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工農之聲

范雨素 :被消費與被拋棄的底層

江樹 · 2017-04-27 · 來源:激流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沉重和荒誕的現實、被拋棄和被消費的底層大眾卻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我們底層大眾之所以重新淪落至底層,是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過去“當家作主”的地位,因而注定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只能在“文明世界”的角落里無奈地書寫自己的傷痛,發出低沉的悲鳴。

  摘要

  底層的工人和農民們絕不需要袁立的“心靈雞湯”,也不需要作為挽歌的被代表的“從頭再來”。無論是皮村的現實還是共和國的歷史,無一不向我們證明底層的大眾完全有能力書寫出自己的故事、創造出自己的文化,而沉重和荒誕的現實、被拋棄和被消費的底層大眾卻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我們底層大眾之所以重新淪落至底層,是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過去“當家作主”的地位,因而注定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只能在“文明世界”的角落里無奈地書寫自己的傷痛,發出低沉的悲鳴。

  一

  這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魯迅《祝福》

  4月24日,微信公眾號“正午故事”發出一篇題為《我是范雨素》的長文,一個44歲的女家政工用舉重若輕的筆觸寫下三代人的故事,她平靜地講述家暴、征地、家人的命運沉浮和中國的貧富差距。和余秀華一樣,她的名字很快成為一種文學現象,當天這篇文章便收獲了100000+的閱讀量,各種媒體報道也迅速跟風,次日《人民日報》也刊出了題為《誰是范雨素?以文學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的評論文章。

  在輿論升溫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范雨素自己的反應。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緊追熱點的媒體,最初她不得不請假來接受采訪,她說這是她“生命中偶遇的沙塵暴”。在告訴孫恒“我早已習慣了獨來獨往的寂寞生活,對于現在的關注太不習慣”之后,她最終選擇了逃離。在失蹤了一天之后,她托人傳出截圖說“請轉告諸位,因媒體的圍攻。我的社交恐懼癥,已轉成抑郁癥了。現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廟里。你截圖轉吧。我不能見任何人了。”

  過慣了平凡生活的范雨素對于記者的錄音筆和媒體的聚光燈并無什么好感,在《我是范雨素》中她寫到“它的故事不是想象,都是真實的。藝術源于生活,當下的生活都是荒誕的”,當下生活的荒誕迫使她逃離,因為她的寫作只為“滿足自己”,而不是在聚光燈下被消費、被評頭論足、挑三揀四。

  然而荒誕的現實才是常態,輿論場上每天都有新的熱點被制造出來,每天也都有被遺忘的話題像被榨干的橘子皮一樣拋在路邊再無人問津。文化消費品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更新換代最快的消費品,“偽楚”事件引發的討論尚未平息,白百合婚變的新聞立刻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騰訊新聞的文章說“去掉打工妹的標簽,范雨素的文字什么都不是”,《人民日報》則極力將她描繪成“一位具有底層經歷的特立獨行的天才文學家”。有閑暇的文化消費者和文化制造者們同樣舉重若輕地從文學的角度品讀范雨素和她的家庭所經受的苦難與坎坷,范雨素在他們眼里僅僅只是一個茶余飯后的文化消費對象,而文學對范雨素而言則只是她忙碌的生活中有些奢侈的一點精神寄托。

  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從不缺少范雨素這樣的故事,區別只在于范雨素用一種平實的可被消費的方式把它們書寫了下來,無數同樣在苦難中掙扎吶喊而又從不被聽見的靈魂甚至連被消費的資格都沒有。而有資格被消費的又怎樣呢,媒體對于新的熱點的追捧使他們很快就被忘記,范雨素筆下的一切只是被當作文學欣賞的對象,她的一切不幸以及她背后整個龐大的打工群體所遭受的一切也都被諸如“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動問題的解決、公義的到來,也能在實現文學社會價值的同時,展現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向度”這樣象征性的話語在輕描淡寫中消解掉了。沒有人真正在意范雨素想要講述什么,想要控訴什么,在輿論狂歡的旋渦里她只是一個身不由己的消費對象。不出一周的時間,也許只要幾天,在榨干了這個話題的一切價值之后,善于鎖定熱點的媒體們又會找到新的獵物,而對范雨素和她背后千千萬萬的普通打工者來說,一切還都和過去沒有什么兩樣。

  被消費的又何止是范雨素一個人呢?經濟下行下的焦慮與恐慌使得有閑暇的中小資們常常把鄉村當作一個想象的對象,希望能從農民的淳樸和堅韌當中收獲一種廉價的精神滿足,常自我感動于自己對底層所懷有的這種“高尚的同情”,以為自己已經收獲了“靈魂的升華與救贖”。從趙本山的小品到《鄉村愛情》再到《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他們又常懷著一種鄙夷和獵奇的心理有樣學樣地談論鄉人的野蠻與粗俗,試圖略微平復一下自己受傷的道德與文化優越感。我們所能見到的對于鄉村、農民、打工者的充滿幻想的敘述往往也來自于他們,底層自己的聲音總是缺位的,即便偶爾能被他們發現也只能是像余秀華和范雨素這樣被他們處理成一個潔凈無害的文化消費品,而喧囂之后,便沒有人能再把她們記起。

  

  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他們把它叫做螺絲/我咽下這工業的廢水,失業的訂單/那些低于機臺的青春早早夭亡/我咽下奔波,咽下流離失所/咽下人行天橋,咽下長滿水銹的生活/我再咽不下了/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都從喉嚨洶涌而出/在祖國的領土上鋪成一首/恥辱的詩

  ——許立志《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聚光燈照到哪里,文明、優雅、冠冕堂皇的燈光便投射在哪里,以一種被想象的消費品形態推向大眾的視野。而在聚光燈很快轉走之后、在更多無法被照射到的遼闊大地上,野蠻、貧窮、艱難生存與痛苦掙扎還都不得不照舊繼續下去。

  身處底層的工人、農民們極少有閑暇也極少能有一支筆,更不可能擁有一家報紙、一個網站、一個出版社、一個電視臺能像那些有閑暇的人一樣真正述說自己的故事,創造自己的文化,提出自己的控訴,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的存在幾乎是無聲的,他們幾乎是被文明世界所拋棄的一群人。所以他們總是被消費、被代表,之后又很快被遺忘,總是被拋棄。

  2014年10月1日,打工詩人許立志從深圳的樓頂一躍而下,他沒能張開翅膀像鳥兒一樣劃出一道弧線,而是被堅硬的大地所擁抱,走向沒有貧病交加和絕望的彼岸。許立志雖然走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詩篇,每個打工仔和打工妹都能從中間找到自己的影子。比起他們的父輩,他們有著更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完全可以更多地閱讀和思考。他們也會在疲勞之余與絕望之后拿起筆續寫許立志的詩篇,而且他們一定可以寫得更堅強,并更多地發現希望、尋找曙光。

  而皮村工友之家的存在也帶給我們更多的信心,范雨素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皮村,皮村的圖書室和文學小組想必也都為她拿起筆書寫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接受采訪時她也說到:“我不舒服,我不喜歡那種作家,以高高在上的筆法寫底層,我是很不舒服的。我還跟文學小組的慧瑜老師抗議,我說怎么可以這樣寫啊,他真的比我們高貴嗎?”

  “我是范雨素”,范雨素就是范雨素,她不愿被消費,也無法被代表。中國的底層民眾不需要被代表,他們有著自己的尊嚴,也會像范雨素一樣拒絕成為被消費的文化商品。他們不光可以書寫,可以思考,可以自己代表自己,他們還可以吶喊,還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創造自己的文化,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的幸福和權力/要靠我們自己去爭取/勞動創造了這個世界/勞動者最光榮/從昨天到今天到永遠/勞動者最光榮

  ——新工人藝術團《勞動者贊歌

  1998年,因為覺得自己的授課方式不能適應當時的教育體制,孫恒放棄了在河南做音樂教師的工作,北上進京。他想要流浪,并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2002年他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打工青年文藝演出隊,這便是后來的新工人藝術團的前身。同一年他們成立的“工友之家”也正式落戶皮村,在這里他們為附近聚居的打工朋友們帶來自己創作的歌曲、小品、話劇,也為工友們提供法律服務、幫他們維權,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之下,“工友之家”逐漸熱鬧起來,他們又創辦了“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他們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同心實驗小學”也于2005年八月正式開學招生。

  皮村是個大的舞臺,十多年來這里也發生了很多故事。從2012年起,工友之家開始籌辦“打工春晚”,在這里他們和工友們一起登臺,唱著打工者自己的歌,上演取材于他們自己生活的各種節目。在一直被剝奪、被邊緣化的命運之外,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從2012年第一次“打工春晚”開始,崔永元就多次來皮村為工友們當義務主持人。2016年他自己沒能過來,便推薦自己的朋友袁立來皮村主持晚會。但袁立的致辭顯然昭示了作為一個“成功人士”的她和工友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為崔永元代班的主持人邱啟明當時問她,你現在把精力主要放在公益事業上,自己的事業怎么辦?袁立回答說,她做了財務上的安排,錢自己可以生錢,就能把時間用來做慈善關心他人了。

  袁立的誠實表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她的潛意識里,社會的階級結構是明明白白的,有些人的“錢可以自己生錢”,他們已經擺脫了生存的壓力,因而可以去做慈善,去憐憫去同情去幫助那些卑微的為了生存而奔波勞苦的底層勞動者。可是這種杯水車薪、故作姿態的所謂慈善又何嘗不是一種消費呢?

  在這種消費之中,除了社會聲譽之外,袁立之流收獲了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他們自我感動于自己那“偉大而純粹”的靈魂,她們的每一句話里都流露出深為范雨素所不齒的那種“高高在上”,在遭受質疑時她還不忘以一個成功人士的姿態向“低低在下”的工友們傳授一些人生的經驗,推銷她那拙劣而又毫無新意的“心靈雞湯”。

  底層的工人和農民們絕不需要袁立的“心靈雞湯”,也不需要作為挽歌的被代表的“從頭再來”。無論是皮村的現實還是共和國的歷史,無一不向我們證明底層的大眾完全有能力書寫出自己的故事、創造出自己的文化,而沉重和荒誕的現實、被拋棄和被消費的底層大眾卻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我們底層大眾之所以重新淪落至底層,是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過去“當家作主”的地位,因而注定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只能在“文明世界”的角落里無奈地書寫自己的傷痛,發出低沉的悲鳴。

  但這悲鳴何嘗不是未來雄壯歌聲的前奏?被消費的終將隨風飄逝、化為夢幻泡影,被拋棄的亦不必成日傷感于自己的“被拋棄”,更不該低三下四,搖尾乞憐。舉重若輕的文字里召喚出的是從不曾散去的幽靈,當中國的底層民眾重新找回自己,發現自己的力量,他們的怒吼將使所有的高高在上者膽戰心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视频一级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免费看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天堂网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