反抗壓迫的斗爭。
2007年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用戲劇化的方式再現了這一真實的歷史:
103年前的第一所“工人夜校”,讓工友們明白了“工人可以頂天立地”的道理,點燃了工人階級翻身求解放的希望之火。從此,毛澤東的命運也就與億萬受剝削、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建黨、1927年秋收起義、1931年蘇維埃紅色割據、1935年轉戰陜北、1945年抗戰勝利、1949年建立新中國、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一個最廣大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時代真正來臨。為了這一時刻,“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毛主席自己也犧牲了六位親人。
“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
1965年,毛主席講出了自己的擔憂。見不得勞動人民受苦的青年毛澤東最終“被逼上梁山”,走上了革命道路;革命勝利后,毛主席最擔憂的還是勞動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問題。毛主席清楚,社會主義革命事業作為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為此,他不惜“粉身碎骨”放手一搏,要在大風大浪中去培養鍛煉成千上萬革命事業的后繼者。
在毛主席走后,他的擔憂最終還是變成了現實——幾千萬工人下崗,三億農民背井離鄉,成為新時代的新工人。
回看十年以前,《包身工》里的一幕在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外來工集中的發達地區再現了。在這個背景之下,一批時代青年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開始踐行著毛主席對后繼者的囑托,一家家為工友服務的社工機構、公益組織涌現了出來,為廣大新工人群體生存狀況的改善,發揮了切實的作用。
大浪淘沙,直到今天,還能夠堅守下來的專門為工人服務的社工機構及公益組織已經是鳳毛麟角。據筆者了解,廣州比鄰公益服務中心就是現在珠三角地區唯一一個還扎根在工業區,為工人提供服務的公益機構。
比鄰的負責人熊亞洲算起來是筆者的校友和師弟,盡管我們身處不同的地域,從事不同的行業,但因為毛主席,我們的心意卻是相通的。
慚愧的是,筆者只是在網上為工農吶喊,偶爾做些社會調查;而小熊同學自2010年從北航畢業以后,就投身服務工友的公益事業,至今堅持了整整十年時間。長期扎根工業區的熊亞洲,早已跟工友們打成了一團,陌生人很難將面前的這個瘦高個與名校高材生聯系在一起。
有人曾經問小熊,“你一個研究衛星和導彈的,為什么跑來做公益?”,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工人群體的命運,為了尋找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加入到為工友服務的事業,這樣的問題他回答了不下百次:
我出生在80年代,父母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我的父親在城市擺地攤謀生,母親是餐廳服務員,他們在城市相識后結婚,我便成為了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流動兒童”。小時候,我們家租住在本地人的一個陽臺,放一張木板就是床,木板和墻壁之間不到20公分的縫隙是我們家唯一的“過道”。
2006年的冬天 ,大學一年級,我第一次到北京五環外的打工子弟學校,看見零下十幾度的北京,宿舍里沒有暖氣,孩子們只能靠擠在一起抱團取暖的時候,仿佛看到了兒時的自己。我想,我和流動兒童、外來工的“緣分”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大學畢業以后,在學校已經熟讀馬列毛著作的熊亞洲,懷揣著兒時就奠定了的階級感情,決定好好去讀讀社會這本大書。于是,便放棄名校畢業后的高薪工作,在北京的一家打工子弟學校當志愿者老師。從北京的皮村出發,熊亞洲輾轉于珠三角的各個工業區、城中村,最終在2016年扎根廣州的一個工業區、創建了比鄰。
2016年,熊亞洲募集了幾千冊圖書,在廣州的一個工業區創辦了一家面向工友的公益圖書館,給下班后的工友提供圖書借閱的服務。
“打工二代”、“流動兒童”出身的熊亞洲,深知工友們業余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他創辦的“比鄰”依托圖書館,又相繼開展了社區電影、戶外徒步、音樂班、瑜伽班等活動。
組織工友徒步
再后來,熊亞洲發現社區的流動兒童很多,孩子們也都很喜歡來圖書館借書和看書,于是從2017年開始,“比鄰”又拓展了兒童電影、流動書攤、親子故事會、免費課后輔導等活動。
2018年,比鄰又針對工友辦起了辦公軟件培訓班、電工電子班、攝影班等公益的職業培訓課程,讓很多工友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然而,這兩年,為工友服務的公益機構生存狀況愈發困難。特別是今年,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長期資助圖書館的慈善基金會無法繼續資助,工友的圖書館面臨關閉的風險;如果場地租金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他項目也會面臨夭折的風險。
這種狀況之下,比鄰也只好參加今年的騰訊99公益日活動,為圖書室發起募捐,希望所有關注勞工命運的朋友可以一起努力,共同守護這個空間,為忙碌的外來打工朋友們,保留一份寧靜和慰藉;也可以幫助他們在勞累了一天之后,有這么一片空間,可以交流心聲、學習知識,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從而投身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事業中去。
毛主席逝世44周年的日子就要到了。我們的同志,舉行一場座談會,寫一篇文章,覺醒更多的群眾,是對毛主席的一種紀念;如果能夠直接參與或間接支持像比鄰這樣為勞動人民服務的事情,投身毛主席未竟的事業,不是對毛主席更好的紀念嗎?
其實,比鄰今天為工友所做的事情,不正是一百多年錢青年毛澤東曾經做過的事情嗎?
如果你愿意支持比鄰,請用微信掃描下方的二維碼,或點擊鏈接https://gongyi.qq.com/succor/detail.htm?id=227774,參與捐贈,并將圖片分享給朋友。
多多轉發此文,也是對事業的一種支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