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當絕大部分農民都逃離鄉村時,互聯網資本為何高調下鄉?
最近,互聯網界的幾位頂級大佬紛紛表示要下鄉扶貧,振興鄉村。比如,河北省阜平縣平石頭村村委會正式聘請劉強東為“名譽村主任”,劉強東在其個人微博喊出:“三年內幫村里貧困戶脫貧,五年內讓全體村民年均收入翻10倍!”當然,馬云也不甘落后,宣布正式啟動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未來5年將投入100億元到這項業務中,脫貧工作已成為阿里巴巴的戰略性業務。而早幾年前,馬化騰就開始了新鄉村行動,探索互聯網企業公益下鄉新模式。
來來來,溫習下思想政治教育
臉盲不識奶茶美的東哥說,三十年前大家都說好了,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再來幫沒有富起來的人。三十年已經過去了,今天部分人已經富裕起來。在這么富有的情況下,國家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態下,這是中國人,特別是已經富起來的人的恥辱。
悔創阿里的杰克馬又出金句,表示一個月掙一二十億的人其實是很難受的,這個錢已經不是你的了,你沒法花了。我們中國人富到什么程度了?大家都知道,富到了賺一個億都是個小目標,富到了一個月賺幾十億已經讓人很痛苦的時候了,富到了我們中國人全世界買買買。
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馬云在汶川大地震時說過的話,“對那些熒光燈下的慈善捐款,我覺得每次捐1塊錢就夠了”。就在十九大召開前幾個月,劉強東還公開表示要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更有某左派大佬學者論證馬云就是無產者。瞬間,我們仿佛穿越回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聆聽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們的諄諄教誨。真是令人無限感嘆,同樣是地球人,為什么人家的政治覺悟就那么高,成長那么快呢!
調侃歸調侃,但人家互聯網資本大佬確實在下鄉,而千千萬萬的我們一直在逃離鄉村。想想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廣大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現在黨中央號召振興鄉村,發現“一懂兩愛”的鄉村人才沒有了,反倒是這些互聯網資本大佬們積極響應。這又是為什么?
農民初進城,資本初下鄉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們農民就開始了第一波外出務工潮。只不過這次還不能稱之為逃離鄉村,農業還是普遍掌握在農民手中,僅僅因為國家在政策上為農村人口進城流動打開了一個口子,比如最初是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取消票證制度后,農民進城就變得更方便了。那個時候,中國整體上資本稀缺,還談不上有資本要下鄉,集中于城市的工業化資本化吸引了農民,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貨幣收入,農村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初期高增長后長期陷于停滯。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爆發了東亞金融危機,中國工業對外的出口訂單大幅下降,出現產業過剩危機。這時候,產業領域中收益下降的企業家們開始要求產業資本進入農業。據說某年開兩會的時候,有20多個大型企業聯名寫了個提案要求大型工商企業能夠進入農村,理由就是今天文件上都寫到的“促進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技術含量”,“延伸產業鏈”以使得農業產業化收益增加,等等。
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產業資本下鄉,開始搶奪由農民自主的農業。相關部門和資本試圖把土地兼并變成企業資產,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占有其剩余價值,這也是各級政府要求農村做的事情。其實質,無外乎是使得農業去資源化而實現資本化。只不過,因為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限制,在模式上它們并沒有做到大規模土地兼并形成大農場農業。但農業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的環節都被資本控制,比如加工、倉儲、零售、金融等等,僅僅是不賺錢的生產環節由農民來干活。
中國農業被資本改造后,很快就進入了全面生產過剩。比如: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淡水產品生產國,全世界70%的淡水產品在中國生產;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產國,全世界67%的蔬菜在中國生產,80%的大棚在中國;還有全世界51%的生豬、40%的柑橘和蘋果等大宗農業產品中國都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中國人口占世界的19%。也就是說大宗農產品中國的人均占有量都是世界2倍以上。
我們為什么要逃離?
在這樣一種農業普遍生產過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風險也越來越大,普通農民無論生產什么都難以賺到錢,本來土地就很少,靠農業養家糊口都難。而那些農業資本企業,雖然他們搞的農業生產也不賺錢,但是有各種政府補貼,因為他們掌握話語權,說他們才是現代化農業的先進代表。大量名義上是支持三農的財政資金,其實都直接補貼了農業上下游的企業。農民能夠拿到的種糧直補很少很少。最為諷刺的是,很多企業和大戶在政府補貼的鼓勵下積極流轉土地,搞規模化種植。到了2015年,中國加入WTO對農業的保護到期,以及財政緊張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政府取消了大量農業補貼,很快,當初的“先進代表”紛紛跑路。
新世紀以來的這一波資本下鄉搶占農業,農戶家庭經營難以為繼之時,產生了第二波農民外出打工潮。這是一次真正開始的逃離鄉村!家鄉不再有希望的田野,農民在農村已看不到希望。盡管從2004年開始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但這些補貼主要給了同期下鄉的資本,無法阻止農民的逃離。中國加入全球化,大量承接國際產業資本的轉移,同時國內進行大規模的國債投資建設,正好為逃離鄉村的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注定了逃離鄉村成為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對于沒有任何資本的小農來說,家鄉那點土地資源近乎一文不值。更何況,第一次資本下鄉搞工業化農業,給農村帶來巨大無比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負面效應。
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而耕地資源稀缺的國家,越是追求產量型農業的現代化,越是強求農民靠農業增收,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水資源破壞就會越嚴重;化學農業和設施農業(地膜和大棚)生產越是普遍,土地上施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養殖業使用的催長激素、抗生素和重金屬等有害化學物質對農產品生產和居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就越嚴重;越是在大城市集中搞“菜籃子”工程、“萬頭豬場”、“萬頭牛場”等大規模農業,就越會造成大規模牲畜排泄物的深度污染和防不勝防的人畜交叉感染疫病。
政府喊資本一起來抄底
這意味著,第一次資本下鄉終于不得不面對來自社會各界的批判和質疑。中國也適時的提出了生態文明戰略轉型,鼓勵發展綠色生產,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同時提出了史無前例的環境保護政策。另外,這些年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物流系統和信息網絡系統,都得到極大的改善。如果說十六大以來的宏觀政策的調整,對產業資本下鄉起到了利好的作用,那么十八大以來新的宏觀政策的調整,又會對什么樣的資本下鄉起到利好的作用呢?
僅僅幾年前,包括互聯網界的這些新興資本集團,還在大力支持各種網絡輿論和民間組織,大肆宣揚普世價值,批判專政獨裁。誰又能想到,世道盡變得這么快,一下子他們都信仰共產主義了。他們響應特色社會主義的政策號召,下鄉扶貧振興鄉村,方能得到政策和補貼的支持。在一個資本全面過剩和市場壟斷的政治經濟背景下,他們很清楚,沒有權力和政策的保護就不可能開辟新的業態和市場,就不可能得到超額利潤。
鄉村對我們小農來說,如果沒有資本投入去進行開發,那就算是綠水青山也不可能自動變成金山銀山。農民持續的逃離鄉村很多年了,大量土地休耕和拋荒,看上去一文不值了。但這正好是新一輪資本下鄉抄底的時候,他們甚至已經打好了漂亮旗號。農村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動的改革,也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原本受制于社會主義憲法的約束,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不得買賣為非農民占有。但土地三權分置和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都打開了資本參與交易的缺口,建立保護資本參與的法律法規。
對此,我們普通小老百姓大約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也許未來你到家鄉的綠水青山里走一走,發現是要交費的……最后,我們也要“兩學一做”,學習先進覺悟的馬云同志。
馬云語錄
馬云說,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不矛盾,脫貧攻堅和保護環境必須結合,渠道建起來,技術引進來,換一種方式,依舊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表示,我們非常關注森林、珍稀動物、水等自然資源,我們可以買下這個地的保護權,把珍稀動物、珍稀樹林、稀缺水資源保護起來。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里面就藏著金山銀山。
馬云還表示,他與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是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主席,“我們主要的責任就是向發達國家學習,進行保護地建設,我們希望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保護中國1%的土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