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橙子,我是一名畢業沒幾年的學生,在學校學的專業是工業工程,現在在工廠里主要干的是IE工程師。有人問工業工程是干什么的?在這里給大家普及下,“就是研究一切人類勞動的,使其合理化的“一門學問。作為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講,一般人們都親切的稱我們為“人類勞動的設計師”。
怎么樣?逼格高不高?就是不怕被打。
一般從事科學行業的都沒有祖師,但是干我們這行的不一樣。我們有一個祖師爺,祖師爺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勒“。沒錯,就是我們教科書上寫的創立了計件制,幫資本家剝削壓迫工人的泰勒。泰勒在咱們社會主義國家名聲有點臭。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例如美帝,那可是大名鼎鼎。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泰勒在資本主義國家有這么幾大貢獻: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泰勒的“貢獻”及地位
1.他是真正把生產管理,從經驗的泥潭中拖出來,使其變成一門科學的人。現在所有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包括傳說中執行毛主席老人家”鞍鋼憲法“的豐田)都能找到”泰勒“的影子(以后我們會談到豐田管理模式,作為一名專業人士給你分析下,到底他更鞍鋼憲法,還是更泰勒制)。
2. 他創立的科學管理這門學科及泰勒制的生產方式,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一般搞IE的都會這樣吹,你知道為什么美國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嗎?因為美國有IE。)舉例說明:
二戰開始時美國有17艘戰列艦、8艘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和19艘輕巡洋艦。日本有10艘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和20艘輕巡洋艦。
二戰結束時,美國有101艘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數十艘戰列艦和200艘巡洋艦,而日本海軍基本全滅,只剩下不到50艘船,大型戰艦沒有,剩下的船只在1946年被美國、中國、英國、荷蘭四國瓜分。
戰爭迷都知道,現代戰爭,打的是國力,拼的是消耗。美國從珍珠港事件(1941年)到日本投降(1945年),短短4年,光航空母艦猛然多出來93艘,還不算戰爭損耗。日本人二戰一共造了多少艘航母?23艘。也就是說保守估計,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是當時日本的五倍左右。但是美國的人口只有日本的不到兩倍。也就是說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力大概為日本的兩倍以上。如何達到這么高的生產能力呢?因為美國有IE。戰爭開始后,美國各個生產企業迅速轉線,由民用轉向軍工生產,IE 工程師們迅速運用泰勒老爺子的方法,把軍工生產的流程,動作分解,將復雜的軍事工業生產簡單化,便捷化,使其可以滿足讓一個普通工人,經過短時間培訓,就可以從事軍工生產。大量經濟危機中失業工人,迅速涌入工廠,順便還幫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
3.泰勒創立的“差異工資制“,加劇了工人之間的競爭,阻礙了美國工人團結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真是資本主義的一大創舉啊!舉例說明:
下段引用泰勒《科學管理原理》:
談到計時工資的壞處泰勒寫到:
談到當時美國一般工人對工會的認識:
看到這段時,我特有感觸,在工人組織還處在自發階段時,確實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泰勒還講到工人的短視,一點利益就可以讓他們選擇計件制而不選擇工會。真他娘的是人才!筆者認為,分化工人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工人分級。
中國工人現在要不要用泰勒的工資制對付?很不幸的是由于中國工價太低了,很多老板甚至都想不起來用泰勒制。在一個工廠里,工人和老板的斗爭是無時不刻在發生的。斗爭外化出來的制度,叫管理方法。也就是說,工人團體如果不強,老板一般都用管牲口的方法,管理工人(有人可能說,管牲口太難聽了,其實不難聽,牲口最起碼還是老板私有財產,工人的勞動力則是用完就扔)。所以國際歌唱的好: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大家知道中國老板的計件工資一般是怎么回事嗎?有的工人說,干多少活,掙多少錢!多公平啊!看到這種天真的想法,我只能給他“呵呵“兩個字,讓他且行且珍惜,珍惜爛漫的美好時光。好!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我用剩余價值學說,來分析工廠導入一般計件制會發生的事情:
大概會分為這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老板導入一般計件制要考慮兩個問題:1、工人生產的最大能力是什么?(就是工人一天最多生產多少產品)2、每做一件單價要定多少錢?(就是單價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計時制生產方式下,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是非常低的,一天做500也是那么多錢,一天做1000也是那么多錢,工人憑什么費力干那么多活?而且干活比較賣力的工人,也會遭到集體工人的鄙視。(這人是不是傻?)也就是說管理人員是不知道一旦工人積極性提高,效率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時候IE就有用了,IE可以把工人日常工作分析到舉手投足(例如動一下手指要多少秒),吃飯、愣神、上廁所的時間都能統計出來。提出來生產定額(一小時做多少產品),當然這個只是基于當下生產動作統計出來的,不包括工人生產積極性提高以后工人會想出什么簡單方式出來。
第二個問題,單價要定多少,剛開始導入計件制時,一般都是和計時制統一的。就是基于計時制效率下來定單價(就是同樣效率計件制工資等于計時制)。
第二階段:
一旦導入計件制后,工人積極性會得到飛速提升,個別工位甚至會提到原來的兩三倍。那工資也就是兩三倍了(原先掙5000的話,現在瞬間過萬)。一般工位也有50%左右。老板當然很高興,但他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單價定錯了?周圍工廠還沒有月入過萬的工人呢!他就會降低單價,降低到什么程度呢?降到按現在效率算,比周圍工廠工人工資多20%左右。(泰勒有名的搬運實驗,是將工人的效率提升到3倍,多付給工人60%的工資。)但是老板掙多少錢呢?在工人效率提升一倍的情況下,老板利潤的提升是不止一倍的。為什么?因為效率提升一倍意味少雇一個工人,少上社保不省錢的啊、提供食宿不省錢的啊、少雇管理人員不省錢的啊、節約工作場地、電費、機器不省錢的啊。老板的利潤至少提升1.2倍。但是給工人的工資頂多提20%左右,因為工人有的是,不干可以走。
第三階段:
工人發現計件制只不過是變相的計時制,反而更累。很多效率慢慢又干回去了。
從中我們發現什么,不管你多能干,效率多快。老板是不根據你的實際勞動產生的價值來給你工資的,他給你的工資是整個階級工資的一般水平。筆者從沒發現老板引入計件制的廠,沒有降工價的。他認為比隔壁廠多一些工資,你就應該心滿意足、感恩戴德了(確實有的工人是這樣)。也就是他的這個標準是什么?就是我們政治經濟學當中說的決定工資價格的不是勞動的實際生產產品多出來的價值(干多少活,掙多少錢),是生產勞動力的價值(比隔壁廠工人多幾百塊)。這里有一個問題什么叫生產勞動力的價值?那隔壁廠工人工資怎么定的?
這些問題下期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