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在這個早已演變為消費日的節日里,真正的底層勞動者們常常為了保證大家的休閑質量,反而需要加班。而這群工人,大多年歲過百,日積月累的勞動沒有讓他們安享晚年,他們只能在持續的、不穩定且低收入的工作中度過余生。最可怕的事,在繁華的城市空間里,他們常常成為最不被人們注意、鮮有獲得應有尊重的群體。就像不是勞動節的受益者一樣,他們在這個將他們標榜為“主人翁”的國土上,持續隱形。
作者 | 竇學偉
編輯 | 默默然
美編 | 黃山
走紅的《北京折疊》,揭秘被繁華隱形的簡陋時空
獲得科幻界最高獎項“雨果獎”的小說《北京折疊》在去年名噪一時,這部中篇小說想象了一個夸張而荒誕的城市結構:在一個大都市里,三個不同階級(工人、中產和權貴)生活在三個不同的空間層次里,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什么交集。
據文章的作者郝景芳透露,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她租住在北京城中村的經歷。逼仄的街巷、嘈雜的空間、擁擠的人口和惡劣的衛生構成了一幅完全不同于CBD的都市圖景。人們居住和生活在這樣的世界,為了工作,幾個小時后又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北京就像一個“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由幾個不同的空間折疊而成。
現實版北京折疊:都市與城中村的交匯(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雖然是作為一本科幻小說而為人所熟知,但在筆者看來,這部小說之所以動人,并不在于它的想象力有多么豐富,而在于奇思妙想背后那“冷峻的現實感”在無數“新北京人”心中引發的共鳴。
《北京折疊》反映的社會現實帶有很強的空間區隔的意味:故事中三個階層生活在不同空間沒有交集,反映的現實則是城中村與都市區域在空間上的疏離。實際上,一種更深刻社會區隔是,即便生活在同一個時空,我們也會對身邊的某些人“視而不見”、“如同無物”。
環衛工:最容易被忽略的眼前人
在前幾年為博士論文做環衛工人研究的田野時,筆者就感受過這種深深的疏離。環衛工人為城市運轉付出了無數辛苦的勞動,在獲得微薄經濟回報的同時,遭遇更多的是社會對他們的“無視”。衣著光鮮的城市人并不懂得尊重這些卑微的勞動者,無意間亂扔的垃圾增加了工作量,在環衛工人不小心冒犯時候,還會因為微小的利益損失而肆意宣泄不滿。除了媒體偶爾的報道外,大多數時間,我們的視線直接穿透了這些勞作的身影。他們,也變成了我們身邊的隱形人。
在大都市,環衛工人大多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工。事實上,除了環衛工,我們身邊不知還有多少隱形的老年勞動者。稍一留意就會發現,寫字樓里的清潔工、綠化帶中的園林工、建筑工地上的大工小工、地鐵站里的“志愿者”、小區門口的保安、停車場的管理員……那些為城市正常運轉和生活質量維持而不可或缺的崗位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老年勞動者的身影。
78歲的“環衛奶奶”張秀榮做了36年臨時工(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他們的年齡基本在50歲以上,超過60歲也屬正常。老年工的工資基本在1500至2200之間;每月休息時間一般少于4天,甚至午休;有的工種,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甚至達到16小時;有的工種需要上夜班。老年工活躍的這些崗位,大多屬于“低技術、服務性、邊緣性和可替代”的工作。對資本和城市運營者而言,太高的投入和管理成本都是應當盡力避免的。那些無技術、原子化、就近居住且有一定經濟壓力的老年人,成為理想的勞動力來源。于是,一種近乎完全市場化的霸權生產政體在這些行業和部門建立起來。這些崗位不存在勞動的強制性,老年工的流動性很強,但市場行情基本一致,無論工作如何轉換,都是相似的待遇,在經濟壓力之下,他們并無太多選擇。這些工作大多是由勞務外包公司承攬,由上而下層層分包。
我們城市的運轉,那些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至關重要的工作,何時開始依賴于老年工人的勞動才能運轉的?其中的一些老年工,應該屬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沒有按照那些設想的“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年后回老家養老” ,他們為何在生命之黃昏,還要將自身投入到冷酷的市場中,耗盡最后的一點勞動力?
延遲退休:老年勞工的良藥還是毒藥?
前段時間,延遲退休政策的相關討論吸引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不出意外的話,這一政策的執行只是時間問題。可以想象,“步入老年、仍要工作”將成為明日世界的常態。但是,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退休年齡的延遲,還有與之配套的勞動監管和勞動保護政策。
從當前老年工的法律保障狀況來看,我們很難得出樂觀的結論。這不僅是說老年工的工資之低和勞動強度之大,而是說老年工幾乎不在勞動法律的實際保護范圍之內。超出退休年齡(一般是男60歲女55歲)的老年工徹底失去“勞動法律”的保護;即便在退休年齡之內,依然難以“依法保護”合法權益。勞動合同的簽訂率低;基本不存在加班費,包括法定節假日;遇到勞動糾紛難以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在青壯年勞動力的法定權利依然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那些維權能力更弱的老年工更是難以獲得法律的有效保護。在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退休年齡的推遲有可能將更多的老年勞動者推向殘酷而無保障的市場競爭。
在寫作本文的時候,五一勞動節即將來臨。節假期的設置既是一種休息日和消費節,也是一種儀式和符號,提醒人們關注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而老年工,作為一種邊緣勞動者群體和大都市中的隱形人,理應在這種儀式光輝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無論是在學術意義、社會價值還是政策倡導的意義上,我們都應該更多地關注老年工。
本文首發于土逗公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