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生在廣州康樂村的“砍頭事件”,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了。
從監控視頻上看,犯案男子去警局自首的路上,提著被害人的頭走了一路,場面非常駭人。
這則新聞自然引起了大量對性別暴力的恐慌和譴責聲。但因為事件發生在外來打工者聚集的城中村,網上也出現了很多這樣的評論:
比如要求對城中村進行拆除改造,挽救廣州的形象和治安。
有評論提到“撈頭”,廣東的朋友解釋,這是一種歧視性稱呼,指來自北方、農村,不懂粵語的人。
再比如要趕走素質低的外省人和“北佬”。
還有人借此指責一些“打工的外地人”素質極差。
說實話,作為一名南下打工且住在城中村的女性,看到這些,都不知道是新聞還是評論更讓人齒冷。
同樣的事情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
2009年,居住在北京的董珊珊被丈夫毆打致死;2013年,發生“南京富二代殺妻案”,受害者被丈夫亂刀砍死;2016年,上海一男子在爭吵后掐死妻子,并藏尸三個月……
不知道是互聯網的記憶太過短暫,還是地域歧視和階級鄙視鏈太過根深蒂固,當殺妻案發生在城中村,發生在平時不被關注的打工者身上,有人似乎就忘記了婚內的家暴現象有多么普遍,馬上覺得這是外來務工者威脅了社會治安,把他們趕出去就一切解決了。
在此之前,有沒有人關心過流動女性的處境?有沒有人關注她們的居住安全、勞動權益和情感問題?為什么事件發生后,不說要改善城中村的治安環境,讓城中村的住戶生活得更安全?
她們是城市的建設者,卻被人遺忘了,一旦遭遇意外和不幸,還是只能自己來承擔后果。
康樂村制衣廠招工現場(攝影:郭智軍 南方日報)
看到新聞的時候,我當然是害怕的,不僅是同為女性感到唇亡齒寒,我還無法克制自己去想:受害的女性是在什么情形下被丈夫殺死的?在此之前她是否也遭受家暴?她有沒有對外求助?有沒有人幫她?
現在她死了,我們對這些都不得而知。
但我們不能忘記,她曾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的死不是污點,不是麻煩,不是恐怖故事。無論對她,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這都是一場不幸。
根據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發布的《反家暴法實施20個月監測報告》,從2016年3月1日到2017年10月31日,共監測到533起家暴導致死亡案件,平均每天家暴致死超過1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
每一個數據和案例,每一個慘死的女性,都在提醒我們,性別暴力事件依然在我們的身邊大量發生著,誰都不能假裝與己無關。
在大家還為砍頭事件驚魂未定的時候,又有一則“女子遭鄰居強拽進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不出意外地,“婦女之友”們又來提醒“單身女性”注意安全了:
“女人出門在外不要得罪人。”
——什么叫得罪人?明明是飛來橫禍,還硬要往女人頭上蓋口鍋。
“單身的年輕女孩子,真的不能在城中村長住啊,很危險的!”
——我月薪3000,不住城中村住五星級賓館?而且女生在和頤酒店被劫持的事件不過才過去兩年啊!這就忘了?
“女孩子還是找個男朋友吧。”
——看看上面那條殺妻的新聞吧。
……
為什么這些“善意的提醒”令人討厭?不僅是因為沒有實際作用,還因為它們試圖在女人的身上尋找所有原因和解決方法,而且避而不談問題的關鍵——對女人來說,就沒有哪個地方是安全的。
“提頭殺妻案”發生在廣州,po主應該是記錯了
女性在城中村受害,就說不要住在城中村;獨身女人安全受到威脅,就問她們為什么膽敢一個人呆著;已婚婦女被家暴乃至被殺死,也要責備她們擇偶不慎。
什么時候女性的權利能真正得到保障,我們才能有出行和回家的自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