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會呼吸的痛,和他們還等得到的回答
https://v.qq.com/x/page/u0608nrm33f.html(點擊鏈接觀看視頻)
深圳地表之下的花崗巖碎成粉塵,沉積在他們的肺部。
深圳的高樓林立,他們卻因這座城市的發(fā)展承受巨大的呼吸之痛。
他們是來自張家界的風鉆工人,他們還有另一個身份——等待死亡的塵肺病人。
桑植縣的塵肺患者王兆崗,塵肺三期,需要不停打吊瓶才能支撐身體,2017年初帶病到深圳去維權。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芙蓉橋鄉(xiāng),是開國元帥賀龍的家鄉(xiāng)。28年來,這里走出了浩浩蕩蕩的打工大軍,不少人到深圳從事風鉆爆破工作。
風鉆爆破工,是工地上最基礎也最辛苦的建筑工種。如果大樓是一顆樹,那么風鉆工就是為大樹挖出落根之洞的人:工人要在直徑數米的洞里,往地下的花崗巖層鉆炮眼,然后,裝上炸藥爆破,形成數十米深的樁孔,為高樓建筑打下基礎。
塵肺病,因吸入大量粉塵而導致肺部碳化——一個鮮活的肺,仿佛煮熟了一般,變成了蜂窩、小孔狀的黑塊。塵肺病是職業(yè)病,不傳染,也無法治愈。一旦患病,患者肺部造氧的功能只會不斷衰減,直至某一天,他們會因窒息或是其他的并發(fā)癥而去世。這是絕癥。
深圳的地質以輕度風化花崗巖為主,質地堅硬,易出粉塵,因此,在深圳做風鉆的工人需要更強的體力,同時也面臨更大的粉塵危害。
2017年,上百名來自張家界山區(qū)的風鉆工被查出患有塵肺病,其中不乏三期患者。塵肺病一旦確診為三期,就意味著患者已走在死亡邊緣。在此之前,桑植已有許多人因此相繼去世。
死亡的陰影,籠罩著這個曾是革命圣地的山村。
徐作清,92年去深圳做風鉆工人,08年開始發(fā)病后寸步難行,每天趴在床邊使用制氧機。醫(yī)生跟形容他的肺像是煮熟了,全是硬的。和他一起的工友都走得差不多了,他特別舍不得68歲的母親和上學的孩子。2013年夏天,他因呼吸衰竭死亡,終年44歲。(李大君攝于2012年夏)
這些張家界塵肺工人回顧起自己十幾年的打工史,仍有著深刻的“深圳記憶”:地王大廈、深南大道、香格里拉酒店、京基100、深圳地鐵……說起這些深圳地標,工人如數家珍,因為他們就是“深圳速度”的建設者。
然而,當世人對深圳的崛起嘖嘖稱奇時,他們的付出卻是鮮為人知的:數十米深的花崗巖地層,全靠人力爆破和奠基。粉塵滾滾,老板只給工人發(fā)一個口罩,臟了又洗,洗了再用。大部分工人沒有勞動合同,也沒有五險一金。張家界是舉世聞名的旅游景區(qū),但旅游經濟的陽光并沒有照射到山溝溝里的桑植縣,貧窮逼迫這些男性去做這樣工資不菲的重體力高危工作。
鐘平協(xié),風鉆工,湖南張家界人。2009年6月,被診斷出肺部明顯陰影。其他老鄉(xiāng)都退出了風鉆工作,只有他還留在工地。他說家里有三個孩子,父母年事已高,全家七條命都得靠他養(yǎng)活。他也害怕自己的肺變成石頭。做,死自己一個;不做,全家七口人都得餓死。他說,沒辦法,我只有做到死為止。(李大君攝于2009年夏)
但如今,作為家中頂梁柱的他們因為患上塵肺,失去勞動力,反而成了家人最重的心病。高昂的醫(yī)藥費、住院費以及家人心力交瘁的照顧,讓部分病人不得不放棄治療。
個人的生命與家庭的生計都幾乎走入末路。這到底是為什么?作為深圳的首批建設者,為深圳奉獻了青春甚至生命,他們希望討個說法。
然而,沒有勞動合同的他們,許多人無法證明勞動關系,無法參與職業(yè)病認證,更難以得到賠償……
文案:沙撈越
編輯:林深
視頻:發(fā)條等
美編:黃山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