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這幾個月再找不來30萬元經費,下學期,“工人大學”就要暫停招生了。孫恒對此并不意外。2009年招收第一批學員時,面臨政策、運營費用的各種“不確定”,他早已隨時做好了停辦的打算。但這并不意味放棄,創辦五年來,他一直在想盡辦法進行“最好的爭取”。
這是一座在荒涼廢棄的校園上建起的學校,位于京郊數十公里外的平谷區,雜草點綴校園,操場的水泥地上立著一座籃球架,下過雪后,愈加靜默。學校為16至25歲的城市打工青年提供脫產培訓的機會,學費和生活費全免。從早7點到晚10點,“工人大學”每天的課程都安排滿滿:每周有兩天電腦維修的硬件課,兩天辦公軟件、圖片處理、互聯網應用的軟件課,一天社會文化課,還有一天勞動實踐課。星期天休息,學生們需要自己做飯、打掃衛生,管理學校的環境。每晚,學校有不同的學習小組,或開班會,討論時事新聞,也會邀請社會各界學者來開講座。中國鄉村建設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昌平,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劉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鴻等人,都曾來過這所偏僻的校園。
孫恒曾是一個“北漂”歌手,23歲時從老家辭去穩定的音樂教師工作,帶著300塊錢和一把吉他來北京闖蕩。簽約唱片公司的夢想破滅后,他做過搬運工、送水工、推銷員,同時也給打工的兄弟們寫歌、唱歌,《團結一心討工錢》等歌曲在打工群體中廣為流傳。
孫恒巡演后來,他和另兩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組建了全國首家打工青年藝術團。每次演出結束,很多工友就會圍著孫恒,講述自己的酸甜苦辣。孫恒發現,工友們需要的不僅是歌聲,更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需要解決。
2002年,孫恒和伙伴們創辦“工友之家”,開始為城市打工群體進行公益服務。他創辦打工子弟學校,開設同心互惠商店,建立全國首家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工人大學”是其中一個關注打工群體的創業培訓項目。多年與打工群體打交道,孫恒看到其中的年輕一代面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精神文化的迷茫,二是缺乏社會支持網絡。2010年富士康“14連跳”事件的發生,更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那十幾天里,一再聽到跳樓的新聞,孫恒整個人都“麻木”了,當第13跳發生時,孫恒感覺“自己沒辦法正常生活”,“再跳下去,這個時代都會完蛋!假設其中有一個是你的兄弟,你的老鄉,你會怎么想?”“這些工人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勞動群體,如果這個群體沒有希望和出路,那么即使經濟發展很快,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他所有的嘗試和努力,都是對這兩大主要問題的回應。他策劃打工春晚、創辦工人藝術節,建立“工人大學”,希望通過這些文化教育工作,“讓工人群體在自身思想意識上有一些啟發,對自己的人生、對社會未來發展有思考。”同時他也把這些活動視為社會平臺的搭建,讓工人們在其中找到歸屬感,有機會相互支持、合作。
六年來,已經有200多名學員從“工人大學”畢業,這些學員或從課堂介紹的“鄉村建設”內容中受到啟發,返鄉創業,或留校當了輔導員,或回到自己的打工地,成立了一些為工友服務的公益組織。但運營問題一直困擾著孫恒,促使他從一個為打工群體代言的“歌手”,不得不成長為一個超強的“問題解決者”。
為了保住學校,孫恒到處求援
他嘗試創辦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回收社會各界捐贈的二手閑置物品,包括衣物、書籍、玩具等等,以低成本提供給打工群體。目前商店已經建立起一整套經營模式,從熱線電話、上門接收、庫房中轉到店面銷售。從2006年3月開店至今,已經有15家社區互惠點,覆蓋北京10萬名工友的生活。一些“工人大學”的學員畢業,也進入商店工作。
孫恒計劃未來三年,將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擴展到50家。目前已經有社會投資機構看好這家社會企業,“初步意向已經確定了,也會有一些回報機制,但主要是支持我們把社會企業往前推進。”孫恒透露。“工人大學”所在地平谷,素有“中國桃鄉”之稱。孫恒承包了一片桃園,200棵桃樹,采用眾籌的模式,向公眾募集認養。北京地區一年800元,外地1200元,每年8月份可以到桃園采摘,外地負責包郵十箱。2015年9月底,銀杏基金會理事會一行人到桃園參觀,社會企業推動者、南都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聽完孫恒的介紹,贊許他用社會企業模式自我造血的辦法,當即現場認捐一棵桃樹。孫恒帶領“工人大學”的學員們新種了800棵小桃樹,它們將在三年后結果。他也準備在當地成立合作社,帶動周邊的農民,用生態農業的方式,嘗試更多發展的可能。“要不斷想一些辦法。不想辦法,就沒辦法往前走了。”
采訪當天,孫恒帶領“工人大學”的十幾位學員,正投入一個為期三天的“個人成長與團隊建設”課程中。課上,需要每一位學員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一段段生命故事,從心底掏出來,相互聆聽,分享。
孫恒很重視這個課程,“很多人都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的過去,沒有認真看待過自己的過去。通過這個課程,會覺察自己的生命。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條件,看待自己其實是個挺困難的過程。”
抱著吉他唱著歌,孫恒也經常在高校、工地、公益組織里,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他稱自己為“面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如果“工人大學”真的辦不下去了,他會考慮在各地成立教學點,動員當地的一些師資力量,減少成本。此外,他也在與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合作研發相關的網絡課程。
“只要活著,只要在做事情,就會不斷迎接下一次困難和挑戰。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遇到困難,不斷找解決辦法,然后獲得新的成長,這是我的理解。”
這些經歷,都寫進了孫恒的歌里。很快,他的首張敘事民謠專輯就要發行了。
【認養桃樹 請聯系工友之家劉艷真 01084332170 微信號:tongxinhuhui】
本文選自《中國慈善家》2015年12月刊,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