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作者拍攝
我們今天的時代,更傾向于將失敗歸咎于個人的不努力,好吃懶做等道德因素,可事實果真是這樣么?三和大神這樣的現象難道僅僅只是孤例么?那又該如何解釋那些付出了艱辛勞動卻仍未成功的勞動者呢?為了弄清楚問題,我便試圖在打工藝術文化博物館中找到答案。
真的是個人不努力么?共青團廣東省委2002年做了一次有關進城務工人員的情況調查,調查顯示,80.5%的打工者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個小時,47%的打工者沒有休息日,休息1至3天的占33%,4至6天的占17%。一位工友這樣告訴我,他03年的時候在廠子打工,那個時候每天工作14個小時,日常就是做工吃飯睡覺洗衣服輪軸轉。我不知道如果這都不能算作努力,什么樣的付出又該稱之為努力?
時代是在向前發展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也相對豐富了,那么今日勞動者的境遇有沒有好一點呢?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乃至滴滴司機都是平臺經濟發展之下新的職業。他們從早到晚奔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一份關于外賣小哥一日作息的調查顯示,他們每天為消費者送上美味佳肴,自己卻常常難以果腹;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相較于過去工廠的工時也是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平臺經濟之下的勞動者更為無奈的一點在于勞動關系確認的復雜性,這讓他們在面對資方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時候,更容易處于不利地位。
當事實以如此詭譎的面貌呈現出來,原來努力工作和個人成功并無必然聯系,就不免做一個追問: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呢?改革開放之后,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而鄉鎮企業的發展也需要充分的勞動力保障,開始是離土不離鄉,南巡講話之后,私營經濟迅猛發展,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由于私營和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90年代中后期,大量農村進城務工潮開始出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打工者們流動的歷史開始了。在早期各類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們也在做著各自的“努力”,但一個相同的共性就在于對勞動者權益的漠視,竭力降低所謂勞動力成本,于是市場的競爭竟然陷入了一場逐底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的報酬除了維持勞動力的自循環,別無他用。
既然所謂努力的真正邏輯是這樣,那么不去努力可以不可以呢?想來也是可以選擇的一條道路,這也能解釋三和大神這樣的現象。大神們早些年也是在廠子里拼過命打過工的,十幾小時搭進去,有時甚至會被黑中介欺騙,實在是看不到做工的前景和出路,這才成了大神。
可不是所有人都甘愿這樣選擇,中國的父母總是愿意為孩子們的未來發展犧牲很多的。一位已是母親的工友這樣和我講,她自己零幾年打工時,一個月在全勤,加班加點的情況下,最多不過六百塊的收入。我很疑惑,那怎么能攢到錢呢?她笑著告訴我,那個時候娛樂條件少,日常吃住廠子會管,生病也是捱一捱,沒有其他的花銷,就攢了一些。她還說,老家山清水秀,城里很難吃到的各項水產甚至不用在老家花錢都能吃的到。但是她還說,我不想孩子和我一樣,呆在老家,最后只能走上打工的路子。談到孩子,她遺憾的講,早些時候出來打工,為了錢沒有上社保,前幾年孩子入公立學校需要社保證明,可她卻沒有。
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歷史,沒有我們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崔永元曾為打工博物館這樣留言:“每個現代化的城市,都是一座打工博物館。”我們應該慶幸于有這樣一座博物館記錄了我們在高速發展中所不為人知的一面,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勞動者們可以驕傲的高唱:勞動最光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