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望著歲月為我們留下許多不經意
昨天的祝福是我為你寫下的心情
不愿看著你一個人背井離鄉(xiāng)去尋找你自己
會舍不得你
你要相信流星劃過會帶給我們幸運
就像現實告訴你我要心存感激
想想過去我們一起歡笑一起付出的努力
一切都值得
……。
這首歌的名字叫《一路有你》。是寫給自己,也是寫給朋友,總的是寫給希望和生活理想的。2018年冬天的某天下午,在重慶北碚巴渝農耕文化館的“大地民遙全國巡演”唱談會上,黑衣帽子衫+牛仔褲,帶著黑邊眼鏡的路亮唱出這首自己作詞自己譜曲的輕型民謠風格的歌曲時,征服了臺下所有的觀眾。農民、工人、市民、快遞小哥、文藝青年們組成的觀眾席掌聲久久不息。已經33歲的路亮在臺上抱著吉它有些欣慰,有些茫然。第一次流下了久違的淚水,雖然這首歌并不是第一次唱出,在此之前,他已唱了好多年,在開封,在聊城,在肥礦工會的小活動室,在機器的轟鳴間……。
路亮現在工作的機構叫北京新工人樂團,它的前身叫北京新工人藝術團,名字變更來不到一年時間,雖然只兩字之差,寄托的理想上了一重臺階:大家要做真正的音樂。新工人樂團是北京工友之家名下的分機構之一,其余是新工人工會、公益商店、打工子弟學校等公益機構。關于這個完全公益性質的打工者機構,有無數的話題和故事,這是一個資本時代語境下的異數。路亮具體的工作地點在北京平谷一個叫張村的村子,叫“同心公社”,與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的皮村工會總部隔著近100公里路程。
路亮每天的工作是摘菜、洗涮、炒菜、煮飯,為不定期到來的團建、培訓、夏令營活動的人們提供后勤保障?;蛉ネ奶覉@除草、疏果、采摘、寄發(fā)快遞。融自己為幾千株樹的一棵,想象著自己也結出彤紅的大桃,那桃又幻化成一串音符飛向高高的天空和遠遠的燕山。
只有到了活動的人們離開了,桃園的工作閑歇了,他才抱出吉它練一嗓子,在時間的占有度上,音樂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路亮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音樂課訓練,甚至并不懂五線譜,但指頭只要碰觸了琴弦,心靈的那些風雨與時光,那些生活,那些親情與悲喜就會化作音樂,潺潺流淌出來。
不同于大多數山東男人高大魁梧的形象,出生和三十年生活于泰安肥城的路亮小巧勻稱,像一介書生。歌手或音樂人往往給人一種獨立特行的異類感覺,路亮顯得極其平實。走在街上,眼鏡、稍長的頭發(fā)、休閑衣褲,少語寡言,泯然于眾人。他在家鄉(xiāng)有很多朋友,很多工友,一直沒有斷過聯(lián)系,但他們都不清楚路亮在北京從事什么工作,他們常常將北京城市的重量和亮度,等同于這位昔日同生死的兄弟事業(yè)的重量與亮度。從朋友圈里聽到他的歌,看到他外出演唱的視頻,覺得他可了不起了。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后勤工作是我的本職,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唱是我的愛好,我喜歡這樣的事情,這是一種很好的搭配,兩者是一體的。”“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音樂讓人升華,音樂可以觸動人的心靈”。在遙遠的電話那頭,他渾厚的嗓音顯得低沉。
二
1985年出生的路亮,家庭三代都是煤礦工人。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在冰天雪地凍傷了腳的爺爺,復員后被分到了山東肥城煤礦做后勤工作,直到退休。父親在采掘一線干了三十多年,退休時,帶著矽肺病,現在,每天在咳嗽喘息中度日。路亮最怕聽父親的咳嗽聲,那比自己咳嗽還難受。
2000年路亮上了礦上的技校,這也是礦工家庭多數孩子的選擇。從那個時候,他開始自學吉它,也沒有什么理想,就是一份愛好。他特別喜歡搖滾和流行歌曲,也愛學唱它們。2003年12月15日開始下礦,那一天,路亮記得非常清。他們幾個新人夾在老工人之間,坐著大罐下井。不知道井有多深,只感覺罐籠在唰唰地下沉,仿佛要沉入無底深淵。新人緊張無言,而老工人們又說又笑。開始時,可以聽見北風吹在井架上的尖利的叫聲,慢慢地,什么也聽不到了。
巷道幽深、曲折,幾十年的開采,許多地方已成空場,雖然自然回填了,巨大的壓力作用下,不時有石塊陷落,發(fā)出嚇人的擠壓聲。路亮所在的班組工作是掘進,這是一線的一線,掘進煤道也掘進石巷。當貓頭鉆力度不夠時,會用到風鉆。一班下來,要掘進三節(jié)槽,也就是六米。
貓頭鉆工作時是干眼,就是不使用水,鉆頭形如兩只豎起的貓耳,機器轉動,貓耳部分的合金鉆頭在煤體或石體上做功。石末或煤末通過麻花狀的鉆桿轉動帶出來。空氣里永遠彌漫著粉塵。機器的巨大的反作用力讓人站立不穩(wěn)又不得不穩(wěn),因為扭動的力隨時會讓釬桿折斷。為了進度效率,全靠身體向前頂著機身,增加推力。掌子面一排炮需要十幾個或二十個不等的炮孔,一排孔打下來,人像散了架。路亮一直做主操機手。
爆破響過,掘煤工或出渣工簡單支護后,就是一場刀光劍影的沖刺大戰(zhàn),工人們以生產量定工資。炸松散后的煤或石渣有三十噸之多,在巷道里鋪排出四五米遠,上面部分幾乎接住天板。工人們左右開弓,手上的巨大煤鍬像風輪轉動,煤或石渣像水一樣撲到溜槽上,傳動的溜槽把它們運輸到下一環(huán)節(jié)。路亮和助手們遠遠地看著,或抓緊時間維護手里的機器。
最可怕的是接下來的第二第三茬炮的工作,因為爆破的破壞力巨大,不能過于扎實的支護,因為支也白支,一炮下來就被摧毀了,徒浪費材料。操作機器時頭頂不時有石頭掉落,兩邊墻體垮落不斷,大家都叫它片幫,有時片下來的幫能把人埋住。后來,用上了大型掘進機,情況變得好一些。礦上實行的是三八制,即8小時工作,3班倒。所以工作時間并不是固定的,有時候是白天,有時間是晚上,有時間連黑帶白。工作太累了,下了班就想好好吃一頓,然后蒙頭大睡。工作之余很少有力氣去摸琴了。更主要的方面還是覺得自己是個井下工人,干活的,彈琴唱歌不是這種身份人做的事,人家會認為你不自量力,不知自己是誰。
三
2008年1月1日,年關漸近。肥城,這片據說因西周時期肥族人散居而得名的土地,天地蒼黃,并沒有落下一場如期的雪。路上的落葉和遠處田地里的枯草隨風飛上天空。
路亮在礦文工團排練節(jié)目,他是被臨時抽出來參加節(jié)目的唯一井下一線工人,此時,他已經是所在班組的組長。節(jié)目是為春節(jié)下礦演出慰問準備的,這樣的節(jié)目年年有,算是為一線工人枯燥的生活滴一點潤滑劑。下午兩點,琴瑟叮咚中突然接到通知,井下發(fā)生了事故,死難者已送到了醫(yī)院。
五年多的井下工作,這是路亮第一次碰到發(fā)生事故,他握住電話,突然兩腿無力。死者是他的技校同學,2000年同天入校,2003年同天入井,是特別好的朋友。四個班組長趕到醫(yī)院時,傷者早已沒有了生命跡象。路亮用酒精為死者擦拭身體,身體血肉模糊,無法認出原來的形貌了。死者的身上還沾著厚厚的煤灰,必須讓死者干干凈凈的上路,在這個世界每天塵垢染身,在另一個世界得一塵不染,這是一直以來對待死難同行的規(guī)矩。
一位同班的工人講了事故經過:當天在井下運輸大件,就是采煤機上的一個大設備,至少有三噸重。用車子在軌道上運送。三個人,兩人在左右,一人在后邊,在過岔道時,道沒有扳好,落空的輪子脫了軌,車子突然翻倒,重物一下壓在左邊人的身上,當時身子就被砸扁了。
死者的父母趕到醫(yī)院,沒進門就癱倒了,老人看到陣勢,他們知道兒子沒有了。白發(fā)人哭黑發(fā)人,雖然書上和屏幕上經常看到,現實中還是第一回。路亮身上突然又一陣陣冷。
日子如行云流水,有時驚心動魄有時無聲無息。2014年,路亮被借調到了礦工會,結束了十年的井下生活。這當然得益于他吉它的才藝。2016年冬天,路亮到了北京,開始了一場遲到的北漂人生。
2015年起,煤價下跌,用行業(yè)的話:煤炭礦業(yè)的寒冬來了。據說從國外進口的煤比本國生產的煤優(yōu)質價廉得多。環(huán)保日益提上日程,火電廠壓縮或關停。到了工會,雖然安全得多,工資卻少了近一半,這時常常三五個月發(fā)不了工資。礦上雙職工的夫妻,不得不一人守業(yè)一人尋找出路。路亮開始背起吉它,到處走穴,一場演出能收入個一百兩百。
遇見張海超純屬偶然。2015年一天,在開封有一場活動請路亮去唱一首歌,現場活動的內容主要是張海超的演講,歌手的內容不多,演唱也是陪襯性質的,讓場面更有人氣些。活動結束后,參加活動人員去吃飯,張海超很欣賞路亮的歌,向他推薦了孫恒的微信名片。孫恒是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發(fā)起人之一,任總干事。他做的公益內容之一就是組織幾個志同道合的人為打工者公益演出。
路亮開始在網絡上關注孫恒,關注他的新工人藝術團的消息,知道了這只是一個小團隊,成員有許多、姜國良、孫元、王德志等幾個人。而且,幾乎沒有收入,舞臺市場在霓虹燈之外的鄉(xiāng)野、工地、學校、社區(qū),與主流歌壇并無交集,他們像一群獨行俠,行走于蒼茫底層。
但他們的歌充滿了力量,無論是充滿了團結與號召力的《團結一心討工錢》《天下打工是一家》《彪哥》,還是唱給友情與記憶的《想起那一年》《牧云人》,聽得路亮血液沸騰,歌竟可以這樣寫,這么唱。這是路亮學歌以來聽到的最有力量最接地氣的音樂。
2015年11月一天,濟南大學孫恒唱談會,路亮和愛人開著車,提前4個小時去了現場,路亮的想象里,孫恒是大腕級人物,肯定現場人氣爆棚,得早早搶個位置。那天漫天大雪,濟南城一片白亮。等了4個小時,孫恒終于進場了,顯然才趕過來,風塵仆仆。中等偏瘦的個頭,短發(fā),衣著隨便普通,像從工地上才下班的樣子。孫恒唱了5首歌,講了個人的經歷和工人機構的故事。那是第一次相見,那晚上一塊喝了酒,談到深夜二點。第二天,孫恒走時給路亮發(fā)了一條微信:兄弟,歡迎來北京!
四
三年過去了,路亮還是不由自主常常把記憶的鏡頭切回到2016年1月的那個早晨。
北京的冬天異常寒冷,冷到呼出的每口氣流都會化成白霧,在臉前飄散。鼻孔里仿佛結了冰茬,呼吸一下都扎得慌。下了火車,轉了地鐵,路亮終于到了位于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的皮村街上。眼前的一切讓他懷疑是視覺出了問題,低矮錯亂的房屋,隨風飄蕩的樹葉塑料袋,匆匆忙忙的人們,天空每隔一二分鐘飛過一架飛機,巨大的轟鳴遮住了市囂人聲。這哪里是第一大都市北京,分明是破敗的鄉(xiāng)村。沒錯,在街道的拐角處,牌子上寫著醒目的“皮村”兩字。
路亮開始的工作是在工友之家工會幫忙,內容是組織附近的工友們看電影,各種文體活動,到公益商店幫忙賣衣服,為工人提供各種咨詢,提供維權服務,總之,什么都干。主要的工作是服務打工群體。
路亮發(fā)現,這是一個奇異的存在群體。機構的人來自天南地北,這是一群熱血的人,成立了打工文化博物館,農民工子弟學校,工人文學創(chuàng)作小組,維權工會,公益商店。每個人拿著低微的工資,忙忙碌碌。這里更像一個傳說中的共產主義烏托邦。
在這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友善的,沒有上下高低之分,有一種溫暖,很隨意,很舒服,不像當初在企業(yè),沒有一點話語權。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自由的,充滿了意義。路亮覺得這是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愛人也慢慢理解了路亮:只要你開心,在外面照顧好自己,心里想著我和孩子就行了。北京到濟南,因為高鐵的開通,距離已不成為距離,行程只需要兩個小時,路亮隔三差五會回去一趟。他常常對家人說,在北京,我是為了這個家,也是為了更多的人,在那里,我認識了很多的人,做了很多喜歡的事,這是礦上想都想不到的。
在北京的時間里,在工作之余,路亮寫了十幾首歌,《一路有你》《礦工兄弟》《起風的夜》《這個冬天》……。生活和觀察的感受成為歌曲的主要內容和色調,在大家的幫助和自己的磨礪下,路亮覺得自己各方面水平都提高了許多。他跟著樂隊去各地巡演,去工地、工廠、學校、企業(yè)、社區(qū)去義演,受到了巨大的歡迎?,F在,樂團出了個人專輯,《一路有你》收錄其中。這是路亮第一次出個人專輯。
路亮說他常常會回望長長的十二年礦井生活,說不上愛,也說不上恨。那些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唯有化作音樂,才是最好的記念。過去的風雨與當下的生活,交織、纏繞,一路前行,一路有你。
在結束這段長長的電話采訪時,已經是晚上十點。電話那頭的路亮似乎意猶未盡。他的房間響起了吉它的旋律,那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路有你》:
是你,是我,我們都是一樣的
都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打工的
有你,還有我,我們都還在渴望著
為了生存走到一起
……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