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樓下現“天坑”,不安全。
這棟外觀不錯的大樓其實是棟爛尾樓
白天還好,一到晚上黑漆漆。 記者 周明佳 攝
撿來的沙發,撿來的床。對于住在這里等待討薪消息的幾十人來說,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天黑,一到晚上玩手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他們在爛尾樓里一住就是十多年,雖然房子沒有裝修,還有“天坑”,一點也不安全,但為了討薪,他們不愿離去。
網友發帖
爛尾樓門口有個“天坑”
昆明市拓東路上有一棟名叫“晶采100”的爛尾樓,白色外墻上的一道道裂紋在說明它確實已有些年頭了,一樓幾間商鋪已關門停業,只有拓東醬油門市和一家陶瓷銷售店仍在開門營業。這棟商住樓一共有16層,1層至5層為商業用房。
近日,有業主將這棟爛尾樓發上了網,說進出這棟樓的路口有個“天坑”,很不安全,實在沒辦法只好在論壇里發帖求助。
記者前往采訪發現,這個“天坑”長10米,深四五米,“天坑”周邊設置了防護欄,但仍然有安全隱患。
“拓東路59號晶采100綜合樓,因施工現場未采取防護安全設施及未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為防止坍塌事故的發生,責令施工方立即停工。”今年5月24日,太和街道黃家莊社區在這棟樓外張貼了一張公告,證實了網帖反映的情況屬實。
記者走訪
爛尾樓里住著討薪人
“天坑”產生的泥土堆放在樓房的墻角,擋住了樓里幾十號“住戶”的大門,擔心大家走在泥堆上會被滑倒,張女士從爛尾樓里找來了磚頭,鋪設了一條通道。
記者順著這條通道,穿過昏暗的樓道,沿水泥樓梯而上,走進了張女士和老鄉們的臨時住家。張女士他們住在3樓,整層樓都沒有任何隔斷,老鄉們群居在這里,各自找個墻角,借助墻壁用木板搭建了臨時的家,猶如簡易窩棚。柱子間拴著幾根繩子,上面掛著一些衣服,廚房暴露在外面。
生活在這里的老鄉們沒有彩電、沒有洗衣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破舊的席夢思床墊是撿來的,撿來的皮沙發上有個大洞,小孩都能鉆進去。
今年46歲的張女士命運多舛,9年前,前夫在昭通鎮雄老家去世后,她拖家帶口來到昆明,在工地上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宋師傅。張女士說,宋師傅十多年前曾在這棟爛尾樓里干活,主要負責墻面粉刷工作,干完活后沒有拿到工錢。7年前,他們一家來到這里討要工錢,沒有要到,便守株待兔式地在爛尾樓里苦苦等待。平日里丈夫出去打工,她帶著大兒子媳婦到街上擺地攤賣洋芋。孩子們漸漸長大了,紛紛離開了她,遠赴福建和河南打工,只有老大、老五和老七留在了她身邊,一起住在這棟爛尾樓里,如今她已是3個孩子的奶奶了,但“晶采100”商住部分的2層到5層還是毛坯房,一直空閑著。在張女士的記憶里,剛住進來的幾年,他們一直都住在2樓。去年,他們才搬到了3樓。雖然整棟樓都安裝了電梯,但2到5層不可以使用,這些樓層的電梯入口被封堵了起來。水泥樓梯沒有護欄,站在頂樓一眼可以看到樓底。讓張女士最為擔心的是,大兒子家3個孩子從小生活在這里,如今最小的一個孩子都有5歲了,眼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調皮的孩子們安全該如何保障。
張女士一家在這里生活并不是時間最長的。張女士稱,她現任丈夫的兩個弟弟也生活在這里,弟弟們在這里生活最長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其中一個弟弟實在無法堅守,只好到外省打工。但其家人也只得留在這里等待結果。
張女士說,居住在這里的大多是丈夫同一個村子的老鄉。在這棟樓尚未爛尾的時候,這些老鄉大多在這里干過活,就她家丈夫和兩個弟弟家而言,討要的工錢在幾十萬元。十多年來,這里成了討要工錢老鄉們的旅店。來的來去的去,搬走的又來,最多的時候,僅僅在2樓上就住了18家人。有的家庭孩子太小,為了照顧孩子,而不得不暫時離開,搬了出去。有的老鄉,白天出去打工,晚上又回到這里。
張女士稱,即便是搬走了一些老鄉,但現在住在這里的仍然有幾十個人。在宋師傅的記憶里,這棟樓十多年前就建設了,停工后,他就一直住在這里,因為老板拖欠他工資,只能住在這里等待。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看著“皮開肉綻”的沙發,張女士不好意思地讓記者坐到床邊。這些年來,每次老家的親戚來看望她,她從不帶回“昆明的家”。張女士說,爛尾樓通了水,電是從其他地方接來的。冬天,還燃起蜂窩煤,便于做飯的同時,也讓“家”暖和一些。
判決顯示
爛尾樓已停工17年
這些討薪人說,這棟樓房的背景很復雜,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究竟該找誰討要工錢,但不管是誰來接盤,“要不著工錢,我們就不走!”
5樓墻壁上貼著的判決書顯示:1998年1月12日,云南一家建筑公司與云南一家屋業公司簽訂了施工合同,由于不能按期支付工程進度款,致使工程長期停工造成經濟損失,于是這家建筑公司將屋業公司告上法庭。1999年9月1日,被迫停止施工,如今已經17年。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雙方解除施工合同,并支付拖欠的數百萬元工程款。
此外,在一份告示上,這家建筑公司聲稱該大樓屬于他們建設,他們已向法院申請執行。
宋師傅說,來這里張貼公示和法律文書的人不少,都在主張大樓的歸屬。記者撥通了這家建筑公司留在公示上的電話號碼,但沒人接聽。記者試圖尋找那家屋業公司,了解相關情況,但無法找到。
記者 熊波 實習生 賴夢瑩 春城晚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