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工匯曾經發過沃爾瑪工人黃國富的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頭,黃國富說他以前最欣賞沃爾瑪的地方是它的門戶開放政策。在這個政策的影響之下,基層員工可以對公司的一些管理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也因為這個政策,隨著黃國富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他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遭到針對。
那么,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一個公司,或是工廠,能夠充分地聽取員工意見,實行民主管理的呢?
有,或者說,曾經有過。
四十多年前,準確來說,是1971年的時候,兩位名叫伊文思與羅麗丹的歐洲人來到中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名叫《第二次長征》,后改名為《愚公移山》。
此二人中,伊文思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曾多次來到中國,記錄了上世紀新舊中國的各種面貌。而他本人,則自1924年在“高等經濟學院”畢業進工廠實習后,就明確表示自己要“站在工人一邊”。
紀錄片《愚公移山》共有12集,是伊文思拍攝過的紀錄片里最為恢弘的一部,而這部紀錄片,更是成為全世界觀影人數最多的紀錄片。
紀錄片的第四集,名叫《上海汽輪機廠》。
在拍攝之前,有人向伊文思和羅麗丹推薦了十多家適合拍攝的工廠,但他倆沒有從這些推薦的工廠里進行拍攝,而上選擇了上海汽輪機廠,唯一的理由是“沒有任何人提起過它,它默默無聞”。
四十多年前的工廠是什么樣子的呢?按照今天普遍的說法,那應該是“生產處于崩潰邊緣”,又或者是“工人懶散”的樣子。
那時候的工廠,那是怎么個生產崩潰法?
按照今天的標準,一個工廠的興旺,似乎是要整天24小時開足馬力,工人時刻像繃緊的彈簧一樣,一直都在產線上忙得不可開交那才像樣。但在當時的上海汽輪機廠里,工人每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工作,上下午各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中午還有一個半小時的吃飯午休時間。一整天下來,還差10分鐘才夠八小時工作時間。
但在這樣情況下,工人的生產效率,比幾年前還提高了幾倍。
那時候的工人,又是怎么個懶散法?
按照今天的標準,好工人肯定得服從管理是吧?一個管理讓加班,工人說“不加!”管理肯定得說“你這個叼毛,信不信老子弄死你!”一個管理要求工人按照產量工作,工人要是說“產量太高啦,做不來”,那管理肯定得說“愛做就做,不做滾蛋,大把人要做,別嘰嘰哇哇的!”
要是不服從管理的意志,那就是懶散咯。但四十多年前的工人,可不覺得這就是懶散。
而且,當工人與管理干部共同制定的計劃,干部沒有發揮好作用的時候,工人是可以、而且是肯定會對干部提出嚴肅的批評意見的。以前,那是一線工人因為生產計劃問題,對不夠果斷進行技術、管理等問題進行改革的管理干部提出批評意見;現在,則是坐在辦公室的管理不滿工人無法完場他們自己制定的生產計劃,對工人提出批評意見、制定懲罰制度。呵呵,懶散的到底是誰?
現在有許多工友給微工匯投稿,寫出了他們對公司或者工廠有各種各樣的不滿。但這些批評與不滿,有多少能夠反映到工廠管理里去呢?就算工廠管理看到了,他們又能夠吸收多少呢?而且,別說吸收了,現在的管理能夠對這些不滿批評只眼看只眼閉就算不錯了,不少工廠管理看到文章之后還直接向騰訊后臺投訴呢!
這些后臺里被投訴、被警告的信息,全部都是與工人投稿反映不滿相關。
但在四十多年前,工人要是不滿,那可是直接貼大字報。現在看到“大字報”三個字,那似乎就是各種人身攻擊的代名詞。但在紀錄片里,大字報都是工人反映各種管理問題,希望管理能夠有所改進,促進生產。
活抓字幕君錯別字。“終結”應為“總結”,紀錄片里有原話
要是大字報還不能奏效,那工人就在職工代表大會上對管理領導當面提出批評。幾十上百個職工代表,對管理提意見,而且提的都是一針見血的意見。嗯嗯,怪不得現在職工代表大會這種形式基本上只能在法律條文里頭看見了。
看完紀錄片,隨便想了一下,其實也不過是50年不到的時間,這個社會就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些曾經有過的東西也煙消云散。但下一個50年,誰又能說得準會發生什么呢!
紀錄片在這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09169/index_4.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