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自己這輩子還有沒有機會結婚。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婚姻卻離他越來越遠。2017年10月1日,300公里的路程,僅有的3天假期讓他選擇留在工廠宿舍。家離的很近,但是他回家的路卻很遠。
我與他是從小的玩伴,一起上學,一起長大,如今各自依循著自己的人生軌跡逐漸成長。國慶節我盼望與他見一面,他卻告訴我,家就不回了。輕飄飄的一句話,卻讓我看出了他心中的惆悵和無奈。國慶假期高速公路免費通行,車輛都集中在這幾天出行,導致高速擁堵不堪。回家的路不長,蘇南到蘇北不過300公里,他卻要浪費兩天時間在來回的路上。辛苦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熬到三天帶薪休息的假期,他不愿意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他需要靜靜的躺在高低床上好好睡一覺。
年齡愈來愈大,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身上變得越來越明顯,他開始慵懶起來。每天兩點一線的工作讓他疲于應付,他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還能夠再做些什么。我小他兩歲,卻早早做了人父。他比我早工作兩年,卻不知自己的愛情之路到底在哪里。
他也曾有過幾段戀情,在青蔥的歲月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20歲時,他曾為了愛情奔走遠方。不過現實終究是殘酷的,競爭激烈的深圳終究留不下普普通通的他,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最終也只能無疾而終。兩年前,他突然宣告自己恢復了單身,從遙遠的南國回到了故鄉。故鄉的月亮還是那么圓,陪伴在月亮身旁的星星依舊閃爍個不停。我見到他時,曾勸他這次回來就找個姑娘嫁了吧。他卻無奈的告訴我,沒房沒車沒存款,哪里會有姑娘愿意跟著他呢?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在一家鄉鎮廠子里工作。每天早上,父母早早的乘坐廠里的班車趕往鄉下上班,而他總是獨自在街上簡單吃些早飯就去車床廠里上班。收入雖然不高,但每天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吃唯一一頓“團圓飯”時,他的母親總會給他做上一大桌子菜肴。平淡而溫馨的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著希望。
他的母親非常樸素、勤勞,心思全部放在了三口之家。我每次到他家玩耍時,他的母親總是催我給他介紹一個對象。現在我依稀記得,她笑嘻嘻地說:“如果兒子結婚了,我就不上班了,每天在家洗衣做飯,幫他們看小孩。”可就是這樣一位將帶孫子作為人生理想的母親卻遭到了從未想到過的災難。噩耗降臨,她被檢查患了乳腺癌,不得不提前停下自己的工作。
家里失去了一個勞動力,還增加了一個病號。這讓一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加拮據起來。父親不得不更加拼命工作,他也沒有給自己任何放假時間。他的母親,堅強的獨自面對著漫長而又痛苦的化療。
因病返貧——他不愿意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他在這家車床廠的工作沒有底薪,按件計算工資,工廠老板也沒有和他簽署勞動合同以及繳納社保。或許是母親突來的疾病讓他走了心,在工作時,他的大拇指不幸被機器整根扎斷,僅剩下一點肉連著皮。血流不止,他痛極了。工友們趕緊把他送往醫院,“好心”的老板給他付清了手術費用。出院以后,他沒有得到任何工傷賠償。同時,他也宣告失業。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辦法工作,這次事故給他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好好陪伴自己的母親。
長大以后,他與父母的話題越來越來。他也記不清自己多久沒有注意到母親的衰老。直到這時,他突然發現母親的鬢發已經斑白。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化療,她的母親不得不戴起假發。黑頭發沒了,白頭發也沒了,只剩下一顆光禿禿的腦袋。
他有些傷感,與朋友之間的話更加少了。他的母親辛苦賺錢養育他長大,卻在將要享福的時候不幸得了腫瘤。而他正在拼命賺錢想要努力挽回母親的生命時,偏偏因公致殘,不得不躺在家里靜養。
家中的重擔全都壓在他的父親身上。他的父親雖然身材矮小,卻沒有被接連不斷的噩耗打倒,拼命撐起了這個傷痕累累的家。父親沒有向社會乞討,也沒有向親戚求助,而是將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前辛苦存下的錢一次性全部打進了醫院的銀行賬戶。他的母親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不幸中的萬幸,手術非常成功。他家的苦難也終于走到了盡頭。
2017年春節后,他告別了病愈的母親,重新背起行囊到蘇南打工,大半年過去了他至今沒有回過家。他每天總會在辛苦工作12小時后和父母視頻說一會兒話,聊得最多的無非就是自己在外一切順利,讓父母不要擔心他。他的生活過得很節儉,幾乎舍不得多花一分錢。每月到了發工資的時候,他只留下1000元生活費其余的全部匯給他的父母。
他和我說,其實他知道父母根本不會用他的錢。但是他每月堅持把工資匯給她們,就是圖他們一個安心。他希望父親不要太累,因為做兒子的已經長大,能夠給他們養老送終了。
2017年上半年,他在蘇南這家電鍍廠工作時曾經不慎被燙傷,受傷的皮肉都粘在了一起。他怕父母擔心,只在跟我聊天時不經意說了這件事。
我變得專業起來,問他廠里是否支付給他醫療費、誤工費和營養費。他說連社保都沒有,哪里會有這些呢?
他自己掏了1000多元在醫院處理包扎開了點藥,停薪留職休息了10天,接著又日復一日的忙碌起來。他沒有心疼自己被燙傷,他總在交談中不停的惋惜因為受傷耽誤了10天掙錢的時間。
他是誰,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生于1990年。
他說,中國適婚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萬,他很可能是這其中之一。
但他不能就這樣放棄,他還要迎接自己未來的生活。
作為一名真實的記錄者,我相信他的故事不會這樣平淡的結束。未來必然會有很多奇跡發生在他這樣不氣餒的青年身上。我們只要記得魯迅先生所說的,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那么,總有光明到來的那一刻。
今天,他的家庭所面對的困難,也許到那時就會被整個社會所承擔下來。人也會活得更加像人,青年也會擁有青年的生活。全人類也不會再為疾病、婚姻、金錢、房產的問題所煩惱。
愿底層青年崛起!愿中國青年從此騰飛!(陸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