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民間“文革”研究學會成立暨首次研討紀實
吉安市民間“文革”研究學會
2016年,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發動50周年,結束40周年。因此引起了許多媒體及廣大學界對“文革”話題的關注與熱議。比如曾經的政治明星、問題官員于幼軍,以大學教授身份在中山大學搞起了“學術研究”,開設“反思文革”講座。一貫以反毛反社、大搞歷史虛無主義著稱的《炎黃春秋》更是發表了一系列“反思文革責無旁貸”的文章。一時間,媒體、學人紛紛“文革”周年話“文革”。與過去不同,今天他們在談“文革”時多了一種說法,認為當今中國社會之所以有許多人懷念“文革”、同情“文革”,甚至贊成“文革”,是因為當初否定“文革”時只限于政治上的定性,而沒有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使人們對“文革”缺乏深刻的理解,才出現今天“文革”復活的苗頭。所以,他們要進行深入的“文革”研究,用學術成果來支撐徹底否定“文革”的政治結論。這其實是先有政治結論,而后有學術研究。學術研究不過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根本喪失了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客觀性。說好聽點,這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說難聽點,這是“預設罪名,羅織罪名”。
今天網絡十分普及,使普通人也能搜集到以往只有少數人才能接觸到的資料、文獻。況且文革是一場廣泛的運動,有許許多多當年的參與者、見證者。“文革”也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我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作用力的衍射,在現實,在歷史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回聲波。所以,“文革”研究不應是少數人的專利,更不應是少數精英為否定文革而研究“文革”的政治特權。每個普通中國人都有權利、條件研究“文革”。在研究“文革”中尋求“文革”的真相,以自己的角度理解“文革”,看待“文革”。
正是抱著這一宗旨,2016年3月20日,吉安市的幾名民間“文革”研究愛好者匯聚在一起,成立了吉安市民間“文革”研究學會。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努力使我們的“文革”研究成果成為“文革”敘事中的一個聲音組成。
我們選出了學會活動召集人,定期開展交流討論。在這次活動上,大家圍繞“文革”進行了熱烈深入的交流。幾位年長的同志駁斥了一些關于“文革”的錯誤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出“文革”時期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的論調完全是無稽之談。那時生活水平雖低,但在穩步向好。當時制約生活水平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文革”沖擊,或是什么公有制勞動效率低下,而是因為生育率較高、國家實施高積累、化肥及雜交水稻尚未廣泛使用。但那時許多尖端科技、重點項目都在突飛猛進、碩果累累。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朋友遍天下,美國總統主動來訪,這都是以實力做后盾的。還指出“十年動亂”的說法也不符合事實,打砸搶、大串聯等現象只存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后來都取消了。對于大多數人,生活都是寧靜的,并非人人自危。打砸搶就是因為違反了“文革”精神被取締的,當時有一句很著名的口號:“要文斗,不要武斗”“要觸及靈魂,不要觸及皮肉”。把武斗與“文革”混為一談是惡意攪混水。
有的同志認為,把“文革”歸因于毛澤東主席個人因素,什么驕傲情緒、錯誤估計、專制作風、權力斗爭等,是不符合唯物主義的。偉人再偉大,也不可能凌駕于現實物質之上。“文革”的發動、發展,并非僅是毛主席的作用,而是歷史發展自然生成的結果,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規律,符合人民的利益訴求。歷史只是借助了毛主席這只“手”促成了“文革”的發生,再說,“文革”也是符合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經過了當時中央政治的通過而做出的決定。
有的研究者指出,“文革”時期的正式中央文件、毛主席的指示等資料,應是研究“文革”者首先要重視的研究材料,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那些不足采信,撇在一邊。而熱衷于挖掘“文革”時期個例的負面材料,或是把違反“文革”精神的現象說成是“文革”現象,甚至將一些謠傳、謊言當成信史,不加辨別采用。這不是嚴肅的研究態度,而是狗崽隊追逐花邊新聞般的扭曲心理。
有一位研究者指出,通過深入分析“文革”文件、研究“繼續革命”理論,發現其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捍衛社會主義、保衛公有制的果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等提法,是符合馬列主義的。聯系到蘇聯變修、解體,特別是中國公有制被侵蝕的所剩無幾,貧富兩極分化,勞動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被徹底地邊緣化、弱勢群體化,更能看出“文革”理論的正確,毛主席洞穿未來的偉大。他的發言得到了學會其他成員的一致贊同,使大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大家紛紛表示,要深入研究“文革”,摒棄這些年對“文革”潑污形成的妖魔化的觀念偏見,用學術研究給公眾還原一個主體、客觀,而非扁平化、妖魔化的“文革”印象。
“文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隨著我們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到“文革”對今天和未來的深遠影響與偉大意義,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研究“文革”、講述“文革”的行列中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