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個小時的火車,四五個小時的山路,一路顛簸,在前往塵肺村的崎嶇山路上,我看著車窗外的景象,長途跋涉的困倦被一掃而空:連綿的山丘,裸露的巖塊,稀疏的植被,沙化的土壤,枯黃的農作物——典型的石漠化山區。
這意味著,農業困窘,交通不便,工業無路,幾乎可以下定論,這里的人們,只有外出打工的路了。
這也是這里長期以來的現狀,90年代,鄉里的青壯年們紛紛外出打工,由于靠近冀陜晉三省,工資水平較高的礦山就成為了絕大部分打工者的首選,而他們疾病纏身的噩夢也就此開始。
貧瘠的自然條件
而我們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了一個極其令人震驚的事件:
零幾年,村里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前往陜西一石料磨粉廠打工,回來后,不到三年,基本全部患病死亡,只有一個熬了九年,直到我們到來的前幾個月才剛剛死在醫院的病床上。
這些人中不少還沒成家,有些死后媳婦改嫁,部分的家人現在靠低保過日,部分還沒吃上低保就本人已經死了。
有一家的孩子得了軟骨病,十多歲還沒學會走路,母子相依為命每月靠著兩百塊的低保過活。
而最后去世的那位患者,在過世前已住院數月,全身水腫無法動彈,甚至自己砸自己放水。即使肺部已經無法承受,還是一天要抽三包煙來麻痹身體的痛苦,妻子在旁看著瀕死的丈夫哭的不能自已,不敢再給他煙,而母親更是情緒崩潰,看著從自己孩子凄慘的情狀,最終哭著遞給他一條煙,說起碼,死前還能好受些。而最終,他終獲解脫,卻死相凄慘。
一位叔叔的肺部檢查
疾病帶來的苦難,絕不僅止身體的痛苦和物質的貧困,心理的壓力也讓人難以承受,由壯勞力變為及家庭負擔的落差感和愧疚感,加上經濟壓力過大,無法治愈的疾病泯滅了對未來的希望,使很多患者的心理狀態都非常壓抑。
甚至一位塵肺三期的叔叔在談起家人時,眼里一直噙著淚水,說自己的孩子剛上大學,學費都是東拼西湊借來的,生活費更是用的極其拮據,一點好菜都舍不得吃,剛放寒假就去打工掙錢。自己倒是沒幾年可活,死了也沒關系,但是常年治病的好幾萬欠債,卻得讓孩子繼續承擔,真是拖累了家人。可就是這位叔叔,一直在鼓勵著其他的病友積極治療,保持希望。
而在與另一位叔叔聊天時,他面上一直帶著笑容,說擔心又無法讓病情好轉,不如樂觀一些。我還以為他的情況一定是沒有那么嚴重,才能心態少有的好。
但當這位叔叔的妻子好心為我們領路時,走在山中的捷徑山路上,她卻道出了完全相反的情況。她說,丈夫剛查出患病的半年里,精神狀態一直很不好,天天酗酒,悲觀消沉,暴躁易怒,動不動就發脾氣,罵人,摔東西。她一直勸他,說要是他這個一家之主倒了,他們家該怎么辦,還請另一個志愿者大姐幫忙勸解,這才終于漸漸好起來。
陡峭的山路
我這才猛然明白,這些或樂觀,或認命,或不忿的塵肺患者們,都經歷了如何難以為人道的心路歷程,而那些輕描淡寫的“當年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的稱述,又都包含了如何的絕望煎熬。
當你發現你下半生都會在時不時的心悸,胸痛,咳嗽,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中度過,最后痛苦的死去時,你會如何?
當你發現你沒錢治病,沒錢供孩子上學,甚至沒錢每月吃幾頓肉的時候,你會如何?
當你發現周圍曾經相互鼓勵的病友一個接一個痛苦的死去,仿佛預示自己的結局時,你會如何?
我膽怯到不敢深想。
而這,卻是這個深山中的鄉村里,上千塵肺病患者,每天都在經歷的現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