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師傅
1985年我在洛軸特大型分廠技術科擔任質量管理員工作,經過專業知識培訓、考試,取得上崗資格證書后,為盡快勝任這一新型的管理工作,我立即深入車間了解特大型軸承零件從車加工、磨加工到裝配全過程各工序的質量狀況。以便運用質量管理的方法解決關鍵工序加工中存在的質量問題。當時干部參加勞動這個雷打不動的制度使我受益非淺。記得有一個月末,機關干部到裝配車間勞動,一位個子不高十分精干的年輕人滿面笑容地同我們一一握手,說道:歡迎,歡迎干部參加勞動!我知道他不是車間領導,但看那嚴然以領導自居笑容可掬的樣子又感到很可愛。我對他說:“師傅,你看我今天干點啥?”他說:“你跟我一塊裝3類型滾子軸承吧!”我說:“好的。師傅貴姓?”“免貴姓秦,秦清海”他很有禮貌地答道。他把我領到一堆軸承零件前說:你按零件上的編號將內套,外套放在一起,編號在端面上,我去拉滾子和保持器。回來后他就給我一一講解3類型滾子軸承的裝配方法。他裝了兩套后,我說:“來,讓我裝吧。在他指導下我成功的裝好了十幾套。我說: “小秦師傅,謝謝你,你讓我學會了一招,原來我真不知道這類球面滾子咋裝到軸承內外套里的。這時,廠長走了過來,小秦楊起頭說:廠長,你看,你們干部也會裝這種活啦!我忙說:剛跟小秦師傅學會的。廠長笑道:“好好向師傅們學習”!又是一個月末,到裝配車間勞動,正趕上一批待裝的3652軸承,這種用于電力機械上的3類型軸承正是分廠準備申報的創優產品。今天正好親自裝一下也好了解3652軸承質量。我招呼財經科的小張一起裝,她看我裝活熟練的樣子驚訝地說: “你干過裝配嗎?”我說:“上月剛跟小秦師傅學的”。她說就是秦清海吧。我說是呀!“秦清海不僅技術精而且肯出力,他爸原來就是在這干裝配的”小張對我說,我說:“我也聽說他干活不錯”。正說著小秦走過來沖我倆笑著說:“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裝這么多了”。我說;“小秦師傅,叫檢查員來量一下游隙,看裝的合格不?”檢查員檢測了20套有3套游隙大需拆下重裝。我忙問游隙大的原因是什么,小秦幫我們一邊拆活一邊講道:這主要是保持器中心徑大的原因使滾子不能貼緊滾道造成的。經調換了幾次保持器后3套不合格軸承都合格了。怎樣保證保持器中心徑件件達到工藝要求,我帶著這個問題同鉆床工序的師傅們一起選定QC活動課題開展攻關活動,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通過改進工裝、改進加工方法提高了3類型保持器加工精度,從而也保證了3類型軸承成品質量。當年我們在總廠QC成果發表會上獲得了名次。按照這個方法我又同各工序的工人師傅一起發現問題選定科題解決問題又先后獲得市省級QC成果獎。尤其是由技術科及車加工、磨加工、裝配工序像小秦那樣優秀工人師傅組成的綜合QC小組,成功研制了鋁合金材料制成的軍工軸承,填補了軍工軸承的空白。使該小組邁進了國家級優秀QC小組行列。后來,我看到了鞍鋼憲法才知道所謂QC小組不就是同鞍鋼人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含義相似的活動嗎!
2008年當我返聘回廠時,優勝劣汰,建立狼的團隊的競爭理念正貫徹地如火如荼,媒體所宣傳的職場法則正執行地淋瀝盡致,干部參加勞動的制度早已蕩然無存。領導的年薪制、科長職位的神圣都透著改革春天帶來的深刻變化。小秦師傅及那一批師傅們見到我依然熱情的問長問短,我也會給他們講在民營小廠打工的趣事。交談中,我也知道了他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小秦的兒子結了婚,貸款買了房。他還是天天騎著那輛舊自行,車上掛一瓶茶葉水,穿一身工作服上班下班。我會打趣地說他是干部材料,這么愛喝水。他則笑著給我講解喝水養生的道理。并關照我說;大個子,年齡大了,更要多喝水!我個子不高他卻給我起了大個子的棹號,幾十年來我也樂于他叫我這個幽默和智慧的棹號。
2016年4月我在街坊碰到右手纏著繃帶的小秦師傅,他說在廠里干活時擠的,還好,沒傷著骨頭。我說:“真的要時時注意安全,別快退休了留點遺憾”。11月份又見他時,他說過倆月就退休了。他活動著右手指說:“你看沒事不影響干活,退休后你也給我找個活干吧!”我忙說:沒問題,像你這水平到小廠干裝配簡直是小菜一碟。他也信心滿滿地說:咱們大廠見的也比他們裝的多!”“辦完退休手續就來找我吧”大概是十二月初的一天有一個工友對我說:“你知道不?秦清海不在了。”我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工友看著我吃驚的樣子繼續說道:“聽說前兩天他騎車子到醫院開報銷藥費證明,可能騎車子太累了,突發心臟病倒在醫院門口了”。“我咋沒見訃告呢”。“他又不是啥官,連車間主任都不是。”工友說。我想起那句話<我們隊伍里無論死了誰,只要他做過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為他送葬,開追悼會,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我知道這些都不需要了。那個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小康社會,正在深化改革中實現。安息吧!小秦師傅。祝愿無數打工者為住上一套好房子,一家人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而奮斗吧!
王如箴2017年7月1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